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日昣

景日昣
  • 姓名:景日昣
  • 别名:字东阳,号嵩崖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河南登封大冶镇人
  • 出生日期:1661
  • 逝世日期:1733
  • 民族族群:

景日昣(1661~1733),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1733年,字东阳,号嵩崖,河南登封大冶镇人。他幼年家贫,随父亲读私塾,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勤奋好学,12岁考中秀才,14岁成为廪生,15岁被选入嵩阳书院,师从汤斌、耿介等名师,曾任书院斋长。


景日昣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因操劳过度病重,他为找药救母不惜在县衙外大哭,感动县令获助。母亲去世后,他谨遵母训,发奋攻读,康熙二十四年考中拔贡第一名,二十六年中举人第十四名,三十年殿试第三十六名中进士。


康熙三十六年,景日昣到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任县令,连任五年。在任期间,他立堂规、平狱冤、减民赋、治水灾、建学堂,把难治的高要县治理得经济繁荣、夜不闭户。康熙四十年,当地发生特大洪水,他亲抱沙石抢险,决堤后乘舟送食品救活两万多人,灾后还动员群众修筑“景福大堤”。因其政绩卓越,被提为京畿侍御,后历任江南、陕西、河南、汾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大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副都御史,升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赐资政大夫,加礼部尚书衔。他曾三次主持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后来皆为知名人士。


景日昣还是乾隆皇帝幼年时的老师,对乾隆要求严格,使其学识不断增长,为乾隆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基础。雍正三年(1725年),景日昣告老还乡,隐居于嵩山逍遥谷,著书立说。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嵩崖制义》《嵩崖易义》《河南省通志》《登封县志》《说嵩》《嵩崖尊生》《崧台书》《嵩崖学凡》等。其中,《说嵩》被称为嵩山的“百科全书”,《崧台书》是对其从政活动和经验的总结,《嵩崖学凡》是著名的教育论著,《嵩崖尊生》是阐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医学论著,尤其对妇科有独到见解,传入日本后颇享盛名。


景日昣集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及医学家于一身,被尊为中岳嵩山的一代名儒。乾隆登基后游览中岳,怀念老师景日昣,亲自题写了“景氏祠”“正人君子”“国无双品”三块匾额。景日昣去世后葬于登封市唐庄乡,其汉白玉雕像在河南登封大冶镇落成,他的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广泛流传,其著作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景日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吸取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派中国拳术之长处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技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很受练习者的喜爱。王芗斋为20世纪中国武术一代宗师,自创意拳(又称大成拳),在武林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留下了《意拳正轨》《拳道中枢(大成拳论)》《断手述要》《意拳论》等几部著作。

夜

丁玲的《夜》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在延安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署名晓菡.这一时期她还陆续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在医院中》(1940),《三八节有感》(1942),《风雨中忆萧红》(1942)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夜》所蕴育的真正的价值却鲜少有人谈论,其实,它意义并不亚于其他的作品.本文试图立足于《夜》这一文本,给予进一步认识丁玲及其创作的可能性.

禅真后史

禅真后史

章回小说。明方汝浩著。十卷 六十回。书接《禅真逸史》,叙卢溪秀士瞿天民 为一坐怀不乱的君子,晚年得子瞿琰,生有异 象,但屡受长嫂张氏暗算,其父不得已而送至 友侄、刺史刘仁轨家寄养。在刘家得僧人传授 异术。唐高宗时在协助刘仁轨平定番酋作乱中 立功,除授东部司理。瞿琰一生做了一番惊天 动地的事业,除奸诛怪,驱疫赈灾,做到大理寺 少卿。武后时又为朝廷招抚巨寇,击退突厥进 犯,升为兵马大元帅,受到武后钟爱,欲再升擢 为兵部左侍郎,瞿疾辞归省,云游四方,继续为 民惩治贪官污吏,治病救难。最后得昔年所遇 老僧指点,并吞服四粒仙丸而大彻大悟,飞升 上界。原来老僧即前书之林澹然,瞿琰即其徒 薛举。此次投胎为生,为补前生功德,令其圆 满。有明峥霄馆刊本,钱塘金衙刻本,题“清溪 道人编次”。首有崇祯二年(1629)翠娱阁主人 陆云龙序。清代另有五十三回刊本,系据此书删去七回而成。1988年齐鲁书社据六十回本标点出版,略有删节。

姚少监诗集

姚少监诗集

十卷。唐姚合撰。姚合,陕州陕石(今河南)人。宰相姚崇之曾孙。登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应中历监察殿中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荆、杭二州刺史。后为户、刑二部郎中,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开成末,终于秘书少监。姚合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著有诗集十卷。编有《极玄集》。据《崇文总目》载姚集一卷,而《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载作十卷。此集为毛晋所刻。分类编次,按送别、寄赠、闲适、时序、风月、题味、游览、宴集、和答、酬谢、花木、鸟兽、器用、哀挽、杂咏等内容分为十卷。但唐人无此例,盖宋人所编。据毛晋跋称“此为浙本,尚有川本,编次小异”。又称“得宋治平四年(1067)王颐石刻《武功县诗》三十首,其次序字句皆有不同。”知非唐时旧本。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与自然景色,诗风清丽典雅,善作五言诗。故诗家称其为“姚武功”,其诗体亦称“武功体”。自晚唐起即有人学习他的诗,宋末江湖派,明代竞陵派诗人亦多效其诗风。本书传世者有《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唐六名家集》本,题为《姚少监诗》亦为十卷。

越绝书译注

越绝书译注

全书共15卷,为东汉会稽袁康撰写,同郡吴平校定。 系杂史类史书,记述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史事。原书为25篇,北宋初亡佚5篇,今存19篇。首尾两篇属序跋,实际只有17篇。其中,“外传”11篇,“内传”5篇,“内经”2篇。该书保存许多东汉前吴越史料,可补充《史记》、《国语》等不足。该书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等。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宗祥《越绝书校注》,并附清钱培名、俞樾札记二种,为现今较好的版本。

贞陵遗事

贞陵遗事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道观察使、中书舍人。柳玭是柳仲郢之子,曾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后贬为泸州刺史,卒于北归途中。二书佚文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等宋代书籍中有所保留,钩稽考订,前者可得佚文17条,后者5条,前书已为全璧,后者亦过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