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骥

- 姓名:王鸿骥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四川遂宁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鸿骥,清末医家。字翔鹤。四川遂宁人。少羸多病,喜阅方书。后因母病,遂发愿习医。遍读古今名医著述,而于脉诀尤多研究。采黄韫兮《脉确》,补以其他名医之说,编成《脉诀采真》三卷(1902年),颇为简约。又将历年经验之药三百余种(其中以《神农本草经》药品为主)。韵以四言,编成《药性选要》四卷。对于药物归经一说,持有异议,尝云“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药之功能,既无所不到,岂有某药只入某经之理”。治学推崇陈修园,然见陈医书十六种中尚有繁复处,故又提要钩玄,叙病证八十余种,并纂伤寒方、金匮方、时方歌括等,汇辑成《医书捷钞》七卷,并与名医马伯崇、朱星枢、吴仲如等参酌讨论数月,合刊为《利溥集》十四卷(1909年)。后又增加所编《内经提要》(包括《素问提要》三卷、《灵枢提要》一卷),仍名《利溥集》(1910年)。故是书因刊本不同,集书有三种、四种之异。王维德即“王洪绪”。
王鸿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敦煌往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鲁滨逊叔叔
《鲁滨逊叔叔》(L’Oncle Robinson)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计划写3卷 ,已完成部分共24章。作品约写于1869~1870年,但在1870年7月被出版商拒绝出版 ,后来作者将其改写成了《神秘岛》。而《鲁滨逊叔叔》直到1991年才被出版 。“温哥华号”是一条运载苦力的船,在一次航行中二副发生暴动,杀死了船长,并把船上的克里夫顿一家放逐到大海里,任其自生自灭。海浪把这家人和海员费利送到一个孤岛上,被孩子们敬称为“鲁滨逊叔叔”的费利带领这家人在孤岛上开始了艰苦的生活……
碎簪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6年11月、 12月《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三、第四期。作于1916年,刊于同年《新青年》杂志。袁世凯复辟称帝时,青年才子庄湜因拒绝在为袁氏劝进文字上签名而被捕,后被杜灵远营救获释。庄湜在杜家与灵远之妹灵芳相恋,并缔结婚约。此事被庄湜叔父发觉,竭力反对其侄与灵芳的自由恋爱,并软硬兼施,迫使庄湜娶“工刺绣、通经史”的莲佩。但庄湜专情于灵芳,誓不从命,其叔将灵芳赠予庄湜的定情物玉簪击碎,并劝说灵芳与其侄断绝往来。最后,莲佩因不能获得爱情而自杀,庄湜因精神折磨而病死,灵芳亦自缢殉情。作品通过一桩婚事逼死三个青年的悲剧,猛烈抨击封建礼教虐杀人性的罪恶。结局虽写得过于伤感,但作者对庄湜反封建名教、大胆追求婚姻自由深表同情。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杨向奎著,1989年出版,15.3万字。书中首先论述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并兼论“炎黄”、“华夏”两个实体的形成。然后结合宗周之礼乐文明论述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礼乐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书中探讨了公羊学派之形成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公羊》一方面不能忘记诸侯割据的现实,一方面又在规划“大一统”,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分析了汉武帝之大一统与董仲舒的对策。董仲舒的三策以区别于黄老之学的方式为汉武帝建立新的大一统,亦即天人合一之“大一统”。对司马迁与公羊学的关系,作者也作了探讨。司马迁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文一质,终始之变也”的历史发展规则,而“一文一质”的理论出自公羊学派,作者认为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大一统。何休对于公羊学的总结的意义在于保存了公羊学派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哲学。书中阐述了宋儒之“春秋”学,清代前期的大一统论与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大同思想。康有为终以大同思想代大一统学说,大同包含大一统思想在内。而大同世为社会性质之改变,不同于大一统之为政治上的统一。作者总结说,大一统思想,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重要地位。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唯识三十论颂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