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明目神验方

    明目神验方

    《作者:佚名明代眼科医学专著,以日本所藏弘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整理。该书源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陕西藩省复刻本《明目方》重梓版本,系统收录历代眼病诊疗理论与方剂,包含基础理论、病症分类及治疗方药三大核心内容,保存了部分已佚古籍的珍贵眼科文献。全书包括校注说明、序言、明目方说及20余种眼病治疗方法,现存目录结构完整展现明代眼科医学体系。该书为我国现存刊刻最早的中医眼科文献,系统整理了历代眼病论治资料,包含亡佚文献与珍贵药方。全书结构分三部分:基本理论、眼病证治及治眼方药,共18章,具体目录涵盖校注说明、序言、明目方说、郑序、新刊明目神验

  • 珍珠囊

    珍珠囊

    《作者:张元素本草著作。又名《洁古珍珠囊》。1卷。金张元素(洁古)撰,约成书于13世纪初。首列“药象阴阳”,将时、卦、季节、用药集于一图。次为诸品药性阴阳论、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诸脏五欲、五苦、五臭、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脏主禁例、引经主治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诸药相反例、五脏补泻主治例、用药凡例等。其论多本《素问》,阐药性气味阴阳厚薄理论原则,将性、味、臭、色等与脏腑相联系,并按十二经归类药性,使归经学说首次系统化、具体化。“诸品药性主治指掌”为此书主体内容,共论药90味。每药简述性味、良毒、升降、阴阳、功效等,将药物性能加

  •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作者:骆龙吉医书。4卷。宋·骆龙吉原编,明·刘浴德、朱练增订。骆氏原编名《内经拾遗》,或名《内经拾遗方论》。内容论述病证方治,以《内经》篇目为次序,先引病证原文,其次释放并补订其治疗方剂,刘氏等鉴于《内经》中未经收入的病证颇多,遂以病证为次序,增订方论,补充了不少有关病证的效方。解放后有排印本。

  • 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

    《作者:王冰医经类著作。原题唐王冰撰。一卷。冰有《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已著录。是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卷首有许寂序,谓唐末入四明山,有羽人梁自然授以是书,后用以疗病,起死者不可胜数。其后传本甚稀,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曾引其说,清苏州程永培得其书,残缺不全,据冰《素问》原注补之,仍有未尽者。书凡三章。上章为六气用药增损六法,以运气学说为指导,列叙用药方法,其中以药品分配每病补泻所宜之法,系冰自拟;中章为五味具备服饵九法,首列其师玄珠子秘授苗丹三方,又引伸仲景戒人妄服燥烈之品等语; 下章载今古效验八十一方,对诸方各有疏证。书中文辞典雅,多属骈偶,对

  • 永类钤方

    永类钤方

    《作者:李仲南方书。元李仲南撰,孙允贤校。二十二卷,卷首一卷。约五十万字。仲南,碧山人。有感于时医弃伤寒书而不读,专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故搜辑古今方书,于至顺二年 (1331) 成此书。初名锡类,后易名永类,以其书成于亲殁之后,啣哀茹痛,志其永感,故名。合伤寒、杂病为一门,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杂病通三因,而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并分脉、病、因、证、治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卷一,有诊候六脉入式图,选奇脉诀撮要,中风、中寒、中暑、中湿钤图方论,伤风、伤寒、伤暑、伤湿钤图方论及三阴三阳六经伤寒证治等内容。卷二至卷七,以内、外科病症为主,伤

  • 医学要诀

    医学要诀

    《作者:张志聪清代医家张志聪撰写的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前。全书分为脉诀、经诀、草诀、药性备考四部分,涵盖脉象生理病理、十四经脉循行病证、药物性味功能及13类药物性味主治等内容。现存清昆明崇德堂刻本、清刻本及抄本。

  • 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

    《作者:盛寅医经类著作。明盛寅(1390—1441)撰。二卷。寅字启东,吴江(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同郡王宾,系名医戴元礼再传弟子。永乐中治内侍蛊疾奇验,因受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曾掌管太医院事,于正统元年(1436)返里。另撰有《流光集》。其弟盛宏、子盛僎、侄盛伦、孙盛恺,俱以医闻名于世。寅将学习医经之心得笔录成篇,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上卷为医论,载:“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三篇,以阐发经旨;下卷载“适事为故”等十九篇,为读医经之感想及临证心得。书中较详细地讨论《内经》所述治则问

  • 医学辑要

    医学辑要

    《作者:吴燡诊法著作。清吴燡编。四卷。字小珊,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采张石顽、程钟龄等医家学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整理编辑,成书于咸丰四年 (1854)。卷一叙述四诊法,分论形质、神色、声气。其后阐述程钟龄之看证诀; 卷二介绍沈云将之诊脉诀,并列述三十六种脉象主病。后对死脉、妇人脉法、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等分别论述; 卷三包括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诸篇; 卷四为方剂、治法等。其中方祖篇列桂枝、麻黄、续命等三十余首常用方剂的主治、组成及煎制法。医学要饮篇中引述程钟龄氏治疗八法,议论颇详。后附杂录。全书内容虽少发挥,但较简明易读,

