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嵩厓尊生书

    嵩厓尊生书

    《作者:景日昣十五卷。清景日昣撰。景日昣字东阳,一字冬阳,号嵩崖,登封 (今属河南)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幼习儒学,治《周易》,后因母病学医,研习医经,认为医易同源,业医者应能知常达变。此书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景氏任广东高要知县刊行。此书又名《嵩崖尊生全书》。分为气机、诊视、药性、论治、病机、民病等六部。卷一为气机部,专论五运六气学说;卷二为诊视部,载七表八里九道脉谱、六部回脉主病、脉候、脉位、切脉法等,专析脉法;卷三为药性部,简介七十八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卷四为论治部,载脏腑用药、七方十剂、升降补泻、寒热温凉等用药或服药法则,及热补为害

  • 奇疾方

    奇疾方

    《作者:佚名方书。清王远辑。不分卷。远字带存,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选录简易古方若干,又从《本草纲目》、《夏子益奇疾方》等数十种医籍中,摘录数首奇疾怪症方汇编成书。有治气奔怪病、豌豆斑疮等百二十七方,皆注明来源,方多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刻本,存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

  • 内经诠释

    内经诠释

    《作者:徐大椿作者徐大椿,字灵胎,原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县人,清初著名医家。约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成书。《内经诠释》是徐氏摘录《内经·素问》中62篇的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其所选内容较少,但多为《内经》中较重要的条文,然后依文理进行诠释。徐氏注释经文,注重阴阳学说,常以阴阳变化的机理阐释经文义旨,认为疾病的发生,本于阴阳的异常变化。徐氏力倡“阴阳为病之本,不识阴阳逆从,焉识病之所主!”故其注释多以阴阳为纲领,来揭示多种病证的发病机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针对这段经文,徐氏

  • 内经提要

    内经提要

    《作者:王鸿骥清代王鸿骥撰,约成书于清宣统元年(1909),系《利博集》之一种。本书包括《黄帝内经素问提要》三卷和《黄帝内经灵枢提要》一卷。其内容为王氏摘录《素问》、《灵枢》之精粹,所选经文均一一标明篇章出处,并酌加简单注释,便于初学者检阅诵记,由约而博,藉以登堂人室。

  • 内经评文素问

    内经评文素问

    《作者:周学海《内经评文》之一,与《内经评文灵枢》为姊妹篇,由清末著名医学家周学海撰。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储欣评《左传》《战国策》手法,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评注,每篇或旁注,或批注,或尾评,对文中疑问处精当校勘,并对文中义理加以阐发,以助读者理解,可师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内经评文》单行本为底本。

  •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作者:陈修园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医经类著作。清陈念祖辑注。十二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本书成于同治四年(1865)。将所选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十二类进行编次,并以补注形式,对《内经》原文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如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脉者,皆属于目”曰:“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脑,后出于项,故曰诸脉皆属于目。”又如注“肝受血而能视”,则云:“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寥寥数语竟将脉与目、肝与目关系阐述贴切、明了,使读者

  • 难经汇注笺正

    难经汇注笺正

    《作者:张山雷《难经》注本。张山雷(寿颐)编纂。张氏认为《难经》虽不乏注家,但大多望文敷衍,甚少精辟,惟滑寿《难经本义》、徐大椿《难经经释》较为条畅。遂以两书为主体,汇集其他注家择其精切不浮者予以引摘,删其空廓无谓之语,参以己意予以疏证,是为笺; 间遇经文之不可通者则直抒己见,绝不转辗附会以盲引盲,而以正字标之,是为正。其体例乃首经文,次考异、次汇注,最后笺正,作者功底较深、用心亦勤,故不乏精辟之论。然于中西两说相互比附,未免牵强,甚或以西批中亦所未当。1923年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石印本,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予排印出版。

  • 李氏医鉴

    李氏医鉴

    《作者:李文来又名 《医鉴》。方书。清李文来辑,王世宠参订。十卷。文来字昌期,婺源(今属江西)人。夙体羸弱,乃博极医书,认为《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二书通俗易懂,颇为医者所重,故将二书重新分类编撰并经汪昂鉴定,成是书于康熙三十五年 (1696)。卷一至卷七,将疾病自首至足,由内及外,分为头、目、鼻、脾胃、饮食等五十余类; 卷八,分妇科、儿科、外科、解毒、急救类; 卷九、卷十,除有消导、收涩等类外,尚有用药加减、病后调理、治法提纲、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等内容。每类下分列子目,先论治法、方药,次载方剂,方后释药。门类齐全,纲目清晰,方论兼备,言简意赅。对汪氏学术

