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

- 姓名:孔伯华
- 别名:名繁棣,字伯华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曲阜人
- 出生日期:1884年6月5日
- 逝世日期:1955年11月23日
- 民族族群:
孔伯华(1884年6月5日-1955年11月23日),名繁棣,字伯华,以字行,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生于1885年6月5日(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父亲孔庆铣,清末曾在军谘府任职。
孔伯华六岁时开始在私塾就读。稍长,随其祖父宦游。因祖父善岐黄之术,他耳濡目染,便对中医发生浓厚兴趣。十六岁时,全家迁居到河北易县以南的白杨村,他随父亲读书的同时,向当地老中医蔡秋堂、梁纯仁学医。二十二岁时,孔伯华在易县正式行医。二十五岁时应聘到北京外城官医院任中医内科医官(即医师)。不久,他在京私人开业,全家迁北京定居。
1917年,孔伯华曾先后参加晋绥和廊坊地区的防疫工作,临床经验日益丰富。其后,他与同事曹巽轩、陈伯雅、杨浩如、张菊人、陈企董、赵云卿等合编《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一书,共十卷。
孔伯华在广为患者诊治过程中,注意医理的研究和医疗经验的积累,善于汲取各家之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声誉日隆,成为驰名全国的中医师,与萧龙友等同为北京四大名医。他擅长内、外、妇、儿各科,尤精于医治温热病。由于他善于灵活施用生石膏,曾有“石膏孔”的雅誉。
孔伯华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热心中医界的社会活动。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中央第一次卫生会议”,西医余云岫等人在会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等等。此案竟然得到通过,中医被明令取消。广大群众和中医药界闻讯莫不愤慨,纷纷抗议,于3月17日汇集于上海,召开大会,决议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并组成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孔伯华被推选为临时主席。他率领请愿团前往南京,与政府当局据理力争,强烈要求取消这项荒诞的决定。在社会舆论的强大支援下,当局被迫收回成命。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办北平国医学院,共任院长。1944年北平的日伪当局曾企图接管国医学院,孔伯华毅然将该院停办以为抵制。北平国医学院自开创到停办十四年间,共毕业学员七百余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培育了一批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又蓄意阻挠中医事业,南京考试院于1946年10月通知北平全体新照中医师,均须重新通过考试而定取舍。这一以考试为名而行取缔中医之实的阴谋,为北平中医师所识破,他们奋而组织起“北平中医师新照同仁福利促进会”进行反抗。孔伯华任该会顾问。他们四处请愿,进行说理斗争,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当局取消了这次所谓新照中医考试。
在医理方面,孔伯华坚决主张辨证论治。他认为:“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症,将症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认症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辨证施治,参、术、硝、黄,并能起死;苓、连、姜、附,尽可回生。喻嘉言尝谓:‘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症。故主张先议病,后议药’。朱丹溪亦主张‘认症为先,施治为后’。若但知以执某方治某病,不论因时、因地、因人,不审何脉、何因、何证,是冀病以就方,非处方以治病。辨之不明,焉能用之无误。殊不知施治之妙,实由于辨证之真,寒、热、虚、实,不昧于症,而又不惑于症,汗、吐、下、和,不违于法,而又不泥于法。否则,疑似甚多,临症莫决,见病治病,十难效一。”孔伯华的精当、明快、果断的医疗风格,为世人所称颂。
孔伯华一贯关怀患者的疾苦,以济世活人为宗旨,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外城官医院供职时,虽所入不丰,仍常解囊资助贫苦患者药费,及至成名之后,更不计锱铢,对有困难的故旧一直坚持义务施治。晚年因求诊者众多,常应接不暇。他左右虽有不少生徒侍诊,但对危重患者一定亲自悉心诊断,不辞辛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顾问、中国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团结新老中西医,互相学习的方针政策,曾上书毛泽东主席,认为:“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仅其理法不同耳。今逢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以教育人才始。”他建议大力发展祖国医药事业,培养中医工作者,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孔伯华深以应诊过忙无暇著述为憾,晚年经常深夜执笔著书立说,著有《脏象发挥》、《时斋医话》等。他以古稀之年既忙于诊务,又勤于著述,终以体力难支,猝然卧病。他自知不起,遗嘱亲属说:“儿和弟子等,凡从我学业者,务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尽之志。”1955年11月23日孔伯华在京逝世。