  • 药性通考

    药性通考

    《作者:刘汉基本草类著作。原题太医院著,实为清刘汉基撰。八卷。约撰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卷一至卷六为药性考,载药物四百十五种。记述气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并有答疑,附经验方于后。卷六之末附脉诀数则。卷七至卷八集录神效单方,列黄疸、臌胀、六郁、痹证等各种疾病证治。论述精详,且有独到见解。对于辨证施治、选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日本京都刻本。

  • 药性要略大全

    药性要略大全

    《作者:郑宁本草著作。11卷。明郑宁(七潭)撰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医籍考》著录,附载其序,谓古今方书众说纷纭,乃取诸书。参互订正,以成该书。今有日本藏明刊本。

  • 药理近考

    药理近考

    《作者:陈治本草著作。2卷。清陈治 (三农) 编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集补、泻、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又录五脏泻法、正治反治、用药式、七方、十剂及用药宜忌等内容。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为主。今存陈氏《证治大还》丛书本,有康熙间贞白堂刻本(与《医学近编》合刊)。

  • 药品化义

    药品化义

    《作者:贾所学本草著作。13卷。明贾所学(九如)原撰,李延昰(辰山)补订,约成书于17世纪初。卷首系李延昰所增4篇药论(或有将此合为一卷者),其一《本草论》,简述历代本草发展情况;其二《君臣佐使论》,综述历代有关君臣佐使之说;其三《药有真伪论》,多取陈嘉谟之说;其四《药论》,议药性与炮制、产地、品种之关系。正文卷1为《药母订例》,相当于总论,首出“药母”说。所谓“药母”,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即归纳中医药理之要素。“药母”有8法,即体、色、气、味、形、性、能、力。作者以8法将中药药理由法象(外在表象)到义理,统贯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此“订为规范

  • 袖珍方

    袖珍方

    《作者:李恒方剂学著作。4卷。明·李恒撰。又名《袖珍方大全》,又题名《周府袖珍方》。是由明初朱橚(周定王) 主持下由李恒等良医根据朱橚所编之《保生全采》、《普济方》中选“家传应效”验方编成,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以选方为主。所选方剂附记出处。名曰袖珍者,“袖者,易于出入,便于中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即小版印书,书小便于携带。初于明太祖洪武刊行,后又于永乐十三年复校订正,刊行于世。后由王永辅重刊本者改为8卷。现存版本多种,最早为明洪武间刊本。明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刻巾箱本。另

  • 袖珍本草隽

    袖珍本草隽

    《作者:佚名药物学著作。又名《本草隽》、《中国药学大纲》。1卷。日本·伊豫专安 (平住)撰。刊于1755年。此书是《本草纲目》的择要本。共载常用药151种,不分类。每种均有释名、集解、选用、修治、气味,良毒(指气味升降、入何经、七情宜忌等)及主治各项,内容简要。

  • 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作者:陈文中儿科著作。宋陈文中撰。四卷。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 (今安徽宿县) 人。另撰有《陈氏小儿痘疹方》 已著录。本书刊于宋宝祐二年 (1254)。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辨证为纲,分析小儿病源,说明症状,提出治则与方药。卷一为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论述小儿护理。卷二论述三关指纹及面部形色变化。附有面部望诊图。卷三至卷四,论述小儿惊风及痘疹证治,并附方药。全书内容简要,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际。特别是以小儿食指桡掌侧皮下静脉形色变化和从面部呈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察病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丰富了中医儿科诊断学内容。有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

  •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作者:熊宗立医经类著作。又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7卷(包括卷首1卷)。明熊宗立(道轩)撰于正统三年(1438年)。此书为初学而作,内容通俗,故名“俗解”。全书体例设以问答形式。卷首绘有对《难经》本文疏义之图解28幅。于脏腑邪变,罔能闲隐,井荥得穴,经络有归。正文下逐条作注,辞意周密,法理玄微,启迪后人,无论字词要义,抑或医学理论,较为浅近易晓。但也有“相传愈失其义”的评价。现存日本宽永四年(1627年)刻本及其他日刻本、清刻本。[图片可以参阅PDF版]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

    《作者:张琦十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撰。张琦字翰风,号宛邻,阳湖(今属江苏)人。嘉庆年间举人,官山东馆陶县知县。著有《本草述录》、《张氏医集》等书。张氏颇重视《素问》,但唐朝王冰《素问注》移易篇次,多所窜改,宋朝林亿以旧书校订,亦多错误,真伪难辨。张氏欲阐发《素问》经旨,遂依王冰注本次序,不用王氏之说,参以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附以己见,去伪存真,重为诠释,历时二十载,撰成此书。书中保留前人注释精华,去误补遗,其中指为错简脱衍者,不下百数十条,为王氏所未及。校正字句,间引《甲乙经》等书为证,而多取其相同者。注释较详,便于后学。张氏之学与

