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运气学说六讲

    运气学说六讲

    《作者:任应秋该书系统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源流、科学基础、干支甲子知识框架及临床应用方法,重点剖析《素问·藏气法时论》的实践指导价值,附录包含六十年运气交司表等工具图表。全书采用六讲结构: 第一讲梳理运气学说的历史源流与科学价值,比较历代医家对该理论的认知差异。 第二讲解析干支甲子在中医历法中的运用规则,包含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等核心算法 第三至第五讲分别论述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运行规律,详释平气、太过、不及三种状态的气化特征。 第六讲通过《素问·藏气法时论》案例,演示如何将运气理论应用于疾病预测与辨证施治。 附录部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作者:彭子益本书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续集,按照原书下篇目录,从彭子益作品的其他版本:《系统的古中医学》、《惟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中辑录,以补充完善全书,力求全面体现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全貌,并附录部分临床应用论文,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理解本书。

  • 高岛易断

    高岛易断

    《作者:高岛嘉右卫门《高岛易断》是日本 “易圣” 高岛嘉右卫门所著的易学经典著作。清代王治本译,书中以《易经》六十四卦为纲,通过高岛嘉右卫门丰富的占卜实践,展现《易经》在预测、决策等多方面的应用,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 高岛嘉右卫门一生痴迷《周易》,在监狱中偶然得书后潜心研读,出狱后以卦象预测世事,从民间琐事到国家大事均有涉猎。他不收取占卜报酬,却因精准的占断声名远扬,许多占断被日本高层采纳。《高岛易断》中,他将自己毕生所经历的 1000 多个占例详细记录,每个占例都先列出《易经》经文,再结合实际事件进行解读,以卦象为指引,阐述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结

  •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作者:傅山简称《女科》。明末清初傅山撰。二卷。初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记述妇科病证十种。上卷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共三十八条,三十九证,四十一方;下卷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共三十九条,四十一证,四十二方,二法。处方简洁,理法严谨,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后附《产后编》二卷,主要论述产前产后诸证宜忌及血块、血晕、厥证等四十三种产科疾患。与上为姊妹篇。充分反映了傅山于妇产科病证的经验与成就,流传甚广。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

  •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作者:佚名《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

  • 六经辨证解温病

    六经辨证解温病

    《作者:胡希恕本书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八纲—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本书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作者: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更加便于读者学习运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 治病法轨

    治病法轨

    《作者:王雨三3卷。王雨三(汝霖)著。本书卷上收载医论、医话40余篇,阐发阴阳、脏腑、脉法、辨证、治则、方药等基本理论和证治大法。卷中介绍治验,分述中风、劳损、臌胀、噎膈和怪病等50余种病证的证治经验。卷下列证治扼要,论述风寒、暑湿、霍乱、吐血、痹证、血崩、疳积、惊风等100余种内、妇、儿科多种杂病,内容又以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为主。全书集理法方药于一编,阐述中肯,选方实用。现有1941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汪昂清·汪昂撰。系普及性医方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认为前人方论,卷帙稍繁,不便携带和记忆,所以将常用方编成歌诀。明清时方剂歌诀一类医书很多,而以汪氏所撰最为盛行,其特点是粗分门类,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病症治法,略为兼括。或一方而连成多方,方多而歌省,并示古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全书有歌200首,方20门,成为后世常用习医入门书之一。1923年严苍山又增辑100多方剂作为续集,与汪氏所撰合为《汤头歌诀正续集》。由于该书在内容及组织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建国以后又出现了多种经修订的 《汤头歌诀》

  •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约1753—1823)撰。六卷。念祖字修园,长乐(今属福建)人。医学世家,曾从学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举人,官至直隶省威县知县,曾到保阳、高阳等地从事救灾,亲施方药。晚年归里,讲学于长乐县,弟子甚众。陈氏博览医书,于《伤寒论》研究尤有造诣,学验宏富,著述甚丰。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所著简明扼要,切于实用。流传甚广。是书撰于嘉庆八年(1803),因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书中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煮服

