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

- 姓名:海瑞
- 别名:字汝贤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 出生日期:1514
- 逝世日期:1587
- 民族族群:
海瑞(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他的始祖海俅原是福建人,南宋时,从福建迁广州,海俅的重孙海逊之在明代开国之初是广州卫指挥,隶籍番禺。海逊之的儿子海答儿于洪武十六年 (1383年)从军来到海南岛,在琼山县定居。海瑞的祖父海宽是举人,当过福建松溪县知县。父海瀚是个廪生,四位伯叔中一位是进士,三位是举人,都曾出仕。
海瑞出世后,家境并不好。父亲海瀚虽然“天性警敏,读书能明大义”,但“不治家产,安贫乐道” ( 《海瑞集》),一家三口只靠祖上留下的20多亩田收些租过日子。海瑞4岁,父亲病亡,靠母亲谢氏抚养教育。谢氏当时28岁,是个贤母。她出身书香门第,粗通文墨,个性很强,为了抚养这个孤儿成人,一边做针线活补贴过生活,一边教海瑞读书。据海瑞的同乡、官至兵部左侍郎的梁云龙在《海忠介公行状》 中所记,谢氏 “矢志励节,日夜与公偕寝处,口授 《孝经》、《学》、《庸》诸书。长就外傅,为访择严明师托之”,“故公尝自谓:‘勉自慎饬,若非冲年背父者,尽母氏谆谆开我力也’。”就这样,海瑞从小就从母亲和老师那里,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教育。
不宽裕的家境和乡村的生活,使海瑞从小就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从而养成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的性格。他个性耿直,不爱与阿谀奉承之辈为伍。他天资聪颖,学业勤奋,青年时在郡庠读书,与同辈辩论学术,严课功修,人们都称他为 “道学先生”。但在科举方面,却怀才不遇,很不得意,至37岁才中举人。不过,在这次应试答卷《治黎策》中,已显示出他深邃的见解。他提出: 要治理好一个地区,既要有法,又要有严明执法的人。认为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 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以后,海瑞曾两次入京会试,但因他不屑随时俗去巴结讨好考官,而“名落孙山”,于是不再应考。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瑞被选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在县学中掌管文庙祭祀和教育所属生徒)。上任后,他根据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以及朱熹学生辅汉卿在传贻书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包括教育方针、课业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教约16条,要求学生认真遵守。由于教绩突出,受到当时福建的儒学副提举朱衡器重,被召掌管书院。海瑞主张必须维护教师的尊严,在学府里教师不该向官僚们跪拜。有一次,提学御史视察学府,各学官皆伏跪迎接,只有海瑞站着以手作拱手礼,并对御史说:“若至台院,当以属礼见,此乃师长教士子之地,不当屈体。”又有一次,巡按御史到南平来,海瑞率学生到城门迎接,只是作揖而不跪,许多人都表示惊讶。自此,海瑞以维护为师者尊严抗礼不屈出了名,当时有人称他为 “笔架博士”。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六月,海瑞因教绩显著,被提升为浙江淳安县知县。淳安是穷地方,地主地多税少,农民地少税重,生活很困难。海瑞上任后看到百姓痛苦万状,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压抑豪强,清丈土地,打击那些 “埋没真心,不惜廉耻,多方掊克,以充囊橐,脧生民之膏,填谿壑之欲”者(掊:聚敛;朘:剥削)。海瑞自己身为一县之长,但廉洁俭朴,“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当时的总督胡宗宪曾对人说: “听说海瑞为母亲庆贺寿辰,仅仅买了两斤肉。”这事当时被人们交口称誉。
海瑞最被人称道的,是执法公正,明断是非。有一次,淳安县村民胡胜祖与邵时重为山地问题发生纠纷,刚巧这段时间胡胜祖因病死亡,他的两个弟弟胡胜荣、胡胜佑抬着胜祖的尸体到衙门告状,说邵时重为争夺山地打死其兄,要求海瑞惩办凶手。海瑞派县丞主持验尸,尸体留有伤痕和血迹;可是传邵时重审问,他只承认有因山地而争执之事,而始终否认伤过人。海瑞亲自对案情调查研究和对尸体复验,发现尸骨上的血迹“活而不凝”,他用水洗,用磁瓦刮,并详细检验伤痕,终于将假造的血迹和人为的 “伤痕”弄清楚,明断了案情,洗雪了邵时重 “打死人命”的冤枉,并依法论处了胡胜荣兄弟诬告的罪行。
海瑞巧断疑案,明察秋毫,使他遐尔闻名。上司因海瑞精明能干,因此与淳安县同属严州府的桐庐、建德、道安等县发生的重大案件,凡经知县、知府、巡按御史审理而仍不能结案的,常请海瑞审理或会审。几年之中,海瑞平反了徐氏、潘天麒、吴湘等人的一批冤案。
