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

- 姓名:汪逢春
- 别名:名朝甲,字凤椿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
- 出生日期:1884年5月29日
- 逝世日期:1949年8月2日
- 民族族群:
汪逢春(1884年5月29日-1949年8月2日),名朝甲,字凤椿,逢春是他行医用的名字。1884年5月29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五)生于江苏吴县。父亲是从事丝绸业的小商。汪逢春十余岁时,在吴中名医艾步蟾的门下学医,勤奋刻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因而医学基础相当扎实。
1908年,汪逢春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为求进一步精进医术,他一面担任“法医”,一面求教于名医力轩举。公余常为患者诊治,疗效显著,就诊者日众。1913年辞去法医职务,正式悬壶行医。由于治愈不少疑难大症,名声日起,与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汪逢春讲究辩证施治,主张“尊古师古而不泥古”,也不存门户之见。他诊疾疗病,一面循规前贤,一面对气候、方土以及病人的体质认真参酌。在诊治一些重症时,往往在医方中写明“备候高明政定”,非常尊重同行,决不固执己见。在诊治内伤症方面,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张着重护理脾胃,力求早日自行吞纳,依靠自身之支持,俾能早日复原。他常说:“药以治病,不能持以补虚,病后体虚可以药补,如体质素弱,徒以药补不如食补。”在治疗外感方面,则认为“肺主皮毛,风寒首先犯肺”,着力于“由皮毛宜达,使外邪早出,免内传为患”。
汪逢春以擅长治湿温病著称。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了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特别表现为既有热象,又有胃肠机能障碍。汪逢春在治疗时,首先认定此症由于“气郁不得宣畅,以致肠胃秘结不通”,分清主次矛盾,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分三个步骤进行治疗:“第一步先投以辛香宣化为主、通腑为佐的药剂;俟头痛止而仍昏晕,形寒解而身热未净之际,再采取第二步,投以清湿解热、兼通肠胃的药剂;乃至身热已退,舌苔渐化,胸闷已舒,小溲渐淡,其湿温化而未净之际,再采取第三步,投以泄化余热兼治肠胃之剂。”如此,则湿温得化,余邪得解,肠胃得通,湿温病自然痊愈。
在用药方面,汪逢春还常常采用将药末装入胶囊中,随药汁吞送的“少而精”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能节约药物,又能达到收效“大而快”的目的。诸如治疗温病,初起时“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此外,还常用“沉香末一分,洋芦荟末二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分两次以药汁送下”的办法以达到和络通导的作用。
汪逢春对待患者认真负责,满腔热忱,在处方上往往记入护理注意事项,诸如“病虽小效尚在紧要之际宜乎避风慎口”,“千万少劳不可动气至嘱千万”,“深虑由泄转痢幸勿轻视”等等。他对求治患者中无力购药者,往往签名盖章于处方处,嘱患者持赴指定药店免费取药若干剂,其药款则由他本人于月底统结付款。汪逢春救世治人的医风,一时多为传诵。
汪逢春虽业中医,但对西医学说及诊断方法也认真参酌。在诊治重大疑难病症时,往往主动建议延聘西医到患者家会诊,共作治疗方案,以期收综合治疗之效。
汪逢春重视培养医药业传人。他收录门人很是严格,需要详知底细并具有相当的文学、书法等基础,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认真的考察,方肯收纳。门人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首先是半日侍诊,半日在家学习指定书籍。然后开始抄录方底,熟习老师的处方,包括诊断、药味、书写方式等等。再则根据学习程度提出问题,请教老师,达到明确的理解。为使高年级的门人得到实习的机会,他在医室中另设施诊部,由门人先拟定诊断处方底稿,经他本人检阅修订后再正式处方。1936年冬,他还组织门人成立了“同砚小集”,以期相互钻研共同提高。在门诊休息之日,他与门人聚集在公园,就平日门诊中疑难病例,循经典或先贤之遗著作深入的探讨。他在京前后共收入室弟子二十余人,造就了一批中医。他的弟子辑录了一批他的门诊医案,于1941年编集《泊庐医案》出版。
汪逢春主张业药者也应知医,1942年,在天安门西侧廊为国药业公会主办了中药讲习班,延聘具有真才实学的前辈瞿文楼、杨叔澄等为主讲教师。
汪逢春于1949年8月2日在北平去世。
汪逢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在郑肖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郑肖岩于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一卷,收载药物110种。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电,浙江鄞县人,出身于商贾家庭,通晓中医中药。1913年在绍兴发起创设“和济药局”,倡导药品改良。先后出任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著述亦多。于1927年夏在闽县(今福州市)编写成《增订伪药条辨》,《增订伪药条辨》分为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书中共载药110种,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增订伪药条辨》于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
