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源

- 姓名:黄景源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南原长水人
- 出生日期:1709年
- 逝世日期:1787年
- 民族族群:
黄景源(1709年-1787年),朝鲜后期文人。生于肃宗三十五年(1709),卒于正祖十一年(1787)。字大卿,自号江汉遗老,南原长水人。他年少强学,于1727年通过生员试,以长于文章论说而名动一时,与当世名士宋士行、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往来,文章日进,名声益振。1740年,他通过增广丙科,被荐为艺文馆检阅,次年荐为春秋馆翰林,因学识出众,颇受英祖赏识。其后历任兵曹佐郎、世子文学、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持平等职。
1744年,黄景源从《明实录》中考出崇祯帝于后金侵入朝鲜(丙子之役,1636)时曾派兵救援朝鲜一节,上疏奏请将崇祯帝并祀于朝鲜大报坛,未见允。1749年他又再次上疏奏请,获允。奏请将崇祯帝并祀朝鲜大报坛一事,令黄景源成为朝鲜士林秉持春秋大义的士人典范,其在士林的影响力亦由此陡增。其后,黄景源又历任东莱府使、吏曹参议、嘉善、都承旨、礼曹参判、兵曹参判、安边府使等职。
1755年,黄景源任燕行副使出使明朝,及还,历任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事、艺文馆提学、弘文馆提学、刑曹参判、丰川府使、户曹参判、吏曹参判等职。1766年,黄景源又以吏曹参判的身份兼任艺文馆、春秋馆两馆提学。不久之后出任世孙(即后来的正祖)右副宾客。世孙主持编撰《宋史箜》,令其撰史论。其后,他还历任资宪、刑曹判书、江华留守、礼曹判书、京畿观察使、工曹判书等职。
朝鲜正祖即位(1776)后,黄景源撰进英祖元陵《哀册文》。之后,他又历任议政府右参赞兼知经筵事、都总管、备边司提调、吏曹判书等职。正祖建立奎章阁,拜黄景源为首任奎章阁提学,他推辞不就,转而致力于编撰《英宗实录》《明义录》等书。同时,他仍长期担任艺文、春秋两馆大提学,这表明他晚年已经成为朝鲜士林公认的学术泰斗级人物。
1787年,黄景源卒,享年八十岁,正祖亲制祭文赐祭。祭文曰:
大雅云远,文气日漓,作者中间,寂矣鼓吹。卿奋厥声,规彼大匠,体尚邃古,言耻官样。滔滔江汉,鸣国之盛,为予宾僚,掌予词命。奎署英馆,卿又其冠,曰笃契遇,不宁才难。机变都忘,孤卿自至,白发寒屋,手勘存笥。兰刻香歇,莲榜星回,太平生老,酹以一杯。
1792年,黄景源被赠谥文景。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黄景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六臣注文选
六十卷。唐李善等撰。李善,江都 (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 “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 “《文选》学”。唐显庆中,开始为 《文选》作注。到了开元六年 (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今浙江)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上表于朝廷。其表诋毁李氏之注,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亦有此书甚好之语。然唐李匡《资暇集》,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姚宽 《西溪丛语》诋其注扬雄 《解嘲》,不知伯夷、太公为二老,反驳善注之谈。王楙《野客丛书》诋其误叙王暕世系,以览后为祥后,以昙首之曾孙为昙首之子。明田汝成重刊《文选》,其子艺衡又摘所注 《西都赋》之龙兴虎视,《东都赋》之乾符坤珍、《东京赋》之巨猾间舋,《芜城赋》之袤广三坟诸条。今观所注,错乱谬误之处尚不止此。而以空疏臆见轻诋通儒,殆亦韩愈所谓蚍蜉撼树者。其书本与善注别行,故 《唐志》各著录。黄伯思 《东观余论》尚讥《崇文总目》误以五臣注本置李善注本之前。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始有 《六臣文选》之目。南宋以来,偶与善注合刻,取便参证。元明至清,遂辗转相沾,并为一集,附骥以传,盖亦甚幸。然其疏通文意,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田氏刻本,颇有删改,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此本为明袁帙所刊。朱彝尊跋谓从宋崇宁五年(1106)广都裴氏本翻雕,讳字阙笔尚仍其旧,颇足乱真,惟不题镂版讫工年月,以此为别。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所藏宋本 《五臣注》作三十卷,为不失萧统之旧,其说与吕延祚表合。今未见此本。然田氏本及万历六年(1578)徐成位所刻,亦均作三十卷。盖或合或分,各随刊者之意。但不改旧文,即为善本,正不必以卷数多寡定其工拙。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书法正传
十卷。书论。清代冯武撰。武,字窦伯,别号简缘,江苏常熟人。其父知十,从父班,号钝吟。班以书法名当世,武受其学,善书。前四卷选辑元明人论著,以确立执笔、用笔、用墨、结体的规范。其序为:陈绎曾《翰林要诀》、周伯琦所传《书法三昧》、李溥光《永字八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第五、第六、第七卷为纂言上、纂言中、纂言下,纂录魏晋唐宋元明诸大家的论书精华,率皆技法名篇。第八卷为书家小传。第九卷为名迹流传。第十卷附从父冯班之《钝吟书要》。全书所辑,体现了“用笔”、“结体”、“多见佳帖”的原则,不录浮词空论,实为“求其明白,简易,深切无隐”。对文中有未显语处,易使学者猜臆之而不当。经其注解或加按语,明晰原意,疑问则可冰释。对晋唐以来历代书学名家及其他专著中散见的有关楷书的论述,尽量辑录,资料搜求之多,足资参考。书成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近人余绍宋以为武之所辑,不录空泛之词,兼出其心得以相印证,足供学者参习。是一部比较完备的楷书技法理论集刊。此书有康熙年问世豸堂本、乾隆年间杨岱重刊本、道光年间文渊堂将此书与吴绳年《端溪砚志》合刊为《书法端溪》本、同治年间嘉兴大魁堂本、日本松山堂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局局本,近年有北京中国书店将此书与《图绘宝鉴》合刊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本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中国书学丛书》崔尔平点校重排本。
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
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一卷,唐宝思惟译,尾题那罗延法,日本禅 题记,一二八一。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莲华面经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华面(富兰那教徒)。又我国末法思想系形成于南北朝至隋代之间,而本经译于隋代开皇四年(585),与那连提耶舍之另一译经‘大集月藏经’,对于当时人心皆有莫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