明朝中后期,官吏腐败,当时每逢京官过境,县里都要送 “常规”银,一般官员经过要送二三十两,巡按御史经过要送一二百两,巡抚出巡则送银多达三四百两。当时朝廷虽有接待制度,不需送这么多钱,但是总督和布政使等为了讨好、笼络京官,于是乱派极厚的人情。海瑞反对这种不顾百姓生活一味讨好京官的作法,向巡按御史崔栋上书,要求废除 “常规银”。经海瑞力争,崔栋只好批示: 淳安地瘠民穷,准予酌情办理。有人劝海瑞要随大流,不然会招致祸患,海瑞凛然说:“充军、死罪甘受,安可为此穿窬举动!”过往官吏贪脏枉法的,海瑞也不留情面。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经过淳安,仗势欺人,作威作福,嫌驿站的马匹不称心,就大发脾气,喝令爪牙把驿使捆起,倒挂在树上。驿站的人慌了,跑到县衙报告海瑞。海瑞立即带人来到驿站,看到胡公子还在指手划脚骂人,他的旁边摆满了带来的大小几十个箱子,上面都贴着总督衙门的封条。海瑞略一沉思,即刻有了主意,他叫人把箱子打开,原来里面装着好几千两银子。海瑞立刻变了脸色,指着胡公子对围观的群众说:“这棍徒真可恶,竟敢假冒总督家里人,败坏总督名声! 上次总督出来巡查时,再三布告,叫地方不要铺张,不要浪费。你们看这棍徒带着这么多行李,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是总督的儿子?一定是假冒的,要严办!”海瑞把胡公子带的几千两银子都充了公,交给国库,并写一封信把情由说了,连人带行李一并送交胡宗宪。胡宗宪看了,气得说不出话,但又怕海瑞把事情闹大,自己理屈,只好忍气吞声。
又有一次,权相严嵩的亲信、左副都御史鄢懋卿来经理东南盐课,每到一地,排场之阔难以形容,敲诈勒索尤其为甚。海瑞却偏偏不给他送礼,只按常例,“供具甚薄”,并抗言说,地方贫小,只能如此。鄢懋卿十分恼怒,但素闻海瑞性格刚硬,只好收敛淫威,愤愤而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升迁海瑞任嘉兴通判。鄢懋卿对海瑞一直心怀怨恨,知道海瑞调升,就指使他的党羽巡盐御史袁淳弹劾海瑞,说海瑞“倨傲弗恭,不安分守。”朝中很多大臣都知道这是虚有之词,但慑于鄢懋卿等的淫威,不敢出来为海瑞说话,结果海瑞被改调兴国知县。不久,严嵩一伙因罪行昭著被弹劾革职,正直的海瑞始被重用。
经大臣朱��推荐, 海瑞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 当时, 明世宗嘉靖皇帝非常信奉道教,从嘉靖20年(1541年)起,已有20多年不理朝政,终日深居西苑,拜方士陶仲文为师,求长生不老之术,还竭尽民财,建筑道观,人民痛苦不堪,而朝内大臣各怀心计,不言时政,纲纪颓废,“北虏南倭之祸”愈来愈烈。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二月,海瑞 “披肝沥胆”,给皇帝上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指出,皇帝由于沉迷道教,“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并指出,时下世道薄,人君有过而无匡弼之臣,“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吏贪将弱,纷乱四起,你自比尧、舜,其实老百姓都说: “嘉靖,嘉靖,家家干干净净!”海瑞详细陈述意见后,最后说:“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海瑞自知此疏必触怒嘉靖皇帝,于是去找刚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的海南同乡王弘诲,把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两银子交给他,把身后的事一一拜托,并事先派人买回棺材,把家里的僮仆遣散,诀别妻子,等待着犯颜被处死。
嘉靖皇帝看了奏疏,大怒。将奏疏扔在地上,喝道:“快把海瑞抓起来,毋得使逃跑了!”站在旁边的宦官奏说,海瑞已买了棺材,遣散僮仆,正在等待治罪,不会逃走的。皇帝沉思片刻后,又拿起奏疏,再三读之,很为感慨,说: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当时正值嘉靖皇帝有病,闷闷不乐,认为海瑞诟骂皇上,犯忤逆罪,于是送锦衣卫治罪,后移刑部,判处死刑,关进狱中。
海瑞被关在牢里很久,但嘉靖皇帝一直没有将执行死刑的判书批下来。第二年,嘉靖皇帝吃丹药中毒身亡。穆宗继位,海瑞被释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后又历迁数职。隆庆三年 (1569年)六月,海瑞调迁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应州、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等十府及广德州。当时江苏南部经常闹水灾,主要因为太湖通海的一些河流淤塞严重,太湖水不易流泄入海,大雨时便泛滥成灾,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海瑞到任时有许多庄稼被淹水中。他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对太湖通海的主流吴淞江加以疏浚。