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刘克庄
  • 姓名:刘克庄
  • 别名:初名灼,字潜夫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甫田(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87年9月3日
  • 逝世日期:1269年3月3日
  • 民族族群: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甫田(今属福建)人。曾师真德秀。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将仕郎,因《咏梅》诗获罪,不仕二十余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为理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劾权相史嵩之,贬知漳州。后屡被劾罢。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入相,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次年故去,谥文定。其一生虽“前后四立朝”,然时间短暂,且多被贬出守外郡。其晚年虽趋奉贾似道,为人所讥,然也仗义执言,评击时弊,弹劾权臣。其诗,关心恢复和民生疾苦,对南宋政权妥协苟安,深为不满;其词,以爱国思想内容和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除诗词外,诗论,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散文,“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四库全书总目》),而在当时,则以表制诰启见称。一些诗词,应酬叠和疏于辞采,也有议论化,散文化现象。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后村长短句》。


作为文学家,刘克庄不仅是江湖诗人中“狂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继承陆游爱国传统的重要诗人和成就极高的辛派词人。克庄之诗,早期沾染江湖诗风,后来转而倾向陆游,以为“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绝》)。诗中多写民间疾苦、边庭流血。如《赠防江卒》之一:“陌上行人甲在身,营中少妇泪痕新。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伤时感乱,步陆游之后尘。不过,他与戴复古一样,都是出理学家真德秀之门,对朱熹五体投地,故而诗中常议论过火,乃至“头巾气”颇多,与宋诗末流的倾向相近。作为辛派词人,克庄是南宋中叶以后的成就较大者。其词多为长调,比辛词议论更多,气格几近于散文。这一面发展了辛词之奔放疏宕,一面却缺乏辛词内在的深沉与精警。如《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一词的起句:“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云云,全然是散文化之议论,豪而伤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会》有云:“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这是对刘克庄极公允的评价。研究资料可见《宋史》(中华书局校点本)、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如此京华

如此京华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2卷32回。叶小凤(叶楚伧)著。初载1915年12月1日至1916年12月《小说大观》(上海)第3集至8集。文明书局(上海)1921年6月铅印单行本,1册。叙袁世凯窃得辛亥革命成果后,网罗前清遗老遗少组成所谓民国政府。为图谋称帝,又唆使爪牙上表劝进。终于悍然废除民国,恢复帝制。如前清帝师李纯伯,旗人贵公子长鹤山,清末秀才郑甘棠之流俱得袁信任,扶摇直上。小说成书于袁氏筹备帝制之时。

集外诗存

集外诗存

新诗集。穆旦著。本辑共收入作者创作于1934年至1976年间的诗作八十五首,其中若干组诗如《时感四首》、《诗四首》、《饥饿的中国》等,均以一首计。

邬烈士殉路

邬烈士殉路

二折,未完。标“时事新剧”。署名“怫”。载《月月小说》第11号、第12号,分别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年12月19日)、十二月十五日(1908年1月18日)印行。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第一折)清末,朝廷有令,勒逼借贷外债,将江浙路权转让给债权国。江浙台州府邬钢听此消息,如刀割肉箭穿胸。想到中国每遭外人欺侮,前年抵制美约,冯夏咸愤恨吐血而死,以尸谏朝,心中十分敬佩,也欲以死殉路,便面向东跪辞家属后自尽。他的学生发现他为了路事吐血而死,两眼却不瞑,赶紧报告了总理。(第二折)总理披麻上门,哭吊邬钢,赞他一片爱国之心。回到家中,汤工程师来访,他千叮万嘱一定不能签下合约。并说将力谏朝廷收回成命,以免江浙乡亲无立足之地。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格拉底》钱智修著。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雕刻师家庭,曾受过哲学教养,喜欢研讨人生处世问题。环绕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反对雅典民主政体,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小集团。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生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认识普通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福利,在他看来,美德和知识是同一样东西。他好以这种道德观去向别人进行“精神治疗”,凡与他意见不合的就会遭他破口大骂,因此树敌甚多,积怨甚广,最后被人控以冒渎国家之神,蛊惑青年之罪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诸人的纪录中。

佛祖三经指南

佛祖三经指南

佛祖三经指南,三卷,明道霈述并序,永觉老人序。禅宗历来重视《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沩山警策》,总称为“佛祖三经”。其中《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为学佛的启蒙入门之书,为禅僧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典籍。《沩山警策》为禅僧所必须铭记遵守的宝训。古来有关此三书的注疏甚多,皆无法满足禅僧的需要。故为霖道霈著此书,作为禅僧修佛习禅的指南。收入《续藏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La&ndotabvk&amacronvat&amacronra-s&umacrontra,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本经三译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罗者,入之义,佛入此山说法,故名入,新译云入楞伽经者是也。宝字乃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之无上宝也。或言阿者,无也,跋多罗者,上也,阿跋多罗宝即无上宝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义曰:‘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如入菩萨等。解四卷者翻为无上,此甚讹也。勘诸梵本及十卷中,都无宝字,十卷中翻为入者当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