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彻

张时彻
  • 姓名:张时彻
  • 别名:字维静,号东沙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鄞县布政张家潭村
  • 出生日期:1500
  • 逝世日期:1577
  • 民族族群:

张时彻(1500—1577),明诗文家、学者、医士。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鄞县布政张家潭村(今属古林镇)人。少时师事张邦奇。明正德十五年(1520)中举,嘉靖二年(1523)成进士。历官南曹郎,以按察副使督江西学政,简汰甚严。适圣庙火灾,嫉者乘机劾他虐诸生所致,被罢职。十二年复出,历任临清兵备副使、福建右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四川巡抚。二十六年,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升任兵部右侍郎。时四川饥荒,赈济有加。旋遭忌,解职返家。两年后复任江西巡抚、南京刑部侍郎等职,旋因北边告警,调任兵部侍郎。曾聚官伏阙为前都御史商大节讼冤,触怒世宗,被连降两级。三十三年,倭寇犯东南,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次年七月,倭寇自太平攻南京,闭城三日防御,遭御史弹劾,复受严世蕃排挤,遂辞职归里。居家肆力著述,兼治农事,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一时文炳,人称“东海三司马”。编纂《宁波府志》、《定海县志》。又留心药理,编《救急良方》。另著有《张司马集》、《芝园定集》、《东沙史论》、《四明风雅》、《明文范》等。


他的乐府诗,不摹拟古人,颇有新构,深受时人推崇。如《子夜歌》抒写恋情,清新动人:“乍来结女伴,江头去浣纱。问讯郎消息,夜来灯烛花。”“女郎宛转歌,轻舟棹碧波,打动明珠碎,团团落芰荷。”《关山月》表现豪情,悲壮凝重:“东海冰轮出,西川桂影多。弓开玄菟郡,镜转白狼河。乱角惊城鹊,清霜照铁戈。胡尘犹未灭,戍客奈愁何。”匠意铸词,色具体备。他的五律也较有特色,写得宛倩丽逸,有初唐风范。如《春日游茂屿山庄同诸彦作》:“兰舟一出郭,步步可怜春。沙草不禁绿,溪花亦自新。烟霞青竹杖,湖海白纶巾。总为疏狂甚,豪吟不避人。”好似一幅动态的画幅,而且画卷中有一疏狂的诗人,较有诗味。其他诗体较差一些,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其“七言今体,粗坌芜秽,若出两手”。他也善文,骈体文更优。其所作骈体文《丰考功集序》,甚见功力。陈田《明诗纪事》认为他“骈文亦是当家,所作《丰考功集序》,情文俱美,视貌袭秦汉者,不可以道里计”。

张时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关尹子译注

关尹子译注

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道家人物。或说他姓尹名喜,曾经担任过函谷守关的官员。《吕氏春秋·不二篇》称他的思想特点是“贵清”。《庄子·天下篇》中将他与老聃并列,以赞赏的语气说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关尹子主张“在已无居,形物自著”(自己不存私心成见,则有形之物自然彰显),他的行为“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从不争先而常随顺别人)。道教经书说他擅长图谶之学,隐德修行。在函谷关见絮气东来,预知有真人经过此地,于是在关下守候,果然遇见老子。老子曾应其所求,在此写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留传世上。后来随同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尊为“文始先生”、 “无上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早已佚失。今传本为唐末五代间的方士所作,多杂三教言词。

女娲石

女娲石

章回小说。题“海天独啸子”著。 二卷十六回。叙女子金瑶瑟,为拯救国家颓败, 组织女子改造会。行刺胡太后(影射慈禧)未 成,乃女扮男装出逃,巧遇妇女组织花血党领 袖秦爱浓。该党有党员百万,以反对崇洋媚外、 专制独裁,维护女权为宗旨,以女色和暗杀为 手段,已刺杀大小官僚三百余人;尤重科学,已 发明电梯、电话、瓦斯车、电马、神枪等。瑶瑟羡 之,自荐入党。巡视全国各党派情形时,她又遇 为人洗脑治软骨病的白十字社社长汤翠仙,专 门劫杀无用男子的捣命母夜叉三娘子张水母 等许多奇异女子,得知她们和自己均是天降救 国救民的女豪杰。本书未完,未见续书。小说 鼓吹反帝反清,抨击黑暗政治,大力提倡女权, 为当时进步之作。但作者以性别作为革命与否 的分野,以暗杀、色情为革命手段,亦反映 出其革命思想的偏激与幼稚。书中虚构了种 种现代机器与武器,又使小说具有某种科幻 色彩。有上海东亚编辑局光绪三十年(1904)、 光绪三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梼杌萃编

梼杌萃编

《梼杌萃编》为长篇章回体小说,又名《宦海钟》,以反面人物贾端甫为中心,叙述了清末官场商场的黑暗与腐败。文笔辛辣。全书十二编二十四回,十二编分别为禹、铸、鼎、温、燃、犀、抉、隐、伏、警、贪、痴,每编分上、下,含两回。首回前有《缘起》,末回后有《结束》。真实细腻地再现了晚清官场、仕林和工商业者腐朽淫糜、放荡庸俗的生活,无情暴露了上至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总督、巡抚,下到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司)、知府、县令以至管家、奴仆,对金钱、权势、女色无止境的占有欲望。极为深刻地揭示出晚清官场的肮脏污浊、奸诈贪婪和冷酷虚伪。

荆南倡和诗集

荆南倡和诗集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其一。同时遂昌郑元祐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其后,周砥从张士诚死于兵事,而马治入明为内邱县知县,迁建昌府知府。马治与高启友善,遂以此集手录本付之,几经辗转,增益了高启后序及徐贲题志,经李应祯,张弼校正付梓。集后附录数首,皆周砥在荆南前后所作,及马治赋周砥哀词、与其追和之诗。周砥以吟咏擅长,与顾仲英往来,《玉山雅集》、《玉山纪游》诸编中多载所作,格调皆极谐宛。而其与马治荆南唱和之时,正值元末丧乱之际,感时伤事,尤情致缠绵。马治诗稍逊周砥,亦隽句络绎,工力差能相抵。二人均无全集行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编者人隔两朝,无时代可归,而以周砥为主,将此书缀于元人之末;且认为周砥断断不可编于明,一则囿于封建观念,一则囿于体例所限。此书有四库本。

勾吴癸甲录

勾吴癸甲录

著者佚名。抄本。按月日详记清咸丰三年(1853)至四年,无锡、金匮二县农民反抗斗争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等事。收入《太平天国史料专辑》。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大乘悲分陀利经

亦称《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悲分陀利经》、《悲分陀利经》等。佛教经典。三秦失译。八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离诤王本生,发五十一大愿,誓成无上菩提的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凉龚道译《悲华经》十卷,已佚;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