他还决定以工代赈,顶住一些上司的反对,招募数十万民工趁冬闲开工浚江。开工后,海瑞经常乘着小船,往返于江上指挥监督,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月便完工。接着,海瑞又发起治理白茆河。这两项工程对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治水的过程中海瑞注意多方筹集费用,尽量不加重人民负担,百姓都很感激。同时,海瑞还丈田均税,压抑豪强。他颁令将地主侵吞农民的田地退出来,归还农民,违者严加处治。如原任内阁首辅的徐阶的三个儿子,一贯在江南乡里横行,抗命不从,海瑞严正治了他们的罪。这样一来,那些地方官和大地主看到海瑞“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下令飚发凌厉”,都很害怕,只好忍疼退田,有的则逃往他地去了。
海瑞是历史上较早实行“一条鞭法” 的人,这是他在应天巡抚任上所做的一件最重要的工作。后来,张居正当首辅后于1581年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正是总结海瑞等人的经验而发展的。
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政令严如烈日秋霜,打击豪强,禁绝贪污,贯彻一条鞭法,把豪绅侵夺的田地还给农民,这些作法严重地损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他们 “怨颇兴”,把海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群起而攻击。在朝廷中,也有官员和豪绅们相呼应,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不达政体”,“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尽管朝中支持海瑞的大臣不少,但那时当政的新内阁首辅高拱原对海瑞藏有怨恨,也有意贬压海瑞。海瑞只当了9个月巡抚,便被政敌们排挤,被迫告养归家。当时老百姓听到海瑞要离开,都出来沿路哭着相送,很多人还画了海瑞的像,供在堂焚香膜拜。
隆庆四年(1570年),海瑞辞职回到故乡琼山县,过着寂寞清淡的闲居生活。他一边授徒讲学维持生计,一边把自己多年的文章、奏疏、函牍,整理编辑成《备忘集》一书,并刻印赠送亲友。他居家时仍不忘时事,关心人民疾苦,常协助当地官员为地方做好事。有一年端阳节,琼州知州请海瑞到州府卓明堂商议修筑治理北冲溪和河口河问题,并聘他为治河指导,海瑞写下了《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一诗。海瑞还参与在现在的潭文镇甲子地方修筑沟渠,在海口市郊滨涯村挖了一口水井,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海瑞在家居住了15年,在此期间,朝中一再有人举荐海瑞,由于隆庆六年(1572年)升任首辅的张居正妒忌海瑞的刚直,不让他出山。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要求让海瑞出仕的呼声又起。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广东巡抚邓栋(邓纯吾)再度向神宗朱翊钧举荐海瑞获准。起初,吏部拟让海瑞补通政司左通政的缺,神宗觉得还有些大材小用,给予官复前职。次年一月,调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2月渡海北上,5月到任。不久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当时,海瑞已经72岁。
万历十四年(1586),海瑞看到吏治腐败,又上疏万历皇帝,说明治安之要,在于使官吏廉洁,对贪官污吏必须严刑惩处,以正世道。当时南直隶提学御史房寰贪脏枉法,怕被海瑞揭发,反而上疏弹劾海瑞,说海瑞 “唯务诈诞”,“一言一动为士论所嗤”。进士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等人抗疏劾寰,揭发其奸邪,数其欺罔七大罪,时论大快。他们极力推重海瑞,使海瑞不至因诬告受害。
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587年11月13日),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终年74岁。临终前3天,兵部送来的薪俸多给了七钱银子,他还算清楚退回去。病危之际,没有一句话谈及身后事。死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看望,清点遗物,只有十多两银子,几件破旧的衣袍,一床粗麻蚊帐,一个破箱笼以及绫绸、麻布各一匹。同事们看了,都不胜嘘唏,自动凑钱为海瑞治丧。
民间得到海瑞病死的消息,老百姓奔走相告,象死了自己亲人一样悲痛。南京市民罢市数天,以悼海瑞。朝廷封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并派海瑞的同乡、行人司的许子伟护送灵柩返海南岛。灵柩运离南京时,老百姓都出来哭送,当时江上 “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
