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源

- 姓名:黄景源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南原长水人
- 出生日期:1709年
- 逝世日期:1787年
- 民族族群:
黄景源(1709年-1787年),朝鲜后期文人。生于肃宗三十五年(1709),卒于正祖十一年(1787)。字大卿,自号江汉遗老,南原长水人。他年少强学,于1727年通过生员试,以长于文章论说而名动一时,与当世名士宋士行、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往来,文章日进,名声益振。1740年,他通过增广丙科,被荐为艺文馆检阅,次年荐为春秋馆翰林,因学识出众,颇受英祖赏识。其后历任兵曹佐郎、世子文学、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持平等职。
1744年,黄景源从《明实录》中考出崇祯帝于后金侵入朝鲜(丙子之役,1636)时曾派兵救援朝鲜一节,上疏奏请将崇祯帝并祀于朝鲜大报坛,未见允。1749年他又再次上疏奏请,获允。奏请将崇祯帝并祀朝鲜大报坛一事,令黄景源成为朝鲜士林秉持春秋大义的士人典范,其在士林的影响力亦由此陡增。其后,黄景源又历任东莱府使、吏曹参议、嘉善、都承旨、礼曹参判、兵曹参判、安边府使等职。
1755年,黄景源任燕行副使出使明朝,及还,历任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事、艺文馆提学、弘文馆提学、刑曹参判、丰川府使、户曹参判、吏曹参判等职。1766年,黄景源又以吏曹参判的身份兼任艺文馆、春秋馆两馆提学。不久之后出任世孙(即后来的正祖)右副宾客。世孙主持编撰《宋史箜》,令其撰史论。其后,他还历任资宪、刑曹判书、江华留守、礼曹判书、京畿观察使、工曹判书等职。
朝鲜正祖即位(1776)后,黄景源撰进英祖元陵《哀册文》。之后,他又历任议政府右参赞兼知经筵事、都总管、备边司提调、吏曹判书等职。正祖建立奎章阁,拜黄景源为首任奎章阁提学,他推辞不就,转而致力于编撰《英宗实录》《明义录》等书。同时,他仍长期担任艺文、春秋两馆大提学,这表明他晚年已经成为朝鲜士林公认的学术泰斗级人物。
1787年,黄景源卒,享年八十岁,正祖亲制祭文赐祭。祭文曰:
大雅云远,文气日漓,作者中间,寂矣鼓吹。卿奋厥声,规彼大匠,体尚邃古,言耻官样。滔滔江汉,鸣国之盛,为予宾僚,掌予词命。奎署英馆,卿又其冠,曰笃契遇,不宁才难。机变都忘,孤卿自至,白发寒屋,手勘存笥。兰刻香歇,莲榜星回,太平生老,酹以一杯。
1792年,黄景源被赠谥文景。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黄景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斯宾诺莎(1632—1677),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并称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第一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基本上勾勒出了斯宾诺莎早期哲学体系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泛神论思想,因而对于我们研究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宦乡要则
清代张鉴瀛撰,官箴书。
馤塘医话
医话。1卷。补编2卷。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病症、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手足十二经脉配合阴阳表里,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如肾与膀胱、脾与胃等互为表里,且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临床病症方面,记载了多种病症的治疗经验,如对于肝气病,作者认为其症状变幻百出,涉及胸腹胀满、左胁牵痛、易惊易怒等多种表现,并提出了从脾肺心肾四经论治的方法,还介绍了逍遥散等方剂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此外,书中的补编部分还对温热病的舌象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舌黄、舌绛、烟煤舌等多种舌象的辨证意义,以及崩漏、妇女湿温病等妇科病症的证治方法。《馤塘医话》体现了张鲁峰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立论平正,推勘颇精,对后世医家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华严五教止观
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撰。又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详叙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一)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二)生即无生门,乃大乘始教之止观。(三)事理圆融门,即大乘终教之止观。(四)语观双绝门,乃大乘顿教之止观。(五)华严三昧门,系一乘圆教之止观。于小、始、终、顿、圆五教之名称下,阐明各止观之修相,而未判教相,然广亘诸经,说观门之浅深差别,而终归依于华严圆教之事事无碍观,为后来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因。此书传为杜顺所撰,然书中所言多使用玄奘所传之用语(玄奘返唐,杜顺已示寂五年)并出现杜顺时代并未沿用之寺名,故有本书乃法藏之华严游心法界记之草稿本,及假托杜顺之名仿上书所伪作等诸说。
普陀洛迦新志
佛教史志。民国初王亨彦撰。十二卷。全书共分十二部分,记载了普陀山的山川风貌、自然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教兴衰史迹。同时收集了历代帝王、僧俗有关普陀山佛教的敕令、奏疏、碑铭等二百余篇,其中有关寺院经济方面的敕赐、奏议、碑文等六十余篇,为研究普陀山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