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来峰

章来峰
  • 姓名:章来峰
  • 别名:名宜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平阳人
  • 出生日期:1872
  • 逝世日期:1945
  • 民族族群:

章来峰(1872-1945),名宜,以字行,浙江平阳人。受业于瑞安陈虬主办的利济医学堂,业成迁居永嘉郡城(今温州市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应聘为“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义务医师。章来峰治学严谨,精研覃思,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近如宋元明清诸家,都下过很大的工夫,特别是《临证指南医案》,朝夕相随,尤多心得,在温州行医四十年,名噪一时,以善用古方见称。其邻居李树猷尊人病暑,章氏用桂苓甘露饮一剂而愈;城东李楷书病噤口痢,章氏主用仓廪汤,病家不敢服药,屡易诸医,结果仍请章氏用原方治愈。


据章来峰在《河间医话》自序中记述:余年三十始习医。初读修园医书,见其言必归经论,于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家必读之书,乃抄读其文,昼夜不辍者三载。嗣阅张隐庵《伤寒集注》《侣山堂条辨》《本经崇原》及高士宗《素问直解》《医学真传》,余之所以究心于二氏者,亦以修园尝称其书也。他如柯韵伯《论翼》,喻嘉言《医门法律》《寓意草》,尤在泾《金匮心典》《伤寒贯珠集》,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兰台规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二载之中而历览殆遍。至于修园之所贬斥,概屏不入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月,章来峰受永嘉(今温州市区)徐蓉村之聘,往诊其如夫人疾,遂定居永嘉郡城。章氏在《河间医话》自序中记述:当初居永嘉时,遇行道者,与言经气,大都茫然不解。询其所学,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之类;上焉者,则《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而已。因思时行之书,虽驳而不纯,然披沙拣金,岂绝无所得,但非入门之途径,奉行之圭臬耳。于是章氏购王孟英、章虚谷、吴鞠通三家医书,知其学本叶氏,遂取《临证指南医案》加以绎,确乎其学有渊源,耐人寻味,不禁为之三叹。后读《温热经纬》之方解,知邹润安之识超乎前人,其《本经疏证》,阐明经论,别具手眼,融诸家于一炉,可称观止亦矣。民国十一年(1922),章来峰50岁时,对于《千金》、《外台》、金元诸家,虽一经涉猎,所得无多,即《世补斋前后集》《医宗金鉴》等书,亦常恨读难终满。唯吴又可的《瘟疫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孔毓礼的《痢疾论》、沈尧封的《女科辑要》、林之翰的《四诊抉微》、陆养愚的《陆氏三世医验》、易思兰的《易氏医案》,则喜其篇小而易窥,学专而言精。至章来峰先生六十余岁时,他将所有医书均度诸阁上,其案头仅存《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而已,每逢诊余之暇,玩读不倦。


民国二十六年(1937),章来峰先生66岁,其子章肖峰亦23岁,并随其攻读岐黄已7年。每逢章来峰开诊,其常居案侧,代为处方。章来峰先生逐日授以医话一则,或方或案,命笔之于册,如此为是者约半年,后因1937年“七七事变”而中止。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夏,章来峰的友人、乐清名医仇北雁见其所录十分欣喜,遂乞而付梓。因章氏隶河间郡,故称《河间医话》。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记六淫外感诸病,下卷记杂病诸证,章来峰自序。民国三十五年(1946),马一浮先生应章氏后人之邀为《河间医话》补题书名。

章来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二月八日,自宣德州启程,赴成吉思汗的西域之召,至二十年(1283)七月回到云中,往返历时三年。李志常从行,将其亲身经历的山川道里,于元初著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可与移敕楚材《西游录》相题并论。乾隆末年钱大昕于苏州元妙观读是书,始表彰此书并为其作跋。阮文达遂写此于内府,著录于委宛别藏。嗣后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迭有考订,然诸氏考地理通病,疏史事则伤漏略。嘉庆十一年 (1806),王国维以辽金元三朝史事,以此书于蒙古史事有特发之复,不独为全真教史留一奇迹,创为之注。其中地理人物,颇有创获。如《至元辨伪录》称刘仲禄即刘温,也即《元史·河渠志》的刘仲禄。阅者如将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笺证》与此注对照参读,则金元间史事思过半。

