洪希文

洪希文
  • 姓名:洪希文
  • 别名:字汝质,号去华山人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282
  • 逝世日期:1366
  • 民族族群:

洪希文(1282—1366)元代诗人。字汝质,号去华山人,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兵乱中,与其父洪岩虎坐万山中,以孟盛饭,烧芋咬菜相唱和。父死后,在家乡授徒为业,郡之名族争相聘请,后被聘为郡庠训导。卒年八十五。他的一生几乎与元王朝相始终,其诗既有如《仙邑馆所归溪行书触目》的“盛世”之音,又有叹老嗟贫,感时伤乱,企望太平的咏唱。诗有古朴之风,而文采不足,宗兗序称:“其以山泽之癯,出山泽之语,譬诸夏鼎商鬲,华采虽若不足,而浑厚朴素之质,使望之者知为古器。”其诗受江西诗派影响,五言古诗写得古硬,五言律略呈拗涩,有时打乱诗中节奏以求奇,同乡林以顺说他“造语炼字之法,颇费工夫”,当是指这种情况而言。还有喜用僻字的毛病。不过洪诗中仍有不少流畅可诵之作,多为七律,如《客中过寒食二首》,思亲之情出于肺腑,如王凤灵序所说:“能以质胜,不蔽其情。”顾嗣立《元诗选》摘录其警句多联,以为“皆自成一家机轴”。希文能词,今存词三十三首,其中咏物词占十馀首,词风偏于豪放。词中吐露了早期的功名之愿,如[八声甘州]《宪司循行召试》、[踏莎行]《示观堂》,在“少年狂梦,黄粱早已先熟”之后,仍说“烈士壮心犹在,唾壶敲碎,此恨何时足”[酹江月]《酒边》。其咏物词有咏水碓、风车等生产用具的,这在词中少见。其父有《轩渠集》,希文因自名其集为《续轩渠集》,十卷,附录一卷(存其父岩虎诗),集前有希文自序。生平事迹见《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七。

洪希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经义考

经义考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敕撰者,次以诸经分类,注明存佚、卷数、撰人姓名,并附原书序跋。又撰师承、刊石、镂版、著录各门,使经传原委一一可稽。全书统考历代经义之目,将诸经分为御注、敕撰、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等二十五类,下列书名、撰著者、卷数,然后注明该书的存、阙、佚、未见状况,并将原书序跋及诸家论断一并收录,另附己见于后。

画学秘诀

画学秘诀

旧题唐王维撰。维(701—760),字摩诘,祖籍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迫为伪职,后左迁太子中允,终官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诗、书、画均精,兼通音乐等,诗以山水见长,诗中有画,画中寓诗,晚年醉心佛事。王维以诗享名于开元、天宝间,其书、画各尽其妙,为当时名流大家。相传王维所做《山水论》、《山水诀》,都是画工口诀,但王缙所编的《王维集》,却不见此篇。况且该书始著录于明代焦钁《国史经籍志》,词作骈体,句法格式等似南宋人语,故有人持疑,认为是后人依托王维之名伪作该书,明人又不加详考而粗滥收录。《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加以介绍。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

太上洞渊三昧神呪斋忏谢仪,题「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书出于唐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道士为人建斋行道,转读《太上洞渊三昧神咒经》之科仪,谓行此仪可以「首谢罪愆,断截魔瘟,清家安国,保护人民」。其仪式节次有归礼十方天尊、忏谢祝咒,吟颂旋行等。

翰林记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徐闇公先生年谱

徐闇公先生年谱

本书(一册一○四面六二、四○○字)不分卷,陈乃干、陈洙纂辑。乃干,浙江海宁人;洙,江苏江浦人。两人阅历不详。此谱成于民国十四年,刊在徐着「钓璜堂存稿」之前。按暗公名孚远,暗公其号,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末几社六于之一。崇祯壬午(十五年),学贡士。两京相继陷,航海入闽,隆武除天兴州司理;寻晋兵科给事中。闽溃,栖迟浙海;后移居厦门,颇受郑成功礼遇。永历十二年(戊戌),晋左副都御史。嗣随滇使周金汤、黄臣以入觐,失道入安南,阻而不得进,完节以还;有「交行摘稿」。后辗转止于粤潮之饶平,完发以终。两陈所辑「年谱」,引据有本,旁及时事至伙,足为研究南明与郑氏史事之资。书末,并存两附录:「附录一」有林霍等撰「徐暗公先生传」及「钓璜堂存稿目录」等十一篇,「附录二」即暗公所作「交行摘稿」。

七经小传

七经小传

三卷。宋刘敞撰。此书为其杂论经义之语,因涉及《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七部经书而得名。刘敞认为以上七经存在多处别字、脱简、遗文或倒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古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改易。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有些经文提出不同前人的解释,其中不乏精粹之见,但往往考据论证不足。宋庆历以前,学者多守章句注疏之学,《七经小传》大异前儒,不墨守成说,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之先声。但由于刘敞所提出的一些新看法论证不足,也因此不断遭到宋以后学者们的攻击,认为他开了南宋以来臆断经说之流弊。今存有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