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 姓名:徐春甫
- 别名:字汝元,号东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新安 (今安徽祁门) 人
- 出生日期:1520
- 逝世日期:1596
- 民族族群:
徐春甫 (1520—1596),明代医家。字汝元,号东皋。新安 (今安徽祁门) 人。世代习儒,父徐鹤山曾任襄阳府典膳,早逝。春甫为思念其父,故又号 “思鹤”。早年攻举子业,因多病而改习医学,师事名医汪宦。博览医书,精于诊治。寓居京师,每日求治者甚众。后入太医院任医官。春甫生平酷嗜搜集医学文献,曾遍历坊肆间,访求文献大家,任太医时更有条件饱览国家收藏的各种珍贵书籍,历经三十年,编成 《古今医统大全》 100卷。此书系从280余部著作中加以摘录整理,结合徐氏的理论知识与医疗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包括 《内经要旨》、历代医家传略、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炙、临床各科证治、验方、本草、养生等,以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占八十多卷篇幅。徐氏在学术上推崇李杲学说,医学思想上主张不拘泥古方,须辨症运用,并倡导良医须兼通药物与针炙。谓“良医对药学必须详悉,而尽通变化裁之妙用”,认为针炙具有 “奇功伟绩,可起死回生”。因此,各病宜于针炙者,必附经穴、针法。书中 “通用诸方”一卷,多载生活小常识,颇有趣味。该书资料宏富,系统完整,故有较高参考价值,曾流传至日本。徐氏还著有《内经要旨》二卷、《妇科心镜》三卷、《幼幼汇集》三卷、《痘疹泄秘》一卷、《医学入门提要六书》六卷、《螽斯广育》一卷等医著。
猜你喜欢的书
小山类稿
文集。明张岳撰。 二十卷。岳字维乔,惠安(今属福建)人。正德进士。初授行人,以疏谏南巡廷杖,调南京国子监学正。嘉靖初复原官,又以议礼忤张,继忤夏言,忤严嵩父子。官至刑部侍郎,掌都察院事。复出总督湖广、四川、贵州。卒谥襄惠。岳博览群书,工文章 经术湛深,不喜五守仁学。是集约十六万五千字。含奏议五卷,书五卷,序三卷,记文铭三卷,杂著二卷志论一卷,赋一卷。集中奏议皆据历官年月,次第编排,多涉经政之事,颇具史料价值。《草堂学》及诸书牍,则为岳理学之作,大都推阐切至,言之有物。有《四库全书》本
东田遗稿
明代诗文别集。张羽(字凤举)著。为张羽季子张桢所编,门人储洵序之,凡2卷,诗、文各1卷。其集选家未有及之者,传本甚稀。四库馆开,两江总督录进,得以著录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曾评其名说:“案明初张羽,为吴中四杰之一,相距不过百载,而袭前辈之姓名,殊不可解。然前张羽工诗,此张羽亦复工诗,岂有心仿效,有蔺相如之慕欤。”并评其集说:“集中疏札文虽不多、皆切中时弊,方正之概,犹凛然可见。诗亦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盖弘治、正德之间,明初前辈犹为未远,流风余韵,往往尚存。而羽之澹静峭直,又出天性。虽其博大富健不及李东阳诸人,排奡钜丽亦不及李梦阳诸人,而不为旧调之肤廓,亦不为新声之涂饰,肖心而出,务达所见而止,在诸作者中,亦可以自为一队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陈田《明诗纪事》评注说:“其诗专讲音节,字句不尽人格,录其合作,固彬彬乎唐人之雅音也。”两家所言,大致说明集中诗文的特点。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诀》,故称葛本。现存敦煌唐人残抄本《五千文》后,又附録有道士传经盟誓词,或附録《十戒经》。今删去序诀及盟文戒文,仅録经文。底本出处:上卷P・2584号抄本、下卷S・6453号抄本1。参校本:P・2329号、P・2375号、S・189号抄本。
修真辩难参证
桐城刘一明著,金盖闵一得参证。
月光曲
独幕剧,田汉著。原载《文学月报》1卷3号(1932年9月)。1932年中秋夜。上海,电车工人王茂林家。王茂林正和汽车公司铜匠间的工人施有贵商量分头联络工人继续罢工斗争。施去后,隔壁二嫂来借米,她的丈夫已因罢工被捉到牢里去了。王的妻子林二姐当了衣服换了米回来了,分米给二嫂救急。王给妻子说明工人必须打破上海、山东、山西的帮口,团结斗争的道理。 林二姐的弟弟林德润来了。他是汽车公司老板为对付罢工而召的新工人,所以王茂林见他如见仇敌。但德润是来和老工人联络的。他说自己是稀里糊涂为找饭碗才应召进汽车公司的,及至领教了资本家的真面目,才懂得了工人的利益,知道了罢工的必要。所以他对自己被老工人纠察队打了一顿毫无怨气,他希望新老工人能联合起来一起罢工斗争。王茂林大喜。 山东帮工人的头头张国良来到王家,与王交谈甚洽。王的女儿阿金还认张做了干爹。张告诉王茂林,他已联络好了开车的工人们。正商量间,巡捕来到了弄堂口,他们是追踪张而来的。王领着张出后门转移了。巡捕、包探入,一无所获而去。林二姐吃奶的孩子坐下吃中秋晚饭。远远传来歌声、鞭炮声。风吹烛灭,水银似的月光泻入户内,照着这转换期的母子。
心泉学诗稿
宋诗别集。6卷。蒲寿宬著。关于蒲寿宬的字号及其在宋末的人品节操,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论证甚详。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52《心泉记》云:“初,君行山间,得泉一泓,爱之,有会于心,即其所结庵,匾曰‘心泉’。”知心泉当原为其室名,后又为其别号,即以名集。此集编于入元之后,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蒲寿宬赋4篇,古律诗及绝句凡267首,诗余18首,重新编次为《心泉学诗稿》6卷。诗中多写青山秀水,恬淡心情。就诗论诗,颇堪讽诵。然生当亡国之时,徜徉于剩水残山之间,极少有黍离麦秀之悲,故于其人品节操,不能无讥。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d/file/books/0f11f5ed8d6b75b5542d981f42858a4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