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鼎

- 姓名:黄家鼎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南颍上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家鼎,字升耳,号一庵。江南颍上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拔贡,壬寅康熙元年(1662年)授咸宁令,以清廉耿介自守,勤于政事,兴利除弊,筑堤治水,劝农耕织,严行法制,县境太平,吏民无不悦服。任期3年,政绩显优,以“卓异”被荐于朝,赐五品官服。咸宁百姓千余人进京请愿,要求把黄家鼎留在当地。朝廷特旨褒美,赐给事中,留在咸宁侯补。巳酉年二月二十一日(1669年)去世于官邸,当时萧条,身边只有瓦器数件,身卧破毯,上覆褐被而已。无丧葬之资,百姓皆为饮泣,全城百姓士子如丧考妣,一时督抚诸上台皆亲临吊奠,凑齐丧葬之资,始克还乡。百姓纷纷拥道设祭者,悲伤哭泣送至境外。更有送归公家者,士庶公请崇祀名宦,入祀颍上乡贤祠。
黄家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心灵的焦灼
《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古今印制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家政须知
吾友丁颐若,善读父书者也。忆乃翁野鹤先生,旷世逸才,于书无所不窥,著作甚富。其大者,论断古史,法戒昭乘;次而主盟词坛,古体、近体、歌行、赋记、赞颂,一切俱臻绝顶;兼及传奇、小说。遗稿诸书,传流海内者非一日。此皆予素闻教于先生,而亲见颐若之诵读。珍秘收藏,重刊订正,以克承先志于无替者也。洵可谓大孝哉!一日,搜简残编,得先生《家政须知》一册相示,将命剞劂,嘱一言为序。余受而读之,叹曰:异哉,先生!世家鸿儒,功名富贵人也。尘视轩冕。勇退林泉,年迈古稀,而为此书。
柳选四家医案
清·柳宝诒选评。成书于1900年。书中辑录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张仲华四位清代江南名医的医案加以评按。据本书“翁同和跋”称,柳氏选编医案,系择其“时近而文显”者。其中尤氏的《静香楼医案》2卷,是以后人抄藏本中选录“精粹者十之五”。尤氏对仲景学说很有研究,其医案善用经方而又能随证化裁,不蹈袭成方,而立法严谨。曹仁伯的《继志堂医案》2卷,是在曹氏医案《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外,柳氏从曹氏弟子所录存的医案中选编整理。案中多湿热类阴虚等复杂病证治案为其特色。王旭高的《环溪草堂医案》3卷,是据多种抄本及方耕霞刊本选辑。王氏先以疡科闻名 后专内科,其治案从古法中化裁的新方颇多。张仲华的《爱庐医案》24条,是从一百余案中予以精选,“其论病选药思路深细,用法精到”。治疗重视脾胃,认为“百病以胃气为本”(柳评)。全书编排按病类分为40个总目,总目下据不同病证又分子目,便于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每一医家柳氏有一总的介绍,各则医案加按评述,按语简明中肯,带有启发性,适合后人参阅学习。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惜余小舍刻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排印本。
大辩邪正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共分十一品。首先叙述十地。其次提出要断绝生死轮回,就应当先破除六种错误的观点及态度,依善知识。接着用本生故事说明归依善知识必得大利益。以下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不绝,是由于不证入如来之心;又解释“邪”、“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经末称:“玄奘及长年师及邪奢等,于如来七宝窟中,得此《如来大辩邪正甚深密藏经》一卷。”本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不收入,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梵名Abhidharma -dha^tu-ka^ya-pa^da 。凡三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于龙朔三年(663)。又作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略称界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分为二品,即:(一)本事品,叙说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五烦恼、五见、五触、五根、五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等。(二)分别品,略分十六门,广立八十八门,分别心所与五受、六识、无惭无愧等之相应不相应,及蕴、处、界与心所之相应不相应。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富楼那(梵Pu^run!a )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