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作者:李中梓 综合类著作。明李中梓撰、沈朗仲校订。四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 《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而更今名。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全书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辨妄、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二十四篇。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腑、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诸多内容。突出预防为主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

    《作者:蒋示吉综合类著作。清蒋示吉撰。六卷。示吉字仲芳,吴县(今属江苏)人。工诗,精于医术,撰有《医意商》、《望色启微》。是书系摘录《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分科整理撰成,刊于康熙二年(1663)。卷首总论疾病证治,分述望色、闻声、问症、相形、脉象主病等四诊内容以及药性、治则等。其中脉象主病二十九法,系根据古人论述,参以己见整理而成; 卷一、二为内科杂症;卷三伤寒;卷四小儿、妇产科; 卷五疡科。科目较全,分症阐述,有论有方,且多运用歌诀,利于记诵。后世流传颇广。可为医学入门及临床研究参考。有康熙二年玉尺堂刊本,大文堂刊本 (四卷),锦章书局石

  • 瘦吟医赘

    瘦吟医赘

    《作者:薛福清代薛福撰,医话,全书共二卷,成书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现存清道光十九年抄本,藏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载述了伤寒、温热、风、伏气、疟痢、暑热、杂证等各类病症的医论,还包含医林十四考、九流考等内容。从其书名“医赘”来看,可能是作者对医学方面一些多余、琐碎或补充性内容的阐述与记录,但具体含义可能还需结合原著进一步探究。现存清道光十九年抄本,藏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 医学读书志

    医学读书志

    《作者:曹禾书目。清曹禾撰。二卷,附志一卷。禾字畸庵,江苏武进人。医家。学识渊博,医疗经验丰富,学术上受黄元御影响颇大。著有《疡医雅言》、《痘疹索隐》 等。深感中医典籍浩繁,诸书收贮馆阁,不易得见,遂据史志所载,闻见所及,于咸丰二年 (1852) 撰成是书。前有自序,后有门生刘汝航题跋。共选录“三坟”及列朝敕撰之书七十三种,三千余卷; 历代名医九十九家,医著四百十六种,三千余卷 (除重复外,实三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卷)。约二万余言。介绍医家生平,学术特点,考订著作源流,说明传本系统。观点明确,不淆众议,成一家之言。间有按语,详加论述,对诸书错误,亦有订正。可供医史、目

  • 全体病源类纂

    全体病源类纂

    《作者:郑守谦病理学著作。郑修诚(长沙人)编撰。1927年长沙明道中医学校讲义石印本。是书列述五脏六腑病、十二经及筋病、奇经八脉病、宗卫营气病、皮肉筋骨病,附六淫病。每病皆首列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说,杂录《素问》、《灵枢》、《金匮》等书原文以续之。为习医者较佳读本。

  • 医学举要

    医学举要

    《作者:徐镛内科著作。清徐玉台撰。六卷。玉台名镛,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清代医家。撰有《儒门游艺》等。本书成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卷一六经合论,论述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泻心汤、五苓散等方剂应用。卷二时邪合论,论述四时感症、时疫、霍乱等病。卷三杂证合论,论述偏枯、咳嗽、反胃等内科杂证。卷四治法合论,论述脏腑经络病的治则。卷五古今方补注,对苍术白虎汤、玉女煎等三十二方加以注解。卷六玉台医案,介绍常见病的治验。本书内容丰富,论证析理多采张仲景、李东垣等历代名家之说,并有徐氏卓见,所附医案且能发人深省,足资临床参考。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日讲易经解义 [标点本]

    日讲易经解义 [标点本]

    《作者:佚名十八卷。清牛钮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三年(1683)制序刊行。康熙于《易》喜朱熹之学,于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体,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本义》者撰为此书,以为经筵讲读之用。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此示人事之宜、经世之通。其体例延用奏进讲义格式。有内廷刊本、各省翻刻本,收入《四库全书》。

  • 黄氏医话

    黄氏医话

    《作者:黄汉如黄汉如撰,医话,刊于1935年。本书首答客问数题,包括推拿与中西医、针灸之异同、一指禅与其他推拿法的区别;次录妊娠期腹痛、胃下垂、五更泄泻、重痢等治案三十五则;又收入报载摘要,如一指禅推拿之奇效、医家一席谈、推拿治愈痼疾等十二篇。