  • 外科百效全书

    外科百效全书

    《作者:龚居中《外科百效全书》(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图像外科百效全书》)约成书于明崇祯三年(1630)。书凡六卷(一作四卷),书末附有《外科补遗秘授经验奇方》(简称《经验奇方》)。卷一为总论,阐述疮疡病变的脉因证治等;后五卷为分论,卷二至卷四将疮疡按人体部位分为脑颈、胸腹、背腰、臂腿、手足、遍身6部,分部之下再详细分述各病的证治规律等;卷五和卷六分述杂治、急救、中毒、误吞、虫兽伤等疾患的治法方药。全书列证70余种,插图近30幅,图后辅以文字说明,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本书现存版本数量为15种,其中明代刻本1种,清代刻本12种,民国刻

  •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

    《作者:佚名本书按内容分经络腧穴歌、刺法灸法歌赋、针灸治疗歌赋和流注针法歌赋四部分,总计53首。本次修订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对古病名及病候的注释,并新增“十二经本一脉歌”,“十四经循行、主病歌”,“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杂病穴法歌”4部歌赋,并对“难经五腧穴主治歌”内容进行增补,使之更适应教学和临床的需要。全书详略得当,通俗易懂,经络腧穴理论更加完整系统,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更强。经常反复诵读本书,就会得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使你的学问上一个台阶。

  • 过庭录存

    过庭录存

    《作者:曹仁伯医案。清曹仁伯撰,刘哲明录存。一卷。仁伯有《琉球百问》已著录。哲明系仁伯弟子,此书乃将临证记录整理而成。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湿热阴虚、痹痛、交肠、振颤、胃脘痛、肿胀等疑难证治验案凡十五则,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辨治、立法、方药,辨证细致,立法用药精当。因系门人弟子临证抄录,故有与《曹仁伯医案》雷同者,且其辨证、析因、叙案均有相似之处。有《三三医书》本。

  • 长沙正经证汇

    长沙正经证汇

    《作者:佚名清代日本田中荣信编著的一部伤寒金匮类中医著作,不分卷,刊行于日本宽政三年(1791年) 。该书收载于《皇汉医学丛书》中,将《伤寒论》中方证相对的原文,依据病证而分门别类,方便查阅某证用某方。现有日本宽政三年温故堂抚松亭刻本,并见于《皇汉医学丛书》《三三医书》。

  • 医学三信编

    医学三信编

    《作者:毛世洪《医学三信编》,简称《三信编》,为清代毛世洪所撰。全书共三卷。上卷为医论部分,择五十余位先哲精理,论述了疾病的新久内外、老少虚实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古今及作者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五条攻补原则;中卷列病症四十余条,辑有常用方剂二百余首;下卷详加辨析中风的病因病机与外风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误治的危害。本书此次出版以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书带草堂刻本为底本,并参校了《伤寒论》、《伤寒来苏集》等书点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 医学研悦

    医学研悦

    《作者:李盛春丛书。明李盛春辑。六种附二种,七卷。明天启六年(1626)刊行。包括明张鹤腾 《伤暑全书》 二卷,李盛春辑《脉理原始》一卷(附 《诸症脉》),《胤嗣全书》 一卷 (附《小儿症方》),《病机要旨》一卷,《治伤寒全书》一卷和《治杂症验方》一卷。是书极为罕见。原山东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一部,后遗失。

  • 医学体用

    医学体用

    《作者:王香岩医论著作。3卷。王香岩(普耀)述,沈仲圭笔录。全书以内科病证为重点,收载王氏20余篇医论,医论多能融会作者临床经验及学术理论,对三消证、水肿腹胀、湿温、癍疹、猝中、温病、喉痹咽烂、寒湿泄泻等20余种病证进行辨治,理法方药严谨详明,说理深入浅出。此书收人《三三医书》,建国后有排印本。

  • 医学说约

    医学说约

    《作者:秋田散人 综合类著作。清秋田散人撰。一卷。撰年不详,刊于一九二三年。是书以论述杂证为主,兼及妇科。首列杂证提纲,以阐述病因病机之大略,次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血、痰、虚及妇人十二门,简要介绍诸病证的病因、症状、脉象及治疗大法,不载具体治疗方药。言词简洁,纲要明晰,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 金匮方歌括白话解

