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于 1914 年写成,该书多依循道家理念与方法。蒋维乔青年时身体孱弱,深受疾病困扰,后通过钻研静坐养生之法,成功治愈自身的结核恶疾。在创作这本书时,他融合自身锻炼经验,同时受日本人冈田虎二郎与藤田灵斋倡导的静坐法影响。书中内容力图用近代科学成果阐述 “静坐” 的原理和方法,比较注意剔除传统养生术中掺杂的神秘怪异的附会。其静坐方法部分来源于《医方集解》中的《勿药元诠》,涉及调息等内容,还杂糅了小周天等道家功夫,目的在于帮助练习者防病治病、祛病长寿,对调理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书问世后反响热烈,“书出版后,购者络

  • 癍论萃英

    癍论萃英

    《作者:王好古儿科著作。元王好古撰。一卷。好古有 《阴证略例》 已著录。本书为小儿斑疹之专著,撰于太宗九年 (1237)。分为疮疹标本、洁古老人斑论、海藏老人斑论、未显斑证所用药、已显斑证所用之药、疮疹轻重候六部分。对斑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详细论述。作者认为斑疹发病之因,可能是胎儿在母腹时,食秽成毒或胞中受寒,或胞内空虚所致,今天分析,似有欠妥之处。在治疗上提出“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的原则及“斑疹首尾不可下” 的治法。所立升麻葛根汤、四圣散、化毒汤、犀角地黄汤等三十余首疗治斑疹之方,有临床实用价值。有明万历二十

  • 本草洞诠

    本草洞诠

    《作者:沈穆本草类著作。清沈穆撰。穆,吴兴(今属浙江)人。沈氏鉴于《本草纲目》卷帙浩繁,不能尽读。遂选其要药八百余种,折衷诸家之言,间附己意,编辑而成。将药物分为水、火、金石、土、谷、果、菜、草、木、服器、人、禽、兽、鳞、介、虫等诸类。后附用药纲领,计二十四则。书中每类药物,先有总论,概言其要;后列药物,详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升降、功效、主治、应用。旁引诸家之说,详加诠释。是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资料丰富,论述较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序刊本及日本钞本,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

  • 食疗本草译注

    食疗本草译注

    《作者:孟诜系本草学著作。唐孟诜撰。书成于701~704年。共3卷。唐开元9年至27年 (721—739) 张鼎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有人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张鼎补订后改为《食疗本草》,因内容为食物药治病而得名。孟氏原书有138种药物,后张氏补入89种,共计227种。各药之下注有药性,记述功效主治。原书今已无存,其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和《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残卷,收有从石榴到芋共26种食物药的条文。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在考察《食疗本草》基础上,校合了该书。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辑佚本。

  • 难经译注

    难经译注

    《作者: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撰,据考证,实际成书在东汉前期(或秦汉之际)。三卷(或五卷)。以阐明《黄帝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难,即用问答体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故名《难经》。一至二十二难为脉诊,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诊法上提出“独取寸口”,并以《内经》为基础发展经络学说,对命司、三焦、七冲司、八会的论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上提出伤寒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对五脏之积、泄痢

  • 周易注疏

    周易注疏

    《作者:孔颖达十四卷。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孔颖达,字仲达,一曰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聪敏,日诵千余言。隋末举明经,入唐,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转给事中,除国子司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加散骑常侍。久之,拜祭酒,后致仕。为唐代硕学鸿儒。尝奉敕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琰、王恭等撰定《五经正义》,主撰《周易正义》。自王弼批驳象数派《易》学,《易》学界两大阵垒冲突日甚。象数派有《周易难王辅嗣义》、《难王弼易义》等著作攻击王弼。“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易类一》)。王弼注虽于东

  • 医易一理

    医易一理

    《作者:邵同珍清代医家邵同珍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所著,收录于《三三医书》第三集。该书以《周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象数理论阐释人体生理结构及疾病机理,构建了"周身说"理论体系,提出"医之理即易之理"的核心观点。书中创新性融合河洛卦象模型与中医脏腑学说,通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等图示系统,将九宫八卦与脏腑功能相结合。在晚清中西医汇通思潮影响下,该书尝试结合西方解剖学知识印证中医整体观,成为近代医易学派重要代表作。

