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吉

徐常吉
  • 姓名:徐常吉
  • 别名:字士彰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
  • 出生日期:1556
  • 逝世日期:1591
  • 民族族群:

徐常吉(1556—1591),字士彰,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一(1583)年进士,历仕户科给事中、浙江按察司佥事。为官清廉,曾为海瑞抗辩,还弹劾过贪赃枉法的督学房寰,揭发东厂太监张鲸的罪行。他性喜饮酒,不设城府,乡人子弟多从之游,时人称其为 “儆弦先生”。徐常吉著有《周易解》《洪范则洛书辩》《禹贡注》《禹贡辩》《四书原旨》《诗经异说》等,编有《事词类奇》三十卷,《杜诗注》,《诗家要选》,《古文选》,《唐诗选》,《六经类雅》五卷 ,《庄子南华真经》三卷等。

徐常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辽志

全辽志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辅巡抚辽东,聘请应龙等人,以《辽东志》为基础,删冗补缺,续以新事,并对原目多所更定。四十五年(1566)成书。约三十万字。志分图考(附全辽总图、辽阳镇境图等二十幅)、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方物、祥异、故迹、艺文等十九门。

研北杂志

研北杂志

元代笔记。2卷。陆友仁撰。书前有作者写于元统二年(1334)二月的自序:“余生好游,足迹所至,喜从长老问。前言往行必谨识之。元统元年冬,还自京师,索居吴下,终日无与晤语,因追记所欲言者,命小子录藏焉。取段成式之语,名曰《研北杂志》,庶几贤于博弈尔。”序文不长,但把本书写作经过及命题主旨都交待清楚。本书或评论前朝史实轶闻,如对柳宗元、刘禹锡诗文优劣表示自己的看法;或绍述当代文人的名言嘉行,如记载了畅师文与卢挚的逸事。兼及文物鉴赏。这些内容,正是元代名士所普遍关心的。全书容量较大,也较芜杂。其间可佐证元代文史的资料时有所见。如上卷记载,鲜于枢的“霜鹤堂之会”,与会者凡12人,其中有燕公楠、高克恭等行辈较高的文人,而萨都刺也列名于与会者之末。如果此条记载不误,那么萨都刺的活动年代当早于目前公认的元代中后期。书中也含有这样的见闻:天历二年(1329)大雪,太湖冰封,并造成洞庭湖柑桔冻死几尽。明年秋水。又明年春,三吴之人饥疫死者数十万。值得一提的还有:卷下录出了五代高居诲《使于阗行程记》中的一段文字。《使于阗行程记》早佚,今本都是出自《新五代史》的辑本,但辑本无上述内容,本书有明宛委山堂刊本,并收入《宝颜堂秘笈》、《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是较常见的元人笔记。

白雨斋词话

白雨斋词话

词话著作,清陈廷焯撰。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作者论词大旨,宗常州词派张惠言。常州词派的词学观点为反对浙派尖新小巧、轻佻浮滑而无所寄托的词风,主张“温柔敦厚”。陈氏论词的主要精神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卷1特别突出地提出了“沉郁”二字作为词论核心。所谓“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其含义有二,一为要求比兴寄托、微言大义。“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二为要求词的风格含蓄、沉稳。陈氏还提出了“顿挫”一词与“沉郁”互补。谓二者统一则“词中三昧尽矣”。并以此衡文,品评周邦彦、冯延已、王沂孙诸家。并多次强调“温厚”,如卷8云:“温厚和平,诗词一本也。”作者的词论既有以诗教评词,提高词的地位与格调的意义,又有限制词的风格多样化的弊病。《白雨斋词话》原为10卷,今本只存8卷。由其门人许正诗整理刊刻。许正诗原刻本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后附《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钞》各1卷。此后又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海开明书店本及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维沫校点本。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三昧耶身双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密法仪轨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三昧耶身双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密法仪轨

摩诃毘卢遮那如来定惠均等入佛三昧耶身大圣欢喜天菩萨修行秘密法仪轨,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尊海题记,慈忍题记,秀阳题记。

自说经

自说经

《自说经》(巴利文:Udana),为佛教典籍,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巴利大藏经》中收于小部 (佛经)十五尼柯耶第三部。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证得缘起法至入涅槃的一生游行教化。

游心安乐道

游心安乐道

全一卷。新罗僧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及净土宗全书第六卷。内容阐明净土之安乐及往生净土之因缘等。共分七门:(一)述教起之宗致,(二)定彼土之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明往生之因缘,(五)出往生之品数,(六)论往生之难易,(七)作疑复除疑。本书古来于净土诸家间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