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

- 姓名:施今墨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萧山县人
- 出生日期:1881年3月28日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22日
- 民族族群: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浙江萧山县人,生于1881年3月28日(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原名施毓黔,行医后,改名施今墨。表示他要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学习: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同时,在医术上要勇于革新,使自己成为当代的医学绳墨。
施今墨幼年时期,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中医。1902年,因其父在山西为官,进入山西大学堂就读。由于他参与反对该校西斋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而被学校开除,于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转入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学习。他在校虽然攻读法律,但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
施今墨于1911年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后不久,便追随黄兴奔走革命。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时,黄兴任陆军总长。施今墨以山西代表的资格参与活动,为陆军编纂了三种法令:《陆军刑法》、《陆军审判章程》、《陆军惩罚令》。1913年,他返回山西。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社会活动,与范源濂、汤化龙等在北京和山西创办尚志学会和尚志学院。1917年,他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不到一年即辞职引退,弃政从医,并决心以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21年他协助顺直水利督办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负责该院孤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废弃中医。施今墨到处奔走,组成“华北中医请愿团”,南下联合各省医家,多次请愿,在全国舆论的支持下,终于使国民党当局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
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后,焦易堂任馆长,施今墨任副馆长。为了发展中医事业,施今墨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中医教育改革。1932年,他在北平以自己行医的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学院除开设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设有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学、内科、外科及日、德文等课程。这在当时的医学界,还是一个创举。该学院一、二年级为中西医基础课,三、四年级为临床课,学生毕业时还须进行临床实习。施今墨亲自授课,并指导学生实习。该院在成立后十年期间,共培养出学员六七百人。
施今墨于1941年担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平、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院校、讲习所及研究班。数十年以来,他除办学外,还收有门生数百人,培养训练了很多中医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今墨曾“代表”华北医药界出任“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任职期间,多次提出发展和改革中医的建议及方案,均未被采纳。事实教育了他,北平解放前夕,他坚决抵制了国民党诱使他赴台湾或国外的阴谋,并于1949年9月和其他一些国民党“立法委员”在《人民日报》上联名发表《虔诚接受中共领导》的声明。解放后,他加入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在平安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铁路医院等北京各大医院中医门诊部工作,并担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及北京医学院顾问等职。
施今墨擅长医治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晚年对于冠心病和防老法也颇有研究。
他在医学上勇于革新,五十年前即提倡中西医结合。他常说:“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他主张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取得古人理论的精华。他的医案常附中西医两论,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施今墨不仅在疾病的诊断上勇于革新,对于中药的剂型和配制,也力图改进。曾创办“中药制药厂”,以实现自己的革新愿望。他处方配制的丸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等,也是在打破常规和旧传统的基础上制成的。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因病逝世。他预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解剖贡献给医学事业。他是中国历史上中医界第一位将遗体贡献给医学事业的名医,反映出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始终不渝的决心。
施今墨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多瑙河领航员
《多瑙河领航员》(Le Pilote du Danube)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原题《美丽的黄色多瑙河》(Le Beau Danube jaune),作者去世后曾被其子米歇尔·凡尔纳(Michel Verne)改写,后作为遗著以此题出版。《多瑙河领航员》全书共19章,于1908年9月24日到同年11月2日发表在《日报》(Le Journal)。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妻子娜佳的消息,流亡异国的保加利亚爱国人士塞尔热·拉德科化名伊里亚·布鲁什,在一次钓鱼比赛中夺得冠军,并以钓鱼的名义,沿多瑙河顺流而下,打算回到故乡鲁塞寻找娜佳的消息。数月来,多瑙河沿岸经常有强盗出没,搅扰人们的安宁。这伙强盗的头目便是拉德科的情敌伊凡·斯特里加,他在抢劫村庄时经常提到拉德科,使人们把拉德科误认成是强盗头目。而警长卡尔·德拉戈什为了追踪这伙强盗,化名为杰格在途中搭上了拉德科的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书现存最早为元刻7卷本(题作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又有《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医统正脉》等多种刊本,是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摄生总要
明·洪基辑。收有《摄生秘剖》4卷,《陈希夷房中玄机中萃纂要》 (又名《房中奇术》) 2卷,及《精订摄生种子秘剖》2卷。后附“继嗣珍宝”、“金精直指”,以介绍嗣育、房中内容为主。现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刊巾箱本。
义丰集
宋诗别集。1卷。王阮撰。《四库全书总目》说“今其文集未见,所存仅诗一卷”。刘克庄曾序其诗,《后村集》卷23载《王南卿文集序》,谓其诗“高处逼陵阳(韩驹)、茶山(曾幾)”,岳柯《桯史》卷1所载《王义丰集》称“阮所作诗号《义丰集》,刻于江泮,其出于蓝者,盖校官冯椅为之序。”据此可知其诗本有单行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淳祐三年(1243)刊《义丰文集》1卷,《四库全书》亦著录此书1卷,收诗190首。卷首载吴愈序,称“其文无一字无来处”,可知其序本为文集序,诗集所载冯序久佚,盖系后人移吴序于卷首代之。岳柯以为其诗学于张紫微(张孝祥)。《四库全书总目》说“阮少谒朱子于考亭,朱子知南康时,阮又从游,故集中有唱酬之作”,又说“阮之归也,朱子惜之,谓其才气术略过人,而流落不偶”。
清世祖实录选辑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系选自「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顺治朝对于台湾郑氏所作措施之纪录按满清历朝除末叶宜统朝外,均纂有「实录,总名曰「大清历朝实录」(末附「宣统政纪」)。此后各朝「实录」均有「选辑一之编印,以选辑有关台湾纪事为准。惟各朝选辑之幅度略有不同,胥视与台事关系之广度与其所及影响之深度而定。顺治朝(一六四四--六一)台湾尚为荷兰所据,时郑成功在金、厦两岛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本书所选,以关于郑成功之纪载为中心。但郑氏事纵与南都、福京相续,横与浙海、两粤相应,因亦扩及南明诸王事并略涉诸方义旅。
十门辩惑论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