  • 医垒元戎 [标点本]

    医垒元戎 [标点本]

    《作者:王好古元王好古撰。十二卷。好古有《阴证略例》已著录。作者序称:“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证之用兵乎。”故名。初撰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刊于元贞三年(1297)。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杂病为主,其学术渊源,上宗仲景学说,旁参东垣之法,方用《和济局方》者颇多。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论病求本,选方用药十分灵活,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对汗、吐、下三法运用准确、灵活。书中还记有王氏自订验方多首。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济生拔粹》、《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有明

  • 神农本草经译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

    《作者:佚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又名《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为后人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原著在唐朝初年佚失,现今传世的版本均为后人的辑佚本。书中除总论药物的序例外,共收载药物365种,并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其中上品120种,大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大多属稍有补养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攻治疾病的药物。每种药物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药物的别名及生长环境等。书中 所载的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毒

  • 内科纲要验方类编

    内科纲要验方类编

    《作者:秦伯未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全书分为六淫病和杂病两大部分,六淫病部分论述了伤寒、温病、中风等8种外感病的证治;杂病部分阐述了类中风、虚劳、咳嗽等43种杂病的证治。阐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选方独到,切合临床实际。

  • 道家养生学概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

    《作者:萧天石又名《道家养生学》。5卷。萧天石编撰于1963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3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一。该书共分五卷。卷一共十八章,内容有:道家学术旨要;道学源流概述;道藏与道藏精华简述;丹道派修真要旨;道家静坐养生要诀;简述静坐入门法要;仙学指微;谈丹品与丹法;炼丹诀要;九层炼丹法;丹法下手功夫;丹道派养生纲要直指;结丹诀要;玄宗指要;仙传玄机口诀;修真秘旨。卷二共十七章,内容为:丹道门各派要旨简述;文始派修真要旨;北派修真要旨;南派修真要旨;悟真篇提要;东派修真要旨,西派修真要旨;三丰派修真要旨;中派修真要旨;青城派修真要旨;伍柳派修真要旨;三峰派修真要旨;谈自

  • 道海玄微

    道海玄微

    《作者:萧天石萧天石著。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1981年版。收入道藏精华外集之二。全书凡六卷,分开可作六书看。卷一“圣功神化道大乘集”,附图十七幅,内容有:静学与内圣心法概述;道家静坐十二心法;静坐养生的原理和诀法;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要;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千圣不传之长生睡功诀法;天玄子养生经验谈。卷二“先天道无极门长生丹法”,附图四十三幅,内容有:先天道窍谈;先天道玄旨;全真道长生活法天机;吕祖沁园春丹词秘解;道家三玄显密论;炼丹须识真火候;历代诸真口诀及胎息诀节辑;人类的长生不老术。卷三“道家养生药言辑要(道家养生秘旨)”,内容有:中老年人养生要诀;健康长

  • 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知要浅解

    《作者:秦伯未《内经》节注本。秦伯未(之济)撰。秦氏邃于《内经》,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之旨。此编首先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其语译信达而雅,词解准确有据。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或决千古之疑而独树异帜,或采先哲之善而补救其失。全书着重于对李念莪所著《内经知要》予以浅解,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颇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内经》之要。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作者:秦伯未医案著作。不分卷。秦伯未编纂。刊于1928年。秦氏辑成《医案精华》一书后,嫌其为体例所拘,未能详备。爰择清代名医喻嘉言、魏玉璜、张石顽、徐灵胎辈医案以笔记体出之者,凡20家,编纂成书。名曰 《医话精华》,分类体例,前附小传一如前书,所收有未经刊行者。其保存文献,扶精择华,与前书允称双璧。现有上海书局1928年排印本。建国后重印。

  • 紫微斗数讲义评注

    紫微斗数讲义评注

    《作者:陆斌兆中国由晋代起,即有玄空与斗数的秘密传授,这种传授,今日称为“中州学派”。据说由晋代的郭璞开始成立,及至明末,有蒋大鸿出,融合道家与儒家,将此发扬光大。 中州学派每代只传一人,虽有旁支,但未得全部教法,于近代此学派传人为刘惠苍先生,他于高龄时传于王亭之先生,王亭之先生感到若仍然依一师一徒的传统,实嫌不足,因此将所学公开,撰述斗数玄空系列,次第说明这传承千余年的中国绝学,本书即为其中之一。