  • 鼠疫抉微

    鼠疫抉微

    《作者:余伯陶温病类著作。清余德壎撰。不分卷。德壎字伯陶,嘉定(今属上海)人,后迁沪,医名颇著。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撰成是编。书凡四篇,一曰病情,二曰治法,三曰药方,四曰医案。取自《鼠疫汇编》者,注以“汇编”,取自《鼠疫约编》者,注以“郑按”或“约编”,余氏所述,均以“壎按”或“素盫”注明。余氏认为: 三江人体质及天时地候与闽粤有异,疗治之方亦应斟酌损益变通。所引古方亦详加论说。是书条畅理达,颇有实用价值。书刊于宣统二年(1910)。有清沪渎素盫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饲鹤亭集方

    饲鹤亭集方

    《作者:凌奂清·凌奂撰,收录方剂453首,分为补益虚损、脾胃泄泻、痰饮咳嗽、饮食气滞、伤寒诸风、诸火暑湿、眼科、女科、幼科、外科、胶酒等11个门类。本书是凌奂第四子凌绶曾随诊饲鹤亭时,按照《眉寿堂丸散膏丹集》的原有分类,增入方药辑成。汇辑了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幼科、眼科,以及补益类有效方药。

  • 沈氏经验方

    沈氏经验方

    《作者:沈维基方书。清沈维基撰。一卷。维基字心斋,海昌人。幼习举子业,官山东泰安府东平州事。历数州县,搜集验方若干,并制成丹药济人,屡获效验。将其验证之方,汇编成册,约一万八千字。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书中载有金疮铁扇散、治刀斧跌打损伤、解毒、救急、催生、喉闭等共四十六首方剂。以外伤、跌仆、救急之验方为主。方后附验案以证之。卷末附《胎产良方》,有生化汤、增损四物汤、华佗愈风散等,以胎、产方为主,近四十首方剂,多为验方。可供临症参考。有《三三医书》本。

  • 鼠疫汇编

    鼠疫汇编

    《作者:罗汝兰鼠疫专著。不分卷。清罗汝兰 (芝园) 撰。刊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罗氏在吴存甫辑《治鼠疫法》一书基础上,参以其治鼠疫经验,增删而成此书。分辨脉、症治、释疑及治案等,介绍鼠疫的预防和治疗。罗氏所用治鼠疫方乃据《医林改错》 之 “活血解毒汤” 加减而成,治鼠疫多获奇效。

  • 摄生众妙方

    摄生众妙方

    《作者:张时彻十一卷。明张时彻 (1500—1577)撰。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鄞县 (今属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 (1523)进士,历任江西按察副使督学政、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职。著有《急救良方》等书。此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 (1550),为张氏多年采录收集之药方。全书十二万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共分四十七门。卷一为通治诸病、危病门;卷二为补养门;卷三为诸风门;卷四为伤寒感冒、暑、湿、热、诸血、症、疫瘅门; 卷五为霍乱、痢疾、脾胃肚腹门,卷六积滞、痞满、鼓胀、水肿、痰嗽、癫痫、哮喘门;卷七淋浊、遗精、大小便不通、痔漏、黄疽、胁痛、腰痛、心气

  • 日用本草

    日用本草

    《作者:吴瑞本草类著作。元吴瑞撰。三卷。瑞字元瑞,又字瑞卿,海宁 (今属浙江) 人。文宗时为县医学教授。吴氏参考多种方书,注解各种食物对人体作用,力图从日常食物中寻求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编成是书。约成于天历二年(1329)。书中将药物按米、谷、菜、果、禽、兽、鱼、虫等分为八门,每品引证诸书,详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食用方法。后附简方。为我国现存较早较为全面的食疗学与营养学专著。《医藏目录》 普醍函和 《医籍考》卷十五著录此书均为八卷,而传世的明万历四十八年钱允治刊本题为《食疗本草》计十卷,前七卷为卢和的 《食物本草》 ,后三卷即是此书。

  • 三因司天方

    三因司天方

    《作者:陈言方书。宋陈无择撰,清缪问、王旭高释。二卷。无择有《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已著录。缪、王二氏恐陈氏之学失传,故详加注释,并绘图以发明之,历时十余载,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全书约二万五千字。首为节录陈氏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据五运太过及不,六气胜复逆从加减用药;次为缪氏立论十六首,均编成歌诀,以利习诵。每一方下为一论,缪氏述五运六气致病机理,释制方之义,王氏解六气加临之加减法。论理本于《内经》,议药宗于《本经》,对陈氏学术思想,运气学说有所发挥,可为研究陈氏学明思想及临床运用参考。有嘉庆二年刊本。

  • 驱蛊燃犀录

    驱蛊燃犀录

    《作者:燃犀道人内科著作。清燃犀道人著,不详姓氏。成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全书分原蛊、避蛊、验蛊、蛊证、蛊脉、治蛊、蛊案及论蛊8篇,论述“蛊”之定义、病状、生死脉象、预防、治疗等,并载医案50余则。末为附录,列简便治方5首。书中多引历代著作中有关内容,包括《千金要方》、《验方新编》、《东医宝鉴》、《本草纲目》等医著及《易经》、《左传》、《说文》等其他著作。语词简要,但亦带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现存初刻本,其他清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