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雪峰

冉雪峰
  • 姓名:冉雪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四川省黛溪县
  • 出生日期:1878年10月30日
  • 逝世日期:1963年1月29日
  • 民族族群:

冉雪峰(1878年10月30日-1963年1月29日)。生于四川省黛溪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是全国著名老中医。他六世医传,自幼习文学医,19岁乡试,在慈父严师冉作辑的教导下不入仕途,学文在于奠定医学基础,专心致志于祖国医药学,在中医药学术上有深湛的造诣。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化名冉剑虹,时任湖北省新闻社社长,兼武昌起义指挥机关军务处秘书长,曾亲自带兵去黎元洪府中将其抓获。辛亥革命失败后,从此不问政事,专心研究祖国医药学。1918年,全国鼠疫大流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治疗鼠疫的“太素清燥救肺汤”和“急救通窍凉血汤”等有效方药。此外,在白喉、天花、麻疹、霍乱等方面均有专论或专著付梓,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贡献卓著,悬壶汉口,活人甚众,声名大噪,武汉三镇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他还热爱祖国医学的教育事业,曾独资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并任校长,桃李满天下。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他放弃收入丰厚的门诊,组织“湖北省中医战地后方服务团”,捐出多年来的积蓄,为抗日战士和难民免费治病,后避难于四川省万县董家岩乡。在这期间,著有《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大同生理学》《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等。他历来主张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大同”二字蕴含着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作为一个传统老中医,曾亲手制备人体骨骼标本,并绘制了数百幅人体解剖学彩图(见《大同生理学》原稿),这种勇于革新,学而不倦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任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从事中青年中医的培训提高工作,教学成绩显著,编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等著作,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和尊重。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他调该院工作,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主任。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时,以《八法效方举隅》一书向党献礼,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研究八法的第一部专著。1960年,撰成《冉雪峰医案》。80岁高龄时开始纂写《冉注伤寒论》,这部书总结了冉先生60多年的临床经验,与仲景学说一脉相承,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所发展。例如对《伤寒论》的释名,认为六淫之邪中伤太阳寒水,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的讨论,故名《伤寒论》,是发前人所未发,对于理解和掌握《伤寒论》全书的内容,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是一部珍贵的中医文献。此书经其子冉小峰、冉先德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作序,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管理办公室王建勋同志撰写前言,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


冉雪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邪恶的肉身

伊夫林·沃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体家之一。《邪恶的肉身》是沃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上层社会中出现了全新的一代年轻人,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之下暗藏着阴郁与脆弱,他们就是代表了二十年代浮华而又绝望精神的“妖艳的青少年”。他们既天真又世故,将不安于现状的心智与邪恶的肉身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一次次反复无常的胡作非为当中,饮鸩止渴般寻求着永无止境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却又远远欲壑难填。《邪恶的肉身》即描绘这一代“妖艳的青少年”群像、深挖这个时代精神的经典名著,因此,“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属于那一类似乎总结并界定了一个时代的小说珍品”。

内经博议

医经类著作。清罗美撰。四卷。美字淡生,号东逸,新安 (江苏新沂) 人。自幼酷爱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 颇有研究,撰有 《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 等。本书系罗氏综合《内经》 中主要内容所撰论文集,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末附“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淳阴阳脏腑虚实论治”。根据《内经》 原文,参照各家注释,融以自己心得,阐述 《内经》 奥义,发前人所未发。可供研究 《内经》 参考。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卜法详考[四库本]

四卷。清胡煦撰。用龟占卜是一种古老的占卜之法,汉代以前极盛行。历代有关占卜的著作也极丰,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存其占法大略。《汉书·艺文志》著录龟卜之书六种一百八十馀卷,而后世俱亡;宋元之时间有数种流传,或者辗转依托,或者芜杂枝蔓。此《卜法详考》是近古所见的一部占卜的重要著作。书中首列《尚书》《周礼》中有关占卜的内容,是本于经训。胡煦作注解,多有独到之见。次列《史记》中的《龟策列传》,以存上古占卜之法。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是梁漱溟所著作品,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 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 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 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 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 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 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 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 在一定意义上, 使佛家的“无我为本” 与儒家的“ 有本不穷” 会通了起来, 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 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 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 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尽管如此, 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 《孝经》事,四曰 《孝经》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第十条是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熹之尊二程,过于孔子,与所标之目不相应。概为门人所加,非奇龄自定,或失其本旨。宋儒解经以义理为主,若理有可据,经文亦可改之。此弊甚重。奇龄此书,“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不能谓之不正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有康熙中刊毛奇龄撰《西河合集》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南菁书院本 《清经解续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