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 姓名:刘克庄
- 别名:初名灼,字潜夫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甫田(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87年9月3日
- 逝世日期:1269年3月3日
- 民族族群: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甫田(今属福建)人。曾师真德秀。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将仕郎,因《咏梅》诗获罪,不仕二十余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为理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劾权相史嵩之,贬知漳州。后屡被劾罢。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入相,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次年故去,谥文定。其一生虽“前后四立朝”,然时间短暂,且多被贬出守外郡。其晚年虽趋奉贾似道,为人所讥,然也仗义执言,评击时弊,弹劾权臣。其诗,关心恢复和民生疾苦,对南宋政权妥协苟安,深为不满;其词,以爱国思想内容和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除诗词外,诗论,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散文,“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四库全书总目》),而在当时,则以表制诰启见称。一些诗词,应酬叠和疏于辞采,也有议论化,散文化现象。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后村长短句》。
作为文学家,刘克庄不仅是江湖诗人中“狂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继承陆游爱国传统的重要诗人和成就极高的辛派词人。克庄之诗,早期沾染江湖诗风,后来转而倾向陆游,以为“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绝》)。诗中多写民间疾苦、边庭流血。如《赠防江卒》之一:“陌上行人甲在身,营中少妇泪痕新。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伤时感乱,步陆游之后尘。不过,他与戴复古一样,都是出理学家真德秀之门,对朱熹五体投地,故而诗中常议论过火,乃至“头巾气”颇多,与宋诗末流的倾向相近。作为辛派词人,克庄是南宋中叶以后的成就较大者。其词多为长调,比辛词议论更多,气格几近于散文。这一面发展了辛词之奔放疏宕,一面却缺乏辛词内在的深沉与精警。如《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一词的起句:“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云云,全然是散文化之议论,豪而伤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会》有云:“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这是对刘克庄极公允的评价。研究资料可见《宋史》(中华书局校点本)、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湖山叙游
湖景丽于昼,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昼夜之长。晴开雨泊,傍树依云,栩栩然也。虽然,犹未也。神飘忽而无所着,其为游也,不静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凭流,浣以红,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间,徘徊于其上。极朝昏之变态,看烟云之吐吞。其于湖也,亦非泛泛焉者矣!虽然,亦未也。湖之境有,未历湖之情,终未周也。
新法算书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利玛窦入京后,徐从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科技知识并介绍于中国。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辑 《崇祯全书》,并译 《几何原本》等。明成化后历法与天象时有不合,至崇祯二年才由徐光启主持,与李之藻及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瑞士人邓玉函等督成历书数十卷。徐光启病卒,由李天经主持,续成历书及仪器奉进。其书凡十一部,前有修历缘起,皆当时涉及历术的奏疏及考测辨论事由。前五部为法原、法数、法算、法器、会通,讲述历术之基本原则及通例。后六部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星纬、五星交会,分别讲析有关的天象及运算,谓之节次六目。书末附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1591—1666)《历法西传》、《新法表异》两种,乃汤若望归服清朝后所作。该书顺治、康熙两朝先后有刊本。
马首农言
地方性农书。一卷。清祁寯藻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系山西寿阳人。寿阳古名马首,因记当地农事,并引用当地农言甚多,故名《马首农言》。书中首论地势、气候,依次分述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害等。
练兵实纪
中国古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明代戚继光著,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 共9卷,附杂集6卷。现存有明刻本,清代以来有众多的抄本和刻印本,多种丛书亦收录。全书可分为练卒和练将两大部分。正集一至四卷为练伍法、胆气、耳目和手足,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的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和杂集中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则为营阵训练。通过训练达到“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 “万人一心,万身一力”,以取得“防身杀贼立功”的实效。该书反映了在当时的作战 对象和火器大量使用的情况下编制装备的改进,即车、步、骑、辎各营配备较多火器。同时,反映了练兵方法的革新,即训练步兵、骑兵、车兵和铳手、炮手等配合作战,以发挥各种武器的威力。这具有时代的特点。作者认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将官的品德修养,战术和技术修养,以及养兵、练兵、用兵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作者还主张兴办“武庠”,训练将官,并放到实战中锻炼,以培养深谙韬钤的良将。《练兵实纪》总结了明代的练兵经验,且文字通俗,便于官兵“口念心记”,掌握运用,对当时边备修整,保持安宁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兵家所重视。
冥寥子游
《冥寥子游》为文言笔记小说。明屠隆撰。明刊本、《广百川学海》本作一卷,《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作二卷。《续说郛》本作三卷。此书记叙冥寥子生性狂放,与时俗不合,遂弃官学道,云游四方。途遇一烟霞之友,结伴而行,各一瓢一衲。两人以乞食为生,“无问城郭村落,朱门白屋,仙观僧庐戒所,乞以食不以酒,以蔬不以肉”。风餐露宿,“或山鬼伺之,虎狼窥之,奈何山鬼无能为苦,虎狼无术以制之”。夜宿逆旅,“或有妇人冶容艳态而窥于门,须臾渐迫,微辞见调”,冥寥子端坐如初,妇人瞥然不见,“为鬼狐,为魔试,皆不可知矣。”冥寥子游三年,足迹几遍天下,归而葺一茅屋四明山中,终身不出。
八种长养功德经
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略明发心受斋戒法,疑附斋法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