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

- 姓名:萧龙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四川三台人
- 出生日期:1870年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0年10月20日
- 民族族群:
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本名方骏,字龙友,号息园、息书、息翁,晚年又号不息翁。四川三台人。1870年2月13日(清同治九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四川雅安。他的父亲萧端澍是清光绪戊子年(1888年)举人。萧龙友幼年受父教,用心攻读经史诸子及名家诗赋。少年时,因母多病,乃留心于医药,经常去族人所设药铺请教,逐渐能识药物、辨药味,识别药物真伪。学习之暇,曾阅读我国古代医学名著。
1890年,萧龙友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在校博览群籍,除深研经史词章以外,又涉猎许多医学古籍。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多人,街头一片凄凉。许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病人。萧龙友不顾危险,用中草药救治了不少病人。
萧龙友二十七岁中丁酉科拔贡,入京任八旗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他离京去鲁,曾先后任淄川、枣阳知县。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设学堂,山东省会设立高等学堂,萧龙友曾为该学堂制定章程,并充任教习。
辛亥革命后萧龙友移居济南。1914年奉调北京,先后任农商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被内务部聘为中医顾问。这时萧龙友虽日理公务,但从未间断研习医学,常于公余之暇,以医道问世。
1928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署名“医隐”,号“息园”。曾撰《息园医隐记》一文,刻于扇骨上,以述其志。
萧龙友自行医后,集中力量研究医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他不泥古非今,不仅攻读中医古书,并阅读当时新译的西医药书籍,随时参照研究。治病疗效甚高,治好很多疑难大症。当时北京有的西医院,因闻萧龙友的盛名,经常约请他会诊一些疑难重症。
萧龙友非常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对望、闻、问、切,常深究其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它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对于四诊,他认为,临症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
萧龙友十分重视医德,曾作医范十条,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萧龙友也很重视医史。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对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割。医者不但应识药,而且须能亲自采药,且能临症自为配合(炮灸、切制等工艺过程)。
在临床方面,他擅长治虚劳病。主张老少治法应有所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措施,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萧龙友十分关心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1934年与名中医孔伯华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造就中医人才。萧龙友任院长,苦心经营十五年,毕业学员达数百人,对当时的中医事业起到挽救和促进作用。解放前,历任北平市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和北平国医分馆董事等职。
全国解放时,萧龙友已八十高龄,仍继续从事医务工作。1949年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同年1月,中央卫生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萧龙友被聘为华北区特约代表。1951年被政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1954年起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届代表,中医研究院顾问、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人民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1960年10月20日,萧龙友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临症方案及遗稿很丰富。他珍藏的数千册医书,全部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
萧龙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是英国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的名著,是其担任唐宁讲座教授时所用的讲稿,被誉为了解英国普通法的“金钥匙”。该书共七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第一讲和第二讲,梅特兰开宗明义地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埋葬了诉讼形式,但它仍从坟墓中统治着我们。”为了解释诉讼形式核心地位的确立,梅特兰专门分析了中世纪英格兰的司法系统及其各自的审判特点:第二部分是该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第三讲到第六讲,共四讲。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833年,诉讼形式经历了兴起、发达和衰落的发展历程。梅特兰将这一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占有之诉、契约之诉、直接侵害之诉和间接侵害之诉等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诉讼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梅特兰认为英国法自身的严密性在其抵御外来法律制度的影响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部分即第七讲,梅特兰重点评述了对于诉讼形式的几种分类方法,他警告学人在对诉讼形式进行分类时必须注意具体的历史晤境。
千金谱
全称《居家必备千金谱》,为曾流传于闽南、台湾的闽南语蒙学书籍。连雅堂在《雅言》说:“贫家子弟无力读书,为人学徒,以数钱买《千金谱》一本,就店中长辈而读之,可识千余字。是书为泉人士所撰,中有方言,又列货物之名,为将来记帐之用。若聪颖者可再读他书及简明尺牍并学珠算,不三四年可以略通文法,而书算皆能矣。”1984年。吴登神在《南瀛文献》第29期上发表〈千金谱考释〉,对全篇每字句都加以标音及注释。
玉照新志
宋王明清著。六卷。《玉照新志》是南宋学者王明清撰写的一部笔记,成书时间为庆元四年(1198)。《玉照新志》的内容,以北宋后期的朝野旧闻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北宋朝廷腐败,权臣误国,百姓苦于战火,流离失所的情景。王明清在书中对北宋后期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记载颇为详实,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方是,笔记中收入了一些前人逸作,如安尧臣《谏取燕云疏》、李长民《广汴都赋》、姚平仲《拟劫寨破敌露布》等诸篇,皆为首次见全文于此笔记中。因此,《玉照新志》对于研究北宋后期的政治、军事、社会情况来说,较之其他笔记史料,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明沈士龙刊本、《宝颜堂秘笈》本、 《四库全书》本作六卷,山塘汪氏影元抄本、 《学津讨原》本、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作五卷; 《唐宋丛书》本、 《说库》本则作四卷。
燕京乡土记
民俗丛书,邓云乡著。该书分为岁时风物略(上、下)、胜迹风景谭、市廛风俗志、艺苑风烟四个部分。全书以叙风物乡俗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往来、士仪物产以至各种风味小吃、技艺杂谈、庙市商情、小贩的叫卖、北京特有的景致等京城习俗的各个方面。叙事翔实,笔墨爽利,记述中多联系历史变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所运用的小品笔调富有情致,引人入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民俗读物,对于京都民俗的研究也极有其价值。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清罗惇曧撰。叙光绪四年(1878)至七年间,中国为索还同治十年(1871)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之机强占中国领土伊犁的交涉过程。所记崇厚因沙俄胁迫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以及曾纪泽为修订崇约衔命赴俄谈判等事,可供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参考。
受十善戒经白话文
一卷,失译。说十恶业之名,授十善戒之法,及杀生偷盗邪淫之十报十过。十恶业品第一。佛为舍利弗说十恶业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归依而受,次授八戒斋法。十施报品第二。颂叹不杀功德,次说杀生十报,略叹不盗功德,次说偷盗十报,赞叹不淫有五功德,次说淫有十过,颂叹不妄语等功德,次说口四过恶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