  • 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作者:罗止园医话,三卷,罗止园著。卷一生理学合参: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阐述,包括脑、血液、皮肤、消化器、循环器、呼吸器、排泄器、神经系、五官器等方面。西医部分详细讲解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如大脑主知觉、小脑主运动等;中医部分则论述了五脏六腑、营卫、腠理、筋骨、脑髓、经络等概念和生理功能。 卷二病理学合参:依据发热、咳嗽等症状、证候,探讨中西医之病理。内容涵盖了热、痛、血、呕吐、谵语、泻、肿胀、汗、头痛、喘、厥逆、心悸、呃逆、口干、二便不禁、炎症等多种病理表现,对每种病理的病因、症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卷三病

  • 王乐亭指要

    王乐亭指要

    《作者:佚名本书为黄乐亭临证病案,录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春。黄氏生平已不可考,正史无传,地方志不载,疑为清代中后叶江苏苏南一带人氏。书中以病为纲,分为时邪、咳血、吐血、淋浊等53门,计录病案972则。每病下先列所治病案,其末大多附医论。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人科与外科治案。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书中病案,颇多连续治疗,有利于读者领会病情及治疗的变迁。此外,本书还附薛应嵩“胎产保命方”、“警醒产后落胎打胎保命格言”及“忌补寒涩要略”。薛氏为清同治年间锡山(今属江苏无锡)人氏,具体生平亦不可考。

  • 黄庭经全解

    黄庭经全解

    《作者:佚名明万历时期刊本,包括《黄庭内景经》二卷和《黄庭外景经》一卷。李一元注,谢迁之校,贾应壁订。《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约出于魏晋之际,分为《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主张固守精神,则身形可以长存。李一元的注释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黄庭经》中关于道教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等内容。

  • 寿山笔记

    寿山笔记

    《作者:杨渊清代医学家杨渊著,杨渊,字子安,又号寿山,江苏吴县人,生于1814年左右,卒于1890年左右,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吴中名医。据自序“光绪七年春三月下澣,杨渊子安识,时年六十九”可知,成书于公元1881年。该书体现了杨渊丰富的医学经验和见解,对一些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医学参考价值,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医学的发展状况和学术水平。

  • 裴子言医

    裴子言医

    《作者:裴一中明代裴一中原著,清代杨素圃鉴定,王士雄评选。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有顺治间赵善鸣序文本书首先论述行医原则、医德及医风,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医家不可缺一。其次,本书还就《内经》中的“治虚”与“补虚”之异作了阐述,颇为中肯。

  • 医庐医话录存

    医庐医话录存

    《作者:卢觉愚医话,卢觉愚著。全书以医话形式辑录,不拘泥于传统医案的刻板体例,内容涵盖内科、妇科、儿科、伤寒温病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独到阐释,也有对疑难杂症的临床辨析。书中大量真实病案记录详实,如针对岭南湿热气候引发的温病治疗,卢觉愚既遵循《伤寒论》辨证体系,又结合地方环境特点调整治法;对于妇科经带胎产诸疾,他融合脏腑学说与气血理论,注重调畅情志与药物协同。尤为可贵的是,面对清末民初西医东渐的冲击,卢觉愚以开放姿态探讨中西医理异同,例如尝试用西医解剖学印证经络学说,或借细菌学解释疫病流行规律,展现出一代医家立足传统、求索创新的精神风

  • 谷荪医话

    谷荪医话

    《作者:戴谷荪‌安徽休宁人戴谷荪所著,著于公元 1955 年,1957 年以油印本形式发行。书中内容丰富,对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气血、经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其内涵与应用。同时涵盖多种病症的诊治经验,详细记录病症表现、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对疑难病症有独特见解与治疗思路,还介绍了诸多中药的功效、应用及配伍原则,记录了自拟方剂和对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经验,书中也收录大量临床医案,展示辨证论治过程和疗效。

  • 金台医话

    金台医话

    《作者:俞廷举清代俞廷举撰,医话,不分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内容包括脉法、治法、各科医书。立论有据,每多新见。现存清乾隆四十九年叶楚樵抄本、嘉庆二年(1797)刻本等。

  • 靖庵说医

    靖庵说医

    《作者:周靖庵《靖庵说医》为杂论性著作,是书高度概括《灵枢》、《素问》之精粹,且通变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医理,言简意赅,说理透切。该书除对医德、习医及医学中诸多疑似之处、五脏生理病理、脉诊要点、辨治要点、误治教训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外,还对周氏之临证用药经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嬾园医语