是斋百一选方
医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于1196年。日本·宽政11年时,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钞本与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并补入《医方类聚》中王选方编成。全书共三十一门,重点介绍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选方1000余首。包括男、妇、小儿各科病证的成方、单方。初刊于庆元二年 (1196)。是斋为其号,百一者,言其选择之精也,故名。
大猎赋
辞赋名篇。唐代李白作。《全唐文》见载。此赋为天宝初李白供奉翰林时随玄宗出猎所作。赋作的规模、体制,均模拟汉大赋,以《子虚》、《上林》、《长杨》、《羽猎》为师范。全赋分两大部分。先大力铺陈夸诞,极言天子出猎的盛况盛景:“千骑飚扫,万乘雷奔。”“羽毛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喷血流川,飞毛洒雪。”后归之于讽谏:“俄而君王茫然改容,愀然有失,于居安思危,防险戒逸,斯驰骋以狂发,非至理之弘术。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玄妙为宝。暴殄天物,是谓不道。乃命去三面之网,示六合之仁。”“回蜺旌,反銮舆。访广成于至道,问大隗之幽居。”赋中儒道思想相杂,各得所用。少数语句虽有汉赋风格,如:“攒高牙以总总兮,驻华盖之森森”等;但总的来说还是唐赋风格,有较多的排偶,无汉赋的板重、奇字,同时也表现出李白个人的清新俊逸特色,如:“金戈森行,洗晴野之寒霜;虹旗电掣,卷长空之飞雪。吴骖走练,宛马蹀血。萦众山之联绵,隔远水之明灭。”语言洗炼,给人以独特的美学感受,同时亦可看出唐赋与汉赋在语言上的发展变化。
诸葛忠武侯年谱
《诸葛忠武侯集》,明有杨时伟本,近有张澍本,皆有年谱。杨本不在箧,今以张本为柢。张本年谱甚略,盖附集以行,止提大纲,体例当如此也。鄙撰则离集单行,凡言行政事、书疏条教,有关大要者多详录之,以见侯一生本末,此又鄙书之体例也。各有意指,即各有体例。惟是采辑正史及各杂书,去取极慎。凡近小说及当存疑者,置弗论。又有事实旁见他传者,亦互采取。裴注引原书有名者,仍载原名;裴自说,则曰裴注。侯之人品勋业,久有定论,不烦多赘。间有一二引申或疏辨者,各著名以别之。
史通削繁
四卷,清纪昀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内外共四十九篇,论史家体列,辨别是非,述古籍之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贯穿古今,洞悉利病,为史家之圭臬。但该书是非任情,往往有意护圣贤之所短,前人中有黄叔琳撰《训故补》、浦起龙撰《通释》对此予以纠正。纪昀即在前人基础上,根据浦氏本逐一加以评点,认为可取之处就用朱笔记下,而纰缪之处就用绿笔点之,其中冗漫之处又用紫笔标示出来。然后删去绿、紫所点部分,将剩余部分排比成文,是为《史通削繁》四卷。全文删除的有《载言》、《表历》、《疑古》、《点烦》诸篇,全文抄录的有《载文》、《补注》、《邑里》、《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核才》、《烦省》、《杂述》诸篇,其余的皆按其精华、芟其芜蔓,阐幽决奥,理正词明,文皆相属。书中亦有删削过当之处。涿州卢氏在广州刊刻此书,浦起龙的评注也同时附于书中。有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尹文子
一卷二篇,战国时名家著作,尹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名家:“《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该书至汉末时已“多脱误”,魏黄初时,仲长氏重作编排条次,定为上下两篇。《隋志》、《旧唐志》记为二卷,《新唐志》著录为一卷。今本分“大道上”、“大道下”两篇,或即魏仲长氏条次整理后的本子。其篇次割移,杂窜入汉以后文字,非《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原书。但书之基本内容仍与尹文思想相符,尚可作为研究尹文的资料。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今本《尹文子》为伪托,“非但为后人伪撰,即仲长统之序,亦后人所依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或曰“即汉末形名说流行时所伪托之书”(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亦有认为“精论甚多,其为先秦古籍,毫无可疑”(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该书上篇专论形名。提出名依形而立,名之作用在“正形”,正形必先“正名”,而正名则需对名“察”“检”。他就名与形的关系提出“三科”“四呈”分类法。主张通过正名定分,各得其所。并分析了名实不一的几种形式。下篇则论刑名法术,颇强调以名法治国。其书主体为倡导名家之说,但其所持思想甚杂,“书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四库全书总目》)。现存有明万历本,《道藏》本、守山阁本、《四库全书》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