  • 景岳新方砭

    景岳新方砭

    《作者:陈修园又名《新方八阵砭》。方书。清陈修园撰。修园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四卷。陈氏针对张景岳《新方八阵》中的自拟新方及有关论述,逐一阐析辨驳,故名。分补、和、攻、散、热、固、寒、因八阵,列方一百八十六首。每方先载张氏方、论,继之详加剖析、评述。陈氏认为景岳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踏模糊”,尤其补阴、补阳之说,不合仲景立方之旨,斥其“不论何方,加入熟地,即云补肾,治真阴不足; 加入人参,即云补气,治元阳衰乏”是“臆创”、“邪说”。陈氏立言多有偏激之处,对景岳所制新方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妥。有道光十年 (1830)刊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 经历杂论

    经历杂论

    《作者:刘恒瑞医案,清代刘恒瑞撰,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书共列医案二十四种,为刘氏二十年所诊疾病之显效者,其用药活泼,不拘古方古法,以心得冠于案前,颇具特色。现存1924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本。

  • 晋唐名医方选

    晋唐名医方选

    《作者:喜多村直宽方书。10卷。日本喜多村直宽(士栗)辑。成书于安政二年(1855年)。据《医心方》、《医略抄》、《肘后方》、《鬼遗方》、《千金方》及《证类本草》等15部古医籍,择要选辑医方1600余首。仿《金匮要略》病症分类,析为48门。现存安政二年江户砾川学训堂聚珍版本及抄本。

  • 辑补温热诸方

    辑补温热诸方

    《作者:方内散人清代方内散人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本书辑补防风通圣散、凉膈散、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柴葛解肌汤、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三黄石膏汤、当归六黄汤、天王补心丹、甘露饮、六味地黄丸、普济消毒饮、神犀丹、甘露消毒丹、银花甘草汤等方歌诀,并集解方义;节录温热赘言十条,摘录医效秘传一则,最后论大定风珠及复脉诸方。

  • 家塾方与方极

    家塾方与方极

    《作者:吉益东洞一卷,日本·吉益为则著于公元1780年。该书汇集了吉益东洞家传方25首,其中包括“吉益为则十二律方”。书中不仅包含了方剂的记载,还涉及方剂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 该书最初由村井杶辑于日本安永九年(1780年),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作者:高士亿医经研究著作。又名《素问直讲》。9卷。清·高亿 (玉章) 撰于同治六年丁卯(1867),刊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然后分段引录全文,于段后分注与浅讲二项。注,即为个别字义解释;讲,用比较通俗文字对该段原文加以说明,共81篇。其中对原失之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亦补齐,而与通行《素问遗篇》不同,大愚子云得自三峰山韩渡观道士古本。现存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刻本。

  •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作者:马莳又名《素问注证发微》。医经类著作。明马莳撰。九卷。莳字玄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针灸,对《内经》颇有研究。认为秦越人的《难经》是晦经之始;皇甫谧《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王冰的《素问》注释,随句解释,逢疑则默;滑伯仁《读素问钞》颇有不尽。故于万历十四年(1586)撰此书,为《素问》全注本之一,并原书八十一篇,合为九卷。卷一至卷四载“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至“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篇”;卷四至卷七载“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至“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卷八至卷九载“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对原著

  • 覆载万安方

    覆载万安方

    《作者:梶原性全方书。62卷。日本梶原性全撰辑,成书于(日)延享二年(1745年)。作者据《伤寒论》、《千金方》、《太平圣惠方》、《本事方》、《是斋百一选方》、《幼幼新书》等200余部方书,分类汇集汉魏唐宋历代经验医方及自试效方数千首。全书共分中风、伤寒、中暑、诸疟、霍乱、心痛、膈气、虚劳、痰饮、水肿等36门。每门又详分子目,如中风析为五脏中风、通药诸方、中风发热、热毒风、急风、卒中风、风癔、口噤、风等50余类。全书计分600余类,按类集方。每门先述病源,每类皆有论说,次以诸方证治。录方宏富,选择精审,剖理详析,颇切实用。现存日本天保三年(1832年)

  • 管见大全良方

    管见大全良方

    《作者:陈自明又名《新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方书。宋陈自明撰。十卷,卷首一卷。自明有《妇人大全良方》 已著录。本书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的方剂,重新分门别类,于咸淳七年(1271) 编撰而成。卷首为 《诊脉要诀》。载有诊脉部位图及脉诀大要; 次则分为诸风、伤寒、痰饮、咳嗽、脚气等三十二类,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病证先论述病因病机及辨证,次述治法及方剂。纲目清楚,析理简要,对理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方剂及临床运用,有一定参考价值。《医方类聚》中多引录本书内容。有清抄本。

