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秉和

尚秉和
  • 姓名:尚秉和
  • 别名:字节之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行唐人
  • 出生日期:1870
  • 逝世日期:1950
  • 民族族群:

尚秉和(1870~1950)河北行唐人。字节之。家临滋河之滨,故晚自号滋溪老人;京寓植有双槐,学者因称槐轩先生。少肄业本邑龙泉书院,后游学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事吴汝纶。遍治经史,精研辞章,颇有创获。清光绪十七年(1891)成进士,分工部。三十年(1904)入进士馆,学习法政,后任巡警部主事、员外郎。宣统元年(1909),入京师大学堂为教习,次年丁父忧,服阕复为民政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内务部第三科科长、署理营缮司司长。浮沉郎署者十余年。后遂辞官,执教于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受沈阳萃升书院之聘,主讲席三年。日本侵陷东北,还为北平中国大学教授。1936年受聘执讲于保定莲池讲学院。芦沟桥事变起,家居不复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史馆”聘为纂修。1950年病殁。平生口讷于言,于学则无所不窥,精通方术、医药,又工绘事,善鉴赏金石文玩。著述甚丰,遍涉经、史、子、集,其《辛壬春秋》、《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颇见重于世。于《易》研讨最深,主张“象为学《易》之本”。曾全面考究汉《易》象数学的特点,详探《左传》、《国语》、《逸周书》尤其是《易林》中久已为人忘忽的《周易》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凡立说与取象,多有创见,而不苟同于先儒。时贤王树柟称其“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仵墉《焦氏易林注叙》)主要《易》学专著有《周易尚氏学》二十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焦氏易诂》十二卷、《易林评议》十二卷、《读易偶得录》二卷、《左传国语易象释》一卷、《太玄筮法正误》一卷、《易说评议》(不分卷)、《周易古筮考》十卷、《周易时训卦气图易象考》一卷、《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一卷等。

猜你喜欢的书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诗文别集。唐李白作。白字太白,故名。白生前曾有魏颢为之编集二卷;后李阳冰编其遗著为十卷,名《草堂集》;唐元和十二年范传正编李白集为二十卷。以上三本均已早佚。今传三十卷本为北宋宋敏求所编,清缪曰芑重刻,计序言、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又有宋咸淳刻本三十卷,计诗二十卷,文十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4月影印出版。此外历代均有李诗注本,校著者有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之《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后明郭云鹏就杨、萧原注本精简注文,附加文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有明胡震亨评注《李诗通》;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该本参合诸本重编,并增附录六卷,较为详赡,中华书局曾加校补,于1977年排印再版;又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有《李白集校注》,对王琦注本有所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王氏兰谱

王氏兰谱

植物谱录。南宋王贵学撰。1卷。贵学字田叔。前有淳祐七年(1247)自序,称其嗜兰成癖,曾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质植之,遂撰为此谱。全书分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拆之法、泥沙之宜、受养之地、兰品之产6篇。述种植、品评诸事,颇为详尽。可与赵时庚《金漳兰谱》互相参证。如“大张青”、“蒲统领”二品,赵书叙花、茎、根、叶之状,此书则述名之由来。明王世贞曾评为诸家兰谱之最佳者。对研究当时兰花品种、培植方法及文人艺兰风尚,颇有价值。有《说郛》、《山居小玩》、《香艳丛书》、《群芳清玩》等本。

太玄经

太玄经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十朝诗乘

十朝诗乘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朝”者,指顺治至宣统十帝。此书本以诗证史之旨,因感于有清一代信史之未备,而欲以诗补之。盖清代士大夫慑于文网荼密,于时政得失,不敢有所掇述,而往往发之于诗。郭则沄曾遍睹翰林秘籍,熟悉有清历朝掌故;又尝参与选诗之役,涉目有清诗人之作泰半,故颇能胜任是书之辑撰。全编体例,大抵以事为干,而以诗证之。其事之系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反复褒讥讽谕,如康熙亲征、乾隆南巡、三藩之叛、林则徐督粤等大事,皆广泛征诗,多方发掘。时誉谓是编乃“集众诗而以为史”者,与杨钟羲《雪桥诗话》同为汇辑清代掌故之最丰者。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月栩楼刊本。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又称 《四书集注》。训诂书。 19卷。 南宋朱熹著。 本书是 “四书” 的合编, 计 《大学章句》 1卷, 《中庸章句》 1卷, 《论语集注》 10卷,《孟子集注》7卷。《大学》、《中庸》原是 《礼记》中的篇目, 后各单行, 平列于 《论语》、 《孟子》, 称为 “四书”,始于朱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 “章句”,多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论语》、《孟子》的注解称 “集注”,多引用二程及其门人的义理之说,偶尔还引用汉唐旧注。此书注重章句训诂,强调得于辞而能通其意,坚持先本之注疏, 以通其训诂,参之 《经典释文》, 以正其音读,然后再发挥义理。文字洗炼,简明精要,是朱熹的代表著作, 元明清三代列于学官, 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标准注本。今有中华书局1983年版《新编诸子集成》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