孔伯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泰山道里记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城记至朗公谷,沿途名胜古迹、溪泉沟洞、岭谷岩峰、园林寺院无不备载,有关碑刻考述尤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追述名人游迹,多据自然景物、旧址遗存,考古谈今,保存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开篇所述地名沿革、历代泰山高宽周长也有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艺海珠尘》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北游记
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 传》,《北游记玄帝出身传》,《北方真武祖师 玄天上帝真武志传》。章回小说。明余象斗编 著。四卷二十回。叙真武玄天上帝的故事,玄 天上帝乃传说中道家所崇拜的偶像之一。隋 炀帝时,玉帝见刘家琼花树金光灿灿,乃分一 缕真魂托生为刘氏后代。因琼花树当不起玉帝 后身供养,三清点明本相,指引到蓬莱山修行。 二十年后,凡心动,又托生为哥阇国玄明太子, 享十年太平天下,再到蓬莱山修行。因经不起 女色,又投胎为西霞国王子,名玄晃,做十五年 国王后,经天尊点化,弃国到灵鹫山修行。修成 真仙去见玉帝,封他去掌管太阳宫,宫中三十 六将均下凡作乱。他再次下凡为净洛国王子, 斗母元君度其成仙,天尊赐宝剑,玉帝封为真 武大将军。奉旨收妖,降伏妖魔三十六名,均为 玄天部将。真武被封为混元九天万法教主荡魔 天尊。存清道光十年大经堂《四游记》合传本, 启文堂单行本,小蓬莱馆《四游合传》亦收入。
霓裳续谱
俗曲总集。清王廷绍编。八卷。卷一收《西调》七十九曲,卷二收《西调》七十七曲,卷三收《西调》五十八曲,卷四收杂曲一百四十三曲,卷五收杂曲二十八曲,卷六收杂曲八十六曲,卷七收杂曲六十八曲,卷八收杂曲八十二曲。所收曲调有《西调》、《南叠落》、《一江风》、《寄生草》、《黄沥调》、《剪靛花》、《岔曲》、《银纽丝》、《粉红莲》、《叠落金钱》、《马头调》、《扬州歌》、《玉沟调》、《北河调》、《隶津调》、《重重续》、《倒搬桨》、《劈破玉》、《打枣竿》、《秧歌》、《莲花落》、《弹黄调》、《盘香调》、《边关调》、《两句半》、《倒番调》、《秦吹腔花柳歌》等约三十种。附《万寿庆典》联曲体曲词二十一曲。内容、题材广泛,有据戏曲改编的故事,有情歌,有描写民风民俗之作。内《岔曲》已分《平岔》、《起字岔》、《慢岔》、《西岔》、《数岔》等名目。有乾隆六十年(1795)王廷绍序,谓此书曲词系据三和堂曲师颜自德所习唱而觅人抄写之本,由王氏编订而成。另有盛安序。有乾隆六十年集贤堂初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线装排印本,收入《明清民歌时调丛书》行世,前有1959年赵景深序。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重印,与《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白雪遗音》合订为《明清民歌时调集》。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仪礼
简称《礼》、《士礼》或《礼经》。文集。十七篇,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参照考古资料,认为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及意义。汉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仪礼》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壁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谓之古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今存十七篇以外之三十九篇,称《逸礼》,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亡佚。今文《仪礼》十七篇,汉代传有三种本子,一曰戴德本(大戴本)、一曰戴圣本(小戴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注·贾公彦疏所据本)。三本篇目次第各不相同,《十三经注疏》选郑注贾疏《仪礼义疏》本,故独得广泛流传。南宋魏了翁节录《仪礼》郑注贾疏精华著为《仪礼要义》、清人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可为参考。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亦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
虎穴录
凡二卷。全称大兴心宗佛德广通国师虎穴录。又作悟溪和尚语录、悟溪录。日本临济宗僧悟溪宗顿(1416~1500)撰,宗柱重订。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收录龙宝山大德寺语录、正法山妙心寺语录、青龙山瑞泉寺语录、示众、法语、偈颂、道号、像赞、佛事、行状、杂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