  • 法古录

    法古录

    《作者:鲁永斌本草类著作。清鲁永斌辑。分为三集。永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感诸本草非简即繁,无一折衷之论。“时取古人本草而博览之,得其精义即为采录,存众物之本性,集先哲之名言,汇为一编。”因好古而纂述之,故名。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有药性通论,包括五味宜忌、药有补泻等内容。后有天、地、人三集,各将药物分成草、木、谷、水、土、金、石、人、禽、兽、鳞、介、虫等十三部。每药节录诸家本草之言,记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应用等。是书摘录虽多但不乱,详而明晰,读之可明,诸家本草之要,是学习与研究药物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一九八○年上海古籍书

  • 陪赈散方论

    陪赈散方论

    《作者:陈良佐方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该书详叙陪赈散方,此方药料仅止四味,其价甚廉,其效甚速,专治每年春分后、秋分前热疫病。另叙热毒忌用药品。现存道光二十年山阴松溪氏陈杰刻本。

  • 河洛真数

    河洛真数

    《作者:邵雍宋陈抟述、邵雍撰。陈抟、邵雍均为象数派易学名家。他们注《易》时继承了象数易学一字一句必有其征,科学严谨的优点,又融入了道家思想,发明先天图说,多有创建,同时还注意将象数学庞杂的系统化繁为简,使人易知易行。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为底本。范懋柱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曾为《四库全书》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本书图片较多,可以参阅PDF版】

  • 本草原始

    本草原始

    《作者:李中立本草类著作。明李中立撰。十二卷。中立字正宇,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攻举子业,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等官职。博学多才,兼通医理,尤精于本草。此书撰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书中将药物以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为序分为十部。共载药物五百种。每品均以大字详其药性,主录《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原文,酌录诸家本草之言。对药物的名实、性味、产地、形态等详加考证,对药材的优劣详加辨析。又记药物的采收季节,药用部分,修制方法等,并绘有药材实物图谱,较为逼真。是书为我国较早的一部药材学专著,书以袖珍本刊行,便于携带,流传较广

  • 程氏易简方论

    程氏易简方论

    《作者:程履新综合类著作。清程履新撰。六卷。履新字德基,休宁(今属安徽)人。从师于名医李士材,医术颇精,积三十余年之经验,辑录寻常易识之症,和平稳妥之方,参以前贤之论,逐证分疏,逐方注解。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之意名书。刊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卷一,论述古医书,内经治则,用药机要等。卷二至卷四,论述神气精血、先后天根本及补益、理气、脾胃等以内科为主之病证。卷五,以外因为主,风、寒、暑、湿、燥、火各立一门。卷六,为女科、幼科、外科。全书以内科杂病方论为主,兼有外、妇、儿、五官科病证。针灸、伤寒、痘疹等不载。有论有方,以方为主。每证列病因、病机、

  • 村居救急方

    村居救急方

    《作者:魏祖清也名《村居急救方》。方书。清魏祖清辑。七卷。祖清字东澜,号九峰,丹阳(今安徽当涂)人。世业医,精岐黄之术,所制膏丹,名闻京师。著有《千金方翼注》、《卫生编》、《树蕙编》等。因其方主要为便于村乡居户急救之用,故名。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约三万字。卷一外感门,卷二内伤门,卷三杂症门,卷四妇人科,卷五幼科,卷六外科症,卷七救五绝。附余录检方:种子方、避难全婴法、煮豆救饥方、生产神效仙方、开玉门仙方等,为后人所补入。包括内、外、妇、儿、救急各科病症。共收方约四百七十首。以收录民间简便验方为主。如用大麦芽治乳胀不回;马齿苋烧灰敷小儿脐疮等

  • 得宜本草

    得宜本草

    《作者:王子接本草著作。又称《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 (晋三)编集,约成书于雍正十年 (1732年)。收药458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其中上品151种,中品139种,下品168种。每品又分 “遵经” 与“补时用”两类进行论述。每药只述药味归经,不录药性,注重配伍是其特点。现存乾隆二年 (1737年) 刊本、《四库全书》本及抄本

  • 本草汇纂

    本草汇纂

    《作者:屠道和清屠道和 (生卒年不详)撰。屠道和字燮臣,孝感 (今属湖北省)人。著有《医学六种》等书。此书成于同治三年 (1863)。为广采诸家本草之精华,整理编辑而成。书中取本草常用药物五百余种,按药物功效分为温补、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蛊、发毒、解毒、毒物三十一门。其服食诸品,以谷菜、禽、兽、麟分类。每品摘其精华,论其功效、应用。时附效方于后,又列脏腑主治之目。此书参考本草诸多文献,选材较精。所采本草诸书,自《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