长安志图

长安志图

西安历史地志。元李好文编撰。 好文,字惟 中,东明(今山东东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陕西行台治 侍御史。在长安,因有感于千余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巨变, 撰成是书。书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敏求《长安志》 合刊,改名《长安志图》,共三卷。卷上叙汉唐长安与宋金 京兆城及元奉元路城;卷中叙古迹陵墓;卷下叙关中泾渠 及灌溉事宜等。全书有汉三辅图、汉故长安城图、唐禁苑 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唐城市制度图、城南名胜古迹 图、唐骊山宫图、咸阳古迹图、奉元州县图、奉元城图、唐太 宗昭陵图、唐肃宗建陵图、唐高宗乾陵图、泾渠总图等22 幅,并配有文字说明,所谓“有图有说”,好读而易懂,深得 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总为图二十有 二,其中泾渠图说详备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迹资 博闻也。”此书现有明嘉靖十年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 灵岩山馆校刊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 本等。

乾道临安志

乾道临安志

南宋地方志。周淙撰。15卷。书成于乾道5年(1169年)。明时佚,今存3卷。临安为南宋行在,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今存一至三卷,为清杭州孙仰曾所藏宋椠本。光绪四年(1878),海宁钱保塘据章硕卿蜀刻钞本校勘,又从《咸淳临安志》中辑出佚文数条补入,编为《乾道临安志札记》1卷,与孙仰曾残本3卷并行。首卷题曰行在,记宫殿及中央官署。二卷记临安府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廨舍、学校、科举、军营、坊市、界分、桥梁、物产、土贡、税赋、仓场、馆驿等子目,附以亭台楼观阁轩,叙录简要。

易纂言外翼

易纂言外翼

元吴澄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吴氏因所著《易纂言》之义例各散见诸卦中,不相统贯;其卷首所列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故复撰此书以畅明之。据吴氏《小序》,全书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二曰《卦对》,三曰《卦变》,四曰《卦主》,五曰《变卦》,六曰《互卦》,七曰《象例》,八曰《占例》,九曰《辞例》,十曰《变例》,十一曰《易原》,十二曰《易流》。其书罕有传本,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崑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录出,厘为八卷,然已非完本。《提要》指出:“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余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于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按,北京图书馆今藏元刻本《易纂言外翼》十二卷,当为完本,宜资参考。

圣朝鼎盛万年清

圣朝鼎盛万年清

又名《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乾隆游江南》。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七十六回。叙清乾隆帝私访江南,收周日清为义子,结伴游历南京、镇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乾隆帝因有五宝衫护体,又得神人暗助,故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肃贪官、斩恶吏、除恶霸、去盗寇,所向无敌;同时察访民情、招贤纳勇。最后以高进忠等豪杰协助官府大破少林寺,乾隆回京,“四海胥安歌帝德”结尾。本书托史衍事,纯属虚构。作者笔下的乾隆既是无奸不察的“圣明”天子,又是除暴安良的侠客义士,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忠君观念,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天真幻想。加之书中记述江南风土人情,又有浓厚的平话色彩,因而影响广泛,并成为戏剧和曲艺的重要题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该书归入晚清侠义小说之列,以为“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年,威力广被,人民慑服,即士人亦无贰心”,“心悦诚服,乐为臣仆”,故产生此类作品。前四卷四十四回有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八卷七十六回足本有民国间上海共和书局本、民国间广益书局石印本。近有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谐噱录

谐噱录

古代民间笑话作品集。唐朱揆纂。书已佚,明刊《雪涛谐史》存43则。清顺治刊《说郛》则作“唐刘纳言撰”,《唐书·艺文志》载刘纳言另有《俳偕集》15卷,《说郛》有误。著名笑话《故是一凤》(记邓艾口吃)、《渐至佳境》(记顾长康吃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