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

马一浮
  • 姓名:马一浮
  • 别名:幼名福田,更名浮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虞长塘乡(今东关镇)后庄村人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67
  • 民族族群: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上虞长塘乡(今东关镇)后庄村人。现代著名文史学家、书法家。


幼年随父寓居四川成都,5岁始回绍兴。15岁应县试,中秀才,与鲁迅先生同榜。一篇集句文章使主考汤寿潜赞叹不已,名列榜首,被招为婿。婚后二年,夫人病死,立誓终身不再另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二十九年六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三十年,东渡日本学日文,回国后蛰居杭州,潜心学术研究。经常写文投《独立周报》、《民立报》,又依日文本重译意大利人著《政治罪恶论》。曾译《唐·吉诃德》,题为《稽先生传》。作歌颂秋瑾的长篇诗歌《鉴湖女侠行》,代汤寿潜作赞颂徐锡麟的《烈士徐君墓表》,编《朱舜水遗书》。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并且日译数纸,使挚友何燮侯得以共读。


辛亥革命后,汤寿潜出任浙江都督,不少人劝一浮走仕途,仍杜门不出,专一于考据、义理之学;且精研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终于自成一家,丰子恺称之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1936年,蒋介石召见,许以官职,不为所动。1937年7月抗战开始,先迁桐庐,再迁江西泰和。1938年夏,应竺可桢之聘,出任浙江大学教授。1939年初,应国民政府教育部聘,去广西书院讲学两个月。后又去四川乐山县乌尤寺任复性书院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杭州。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杭州从事学术研究。历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第二、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特邀代表。


著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蠲戏斋诗》、《复性书院讲录》、《道德经释注》等。

猜你喜欢的书

何氏语林

何氏语林

《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世后,历代仿作蜂起,《何氏语林》就是沿袭裴启《语林》的名称和《世说》编例的一部专记轶事琐闻的笔记小说,虽以《语林》为名,但和曹臣《舌华录》专记言谈比较起来,还是更偏重于记事。何氏有感于《世说》记事择言以玄虚简运为宗旨,失之偏颇,范围亦狭,又虑及“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日多”,遂披览群籍,随事疏记,广征博收,精审简汰,以成此书,。全书上起两汉,下迄宋元,凡2700余条,分门编次,共38门,其中36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另增“言志”“博识”两门。除去故事的正文之外,又按梁刘峻注《世说新语》的体例,援引公私史乘、稗官杂著300余种来作注脚,介绍人物生平或补充故事,以与正文对照映衬。每门卷首都有小序,用以解释篇目,并说明编辑意图。从取材上来说,此书比《世说新语》的范围要广得多,但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原书俱在,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因此史料价值是谈不上的。本书虽不再录已见于《世说》的故事,却仍采刘峻注文,所以也不免重复。只是在明人仿作的《世说》体笔记中,此书的影响较大,流行较广,仍然值得一读。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东山国语

东山国语

此书记明亡殉国者传略。分省为编,以地系名,分浙语、舟山前语后涪、临门语,虔南语,右江语,中州语.楚语,闽语、粤徼语、粤语,西粤语、台湾前语后语、国语补、墨子语,后自序并诗十九章。每编签题为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或东山散笔,墨庵补述。东山原著实名《国语,,取义于《诗经·国风》。采风诸围,记其士庶妇女,穷乡下邑,怀念京师,追思亡国而奋起斗争之事迹。原本应有十五国,虽经沈仲方增补,仅存十一困,有目缺传。传中名氏见于《罪惟录》列传者颇不乏人,详略互异,意在褒扬忠烈,叙事记人皆较简略。

日录

日录

明代理学家吴与弼的哲学著作。是作者平日体会笔札。此书以心性涵养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 的圣贤境界为追求目标。认为性命有别,命是天所赋 予,贫富贵贱,得丧荣辱,一听于天;性则在心,可反身 自求,全靠自己涵养。主张要“栽培自己根本”,作到“精 白一心,对越神明”。“圣人之学无他,求诸己而已。”提 倡道德尊严,“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强 调践履功夫,“从至难至危处试验过”,方为笃实纯粹君 子。提出“心本大虚”的命题,主张以“明德”为本,通过 静中涵养功夫,克己复礼,收敛此心,以得本心。“人苟 得本心,随处可乐”,“真趣悠然”。今有清道光乙未 (1835)重刻本,附于《康斋集》。

供诸天科仪

供诸天科仪

供诸天科仪,一卷,清弘赞编。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然其檀场。惟安功德天座於佛左边。道场若觉更安大辩四王座於佛右边。若准新经。令画天像。至於请时。位序主客尊卑。次则总请八部。后乃三请功德天。七诵天咒。以召天女。及其徒属。以此天是道场法门主故。

祖亮启禅师语录

祖亮启禅师语录

二卷,清超启说,广和录,超屿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灵机观。依驹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