    嬾园医语

    《作者:傅崇黻该书于1921年著成,主要内容包括傅嬾园的语录、逐年主气图解、逐年客气图解、丑未年主客相临天时民病表附说、五天五运图图说等。学术上,傅嬾园承绍派伤寒传统,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朴实轻灵,重视邪有出路。

  • 折肱漫录

    折肱漫录

    《作者:黄承昊 六卷。明黄承昊撰。黄承昊字履素,号暗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黄洪宪之子,万历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黄氏因体弱多病,故留心医药,参研医理,此书为其学医心得。分为养神、养气、医药三门,卷一至卷三为医药篇;卷四至卷五为养形篇;卷六为续医药篇。书中推崇李东垣、薛立斋的学术见解,主张以脾胃为本,脾肾并重,力倡温补。可资后世借鉴。有崇祯八年(1635)刻本,1925年干顷堂书局石印本。

  • 景景室医稿杂存

    景景室医稿杂存

    《作者:陆锦燧中医,医话,陆晋笙撰,刊于1932年。本书收载陆氏医论六十余篇,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药对证,虽和平之品大病亦可奏效,邪未清不可补,治病宜先治其实等。后半部分收集作者所写医著序文六十篇。

  • 留香馆医话

    留香馆医话

    《作者:佚名医话著作。1卷。华国振撰,华国振生平履历不详。约成书于1930年以前。该书为作者读书、诊病笔记。内容包括:认清病名、读古人书、疾病特点、辨证施方、用药如用兵、煎药之法等医话77篇。所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并对世间之巫师邪术予以批判,颇多精辟见解。书末附治疗咳血、神昏谵语、泄泻、湿温等证医案15条。现存1930年石印本等。

  • 素轩医语

    素轩医语

    《作者:佚名医话著作。1卷。成书于1933年。近代邵餐芝编著,邵餐芝生平履历不详。本书系邵氏学习与研究中医名著心得之辑录。全书共载医论五十六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进行考究,辨别《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脉证、治法及禁忌,并试以西学解释中医理论。

  • 存粹医话

    存粹医话

    《作者:陆锦燧医案医话类陆晋笙。陆晋笙(字锦燧)等撰。成书于1919年。本书卷一、卷二名为《存粹社医报》,卷三更名为《存粹医话》。

  • 客窗偶谈

    客窗偶谈

    《作者:沈明宗清沈明宗(生卒年不详)撰。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楣,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年时曾学禅宗,兼通医学,为清初名医石楷临初先生高徒。沈氏对仲景之学深有研究。《客窗偶谈》,皆为答客问,认为论医学必明人身脏腑,应乎天时、地理、五运、六气,论虚劳之病,以清心为主,论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诸篇皆探源“灵素”,自有心得。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以宁堂刻本。

  • 怡堂散记

    怡堂散记

    《作者:许豫和医话。清许豫和撰。二卷。豫和有《小儿诸热辨》已著录。是书乃就平日所集读书心得、诊治杂记整理而成。刊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约三万言。卷上论述风痰、惊风发搐、发热不退、吐泻、时痢等儿科证治,并附医案三十余则,以惊风、温热证治为多,对妇科等成人疾病亦有论述。并论医家必读全经始知治法、诊治杂言等。卷下载秋伤于湿辨、肝藏魂肺藏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篇阐述医理。所论与临证密切结合,遵《内经》、《伤寒论》之经旨,对儿科证治尤多阐发。有嘉庆二年(1797)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重刊《许氏幼科七种》本。

猜你喜欢的书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1卷。金孙不二、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先述女子练功戒律9则;次述女子起居调摄、静坐叩齿、肢体导引之法;并述断经妇女之练功方法。对练功之正常效应与注意事项,亦予介绍。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书隐楼藏书》刊本

返生香

返生香

一卷。叶小鸾撰。《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有词八十九首。《明词综》卷一一录其词七首。《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赵尊岳跋称“《返生香》,一题《疏香阁遗集》。今汰诗赋古文,仅录其词而略缀遗事”(《明词汇刊》)。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东溪日谈录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菜根谭

菜根谭

明洪自诚著。是一部以语录体行世、溶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修身处世之书。因汪信民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名曰菜根谭。内容包括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清人三山病夫通理语),可明心,可补过,可进德。故内中诸多精辟词语,早已被名人学者引用,成为封建社会修身处世之铭。在现今日本、东南亚,书中的精华亦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该书坊间多有刻本,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浅释本。

罗摩伽经

罗摩伽经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