    金匮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撰,陈元犀注。六卷。念祖有 《长沙方歌括》 已著录。在编成金匾要略浅注》之后,命其子元犀援《长沙方歌括》体例,将《金匮要略》书中之方依诗歌形式编成此书,为《长沙方歌括》 之姊妹篇。成书于嘉庆十六年 (1811)。全书约八万四千字。卷一,包括痉湿暍、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之方二十四首; 卷二,包括疟、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病脉并治之方二十首,附方十首;卷三,包括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方三十六首,附方十首; 卷四,包括五脏风寒积聚至水气病脉并治之方四十八首,附方二首; 卷五,包括黄疸至疮痈肠痈浸

  • 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

    《作者:周魁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 三卷。作者推崇戴麟郊《广温疫论》,认为此书“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晰,开后人无数法门”,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症而实非温症等法,汇为一册”(见本书自序)。书中以《广温疫论》为宗。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并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三三医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四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九年(1804)。约六万七千字。卷一卷二,论医学源流与内、妇、儿科常见病证治。卷三卷四,论常用方剂疗效与配伍,并附录阴阳、脏腑、经络、运气与望、闻、问、切四诊。全书以三字一句歌诀形式写成。“悉本圣经”,广纳各家名言,结合体会,附以小注,以补正文简略。先概述医学发展、历代医家名著,后介绍数十种内、外、妇、儿常见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晓,切合实际,便于记诵,流传较广。

  • 谦斋医学文稿

    谦斋医学文稿

    《作者:秦伯未秦伯未撰于1964年。全书选录作者有关中医学术方面讲稿十二篇,包括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五行生克的临床运用、气血湿痰治法、种种退热法、温病、肝病、水肿、腹泻、感冒论治等专题。讲述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祖国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深入浅出,并附有治疗病例。由于本书包括理法方药,特别着重在中医的辨证施治,提纲挈纲,深入浅出,对学习和治疗上均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刘文泰本草类著作。明刘文泰等纂。四十二卷。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共五十六万字。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十卷,仍分十部,并附《脉诀四言举要注释》二卷,《考证》一卷。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图等二十五项论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叙述简要,为重要中药文献。谢观评曰:“细阅内容,觉此书搜采之广,较《本草纲目》为多。而分类去取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作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金匮要略》注本,22卷。清代魏荔彤(念庭)撰,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此书注释《金匮要略》原文前22篇,以《内经》理论为本,结合喻嘉言等名家之论,对原文逐篇逐条予以注解。注文在吸取前贤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说理较为详尽。条文后之按语,常能简括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兼证、治法和方药等内容,释文并能注意前后呼应,纵横比较,深入剖析,旁征博引。每一病证后又附总论,概述并分析所述病证之因证机理及治则用药。但注文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正文以《金匮要略方论》徐鎔传本为底本,按原本各篇分卷,每篇一小卷,又并属于上、

  •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作者:杨士瀛一名“活人总括”。宋·杨士瀛撰。成书于1264年。全书共7卷。本书以总括仲景《伤寒论》与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内容为主,结合杨氏本人的学术见解而写成。卷一为活人证治赋,分别论述风寒湿暑温热诸种脉证治法、阴阳虚实表里汗下、合病并病治法、误汗误下失汗失下诸种变证、脉证顺逆及诸恶症等。提出治伤寒当随变随应,不可拘于日数及营卫脏腑受病浅深等观点。卷二伤寒总括,卷三伤寒证治,叙述六经病证及痰饮、伤食、虚烦、脚气等类伤寒证的辨治。卷四至卷六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80多种症候的辨治。卷七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

猜你喜欢的书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1卷。金孙不二、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先述女子练功戒律9则;次述女子起居调摄、静坐叩齿、肢体导引之法;并述断经妇女之练功方法。对练功之正常效应与注意事项,亦予介绍。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书隐楼藏书》刊本

返生香

返生香

一卷。叶小鸾撰。《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有词八十九首。《明词综》卷一一录其词七首。《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赵尊岳跋称“《返生香》,一题《疏香阁遗集》。今汰诗赋古文,仅录其词而略缀遗事”(《明词汇刊》)。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东溪日谈录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菜根谭

菜根谭

明洪自诚著。是一部以语录体行世、溶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修身处世之书。因汪信民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名曰菜根谭。内容包括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清人三山病夫通理语),可明心,可补过,可进德。故内中诸多精辟词语,早已被名人学者引用,成为封建社会修身处世之铭。在现今日本、东南亚,书中的精华亦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该书坊间多有刻本,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浅释本。

罗摩伽经

罗摩伽经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