海瑞安葬于琼山县滨涯村(现属海口市郊)。墓的正面有万历皇帝的御制碑,有明代的翁仲、石羊、石马、石狮等,还有一座纪念亭。海瑞墓 “文革” 中遭厄运,但 “公道在人心”,今已修葺一新。前往瞻仰的四海游客,往返如织,络绎不绝。
猜你喜欢的书
伊滨集
元代诗文别集。24卷。王沂撰。王沂文集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题名王沂《伊滨集》的诗文若干篇,重编为《伊滨集》24卷。卷1为赋、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3为五言古诗,卷4—5为七言古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卷10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卷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七言绝句、词,卷13为诏、辞、设问、序,卷14—16为序,卷17为序、说,卷18—20为记,卷21为记、题跋,卷22为题跋、文、赞、铭、碑,卷23为碑、墓志,卷24为行状、哀辞、祭文。王沂历跻馆阁,屡掌文学之职,庙堂著作多出其手。他与文坛名流傅若金、许有壬、周伯琦、陈旅过从密切,他的诗文风格也与许有壬等人大致相近。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他写过较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作品。从作品内容和实际看,王沂在元代文坛都有一席位置。由于《伊滨集》很早失传,致使王沂及其作品长期被忽视。
弟子规译注
清康乾年间新绛人李毓秀作。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以其便于诵读和切于实行,成为清代与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共360句,1440字。以浅近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处世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前8句为总叙;第9句至108句主要讲“入则孝,出则悌”;第109句至312句主要讲“泛爱众,而亲仁”;313句至结束主要讲“读书法”。通篇文风质朴,言简意赅,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对社会文化规范的建树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李玜(1790年—1834年),即朝鲜纯祖(조선 순조),字公宝,号纯斋,朝鲜王朝第23任君主(1800年—1834年在位)。朝鲜正祖李祘次子,生母为绥嫔朴氏。李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出生在汉城昌庆宫,于嘉庆五年(18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同年即位,由英祖贞纯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嘉庆六年(1801年)发生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嘉庆九年(1804年)亲政,翌年贞纯王后去世,李玜的丈人金祖淳逐渐掌握实权,开启了安东金氏近60年的势道政治时期。任内释放所有公奴婢,并扩大“庶孽通清”的范围,松动庶孽禁锢法,但朝鲜王朝的国势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衰落,并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爆发洪景来起义。道光二年(1827年)命世子李旲代理听政,三年后李旲去世。李玜也在道光九年(1834年)薨逝,享年四十五岁,世孙李烉嗣位,是为宪宗。
阿弥陀秘释
一卷。觉鑁撰。12世纪的作品。从密教的立场记载阿弥陀佛名号观的书。汉文体,由大意、名号、字相字义三段组成。第一段大意是说阿弥陀佛是自性法身观察智体一切众生觉了的通依,第二段中,在天竺称为阿弥陀,在中国阿弥陀有一三的翻译名,以一三的翻译释出名号。“一三”的别名,若按实义解释,分别是法身如来、大日如来的异名。三段解释阿弥陀三个梵文字的字相字义。觉鑁的净土思想,名号观的理解上重要的书。在秽土之外显示净土是为了方便极恶的众生,强调自己心的弥陀,本义是在现世感受净土。与法然净土教的乖离性显著。
选择本愿念佛集
全一卷。日僧源空着。略称选择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于建久九年(1198),应关白九条兼实之请,以汉文撰成。内容分为十六章,阐明往生业因以念佛为本之义旨,并于各章中引文释之。然因其中专修念佛一项颇受非难,以是源空逝世后本书始获刊行。高辨曾作摧邪轮驳斥本书,乃著名之问难书。又本书为日本净土宗之根本宗典,故有多种版本。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一卷,佚名,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