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宿

胡宿
  • 姓名:胡宿
  • 别名:字武平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常州晋陵
  • 出生日期:995
  • 逝世日期:1067年
  • 民族族群:

胡宿(995~1067年),宋代文学家。字武平,其先豫章(今江西)人,后徙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天圣二年进士,为真州扬子尉,调庐州合淝主簿。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知湖州,于任上大兴学校,一时湖学兴盛,为东南之冠。为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判尚书礼部、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嘉祐六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五)。英宗即位,擢给事中。治平三年,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而已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文恭。胡宿学问赅博,文章为时所重。工四六文,诰命制辞,“典重赡丽,上法六朝”,有晚唐遗风,其《正阳门赋》、《颜子不贰过赋》,也为时人称赏(《赋话》卷一○)。近体五七言律诗,“波澜壮阔,声律铿訇”,具盛唐诗歌气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过桐庐》诗描绘富春江上春景,画面鲜明,音韵爽朗,方回以为“五十六字,无一字不佳”;《飞将》、《公子》诸诗吟咏少年将军,笔力高爽劲健(《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三四)。是时,西崑诗派盛行,胡宿诗也有学西崑派者,风格近于杨亿、刘筠,王士禛尝举其《函谷关》、《淮南王》等诗二十八首,以为“风调与二公(杨、刘)可相伯仲”,多得义山神理(《带经堂诗话》卷九)。著有《胡宿集》七十卷、《制词》四卷(《宋史·艺文志》七),久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佚诗文,编为《文恭集》五十卷、补遗一卷,后删去其中青词乐语十卷,定为四十卷。《全宋诗》卷一七九至一八六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四三七至四七二收其文三十六卷。事迹见欧阳修《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胡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愚政进行曲

愚政进行曲

如果历史悲剧中的政治家并非那么愚不可及,已经消失的世界是否有另一番景象? 在《愚政进行曲》中,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芭芭拉·W.塔奇曼选择了最大胆最强烈的主题,即历史上政府在管理方面无处不在的愚蠢荒唐行径。从1520年无知荒唐地将自己的王国拱手让与他人的蒙特祖玛,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塔奇曼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从众多例子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愚政就是政府无视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一味追求与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的行为。 塔奇曼随后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四大事件,在这四大事件中,政府的荒唐愚蠢行为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就是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的所作所为导致罗马教廷的分裂、英国乔治三世失去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在越战时期坚持错误,最终难以自拔。在《愚政进行曲》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地点和事件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引人深思,这就是芭芭拉·W·塔奇曼无与伦比的才华之所在。

作义要诀

作义要诀

文论。元倪士毅撰。一卷。士毅字仲宏,歙县(今属安徽)人。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著有《重订四书辑释》。此书讲述经义体例,多关乎文章之写作要领。主张“第一要识得道理透彻,第二要识得经文本指分晓,第三要识得古今治乱安危之大体。”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定以经义试士制度,蒙古崛起后,元太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效法宋制,亦以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酌议其实施规则,延祐二年(1315)科举复行,乃实行之。

枕中经

枕中经

枕中经,撰人不详,书中避宋真宗赵桓讳,应出于北宋。南宋《秘目》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篇仅数百字,言拘守魂魄精神,辟鬼度厄,却病延年之法。其法以诵经念咒,存神内视,叩齿咽液为主。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内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相传当年郑和出使西洋,屡历险境而转危为安,认为这是海神天妃保佑之故,因建天妃宫酬谢,立此碑。后来宫毁,仅存此碑。其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述郑和航海史实和建天妃宫之缘起,落款日期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该碑系南京现存的两块明代巨碑之一。

辟除贼害咒经

辟除贼害咒经

一卷,失译,如题可知,能除劫贼之难。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灯论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