  • 运气学说六讲

    运气学说六讲

    《作者:任应秋该书系统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源流、科学基础、干支甲子知识框架及临床应用方法,重点剖析《素问·藏气法时论》的实践指导价值,附录包含六十年运气交司表等工具图表。全书采用六讲结构: 第一讲梳理运气学说的历史源流与科学价值,比较历代医家对该理论的认知差异。 第二讲解析干支甲子在中医历法中的运用规则,包含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等核心算法 第三至第五讲分别论述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运行规律,详释平气、太过、不及三种状态的气化特征。 第六讲通过《素问·藏气法时论》案例,演示如何将运气理论应用于疾病预测与辨证施治。 附录部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作者:彭子益本书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续集,按照原书下篇目录,从彭子益作品的其他版本:《系统的古中医学》、《惟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中辑录,以补充完善全书,力求全面体现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全貌,并附录部分临床应用论文,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理解本书。

  • 高岛易断

    高岛易断

    《作者:高岛嘉右卫门《高岛易断》是日本 “易圣” 高岛嘉右卫门所著的易学经典著作。清代王治本译,书中以《易经》六十四卦为纲,通过高岛嘉右卫门丰富的占卜实践,展现《易经》在预测、决策等多方面的应用,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 高岛嘉右卫门一生痴迷《周易》,在监狱中偶然得书后潜心研读,出狱后以卦象预测世事,从民间琐事到国家大事均有涉猎。他不收取占卜报酬,却因精准的占断声名远扬,许多占断被日本高层采纳。《高岛易断》中,他将自己毕生所经历的 1000 多个占例详细记录,每个占例都先列出《易经》经文,再结合实际事件进行解读,以卦象为指引,阐述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结

  •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作者:傅山简称《女科》。明末清初傅山撰。二卷。初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记述妇科病证十种。上卷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共三十八条,三十九证,四十一方;下卷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共三十九条,四十一证,四十二方,二法。处方简洁,理法严谨,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后附《产后编》二卷,主要论述产前产后诸证宜忌及血块、血晕、厥证等四十三种产科疾患。与上为姊妹篇。充分反映了傅山于妇产科病证的经验与成就,流传甚广。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

  •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作者:佚名《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

  • 六经辨证解温病

    六经辨证解温病

    《作者:胡希恕本书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八纲—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本书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作者: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更加便于读者学习运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 治病法轨

    治病法轨

    《作者:王雨三3卷。王雨三(汝霖)著。本书卷上收载医论、医话40余篇,阐发阴阳、脏腑、脉法、辨证、治则、方药等基本理论和证治大法。卷中介绍治验,分述中风、劳损、臌胀、噎膈和怪病等50余种病证的证治经验。卷下列证治扼要,论述风寒、暑湿、霍乱、吐血、痹证、血崩、疳积、惊风等100余种内、妇、儿科多种杂病,内容又以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为主。全书集理法方药于一编,阐述中肯,选方实用。现有1941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汪昂清·汪昂撰。系普及性医方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认为前人方论,卷帙稍繁,不便携带和记忆,所以将常用方编成歌诀。明清时方剂歌诀一类医书很多,而以汪氏所撰最为盛行,其特点是粗分门类,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病症治法,略为兼括。或一方而连成多方,方多而歌省,并示古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全书有歌200首,方20门,成为后世常用习医入门书之一。1923年严苍山又增辑100多方剂作为续集,与汪氏所撰合为《汤头歌诀正续集》。由于该书在内容及组织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建国以后又出现了多种经修订的 《汤头歌诀》

  •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约1753—1823)撰。六卷。念祖字修园,长乐(今属福建)人。医学世家,曾从学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举人,官至直隶省威县知县,曾到保阳、高阳等地从事救灾,亲施方药。晚年归里,讲学于长乐县,弟子甚众。陈氏博览医书,于《伤寒论》研究尤有造诣,学验宏富,著述甚丰。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所著简明扼要,切于实用。流传甚广。是书撰于嘉庆八年(1803),因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书中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煮服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