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胡希恕
  • 姓名:胡希恕
  • 别名:胡禧绪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84
  • 民族族群: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征,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征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征看,治多效,更精求。征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征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征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着,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


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着《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


1956年人民卫出版社出版了苏联高等院校所用《病理生理学》,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影响,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胡希恕个人办学,直至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先后培养学员近干人,填补了中医教育这一阶段的空白。 


1958年调人中医学院任内科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更忙于和教学,名声大噪。刘渡舟评曰:"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暮年仍孜孜不倦于教学、讲座,指导留学生考察团。他最后讲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部录音已被日本留学生带回国保存。其经方研究成就,已由其弟子整理成册,着为《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出版。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使世人瞩目的成就,六十年代所做《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猜你喜欢的书

纳尼亚传奇

纳尼亚传奇

《纳尼亚传奇》是刘易斯于1950年至1956年间创作的七本系列魔幻故事,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子、女巫与魔衣橱》、《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椅》和《最后一战》。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奇幻世界纳尼亚王国。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他们在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帮助下,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拯救纳尼亚的人们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每个故事独立成册,但形散神不散,七个主题构成一部史诗般的整体。

艳异编

艳异编

短篇故事集。杂采古今说部中各种故事,分类编次而成。正编40卷,续编19卷。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编。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等职,为官清正,屡被严嵩构害。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病逝乡里。《艳异编》分星、神、水神、龙神、仙、官掖、戚里、幽期、冥感、梦游、义侠、徂异、幻术、妓女、男宠、妖怪、鬼等十七门,收文三百六十一篇;《续艳异编》分神、龙神、鸿象、宫掖、幽期、情感、妓女、义快、幻术、鳞介、器具、珍宝、禽、昆虫、兽、鬼、徂异、定数、冥迹、冤报、草木等二十二门,收文一百六十三篇。

周易口诀义

周易口诀义

六卷,唐史徵著。其书缺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余皆存。《崇文总目》与《读书志》皆谓此书是直钞注疏,以便讲解,故名《口诀》。《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大旨,乃采择旧说,诠释《周易》经传大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永乐大典》载徵《自序》云:‘但举宏机,纂其枢要;先以王《注》为宗,后约孔《疏》为理。’故《崇文总目》及晁氏《读书志》皆以为直钞《注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今详考之,实不尽然。”遂举书中所引汉魏以来《易》说二十二例,认为:“多出孔颖达《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

尚史

尚史

一○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李锴以马骕之书为稿本,经过剪裁连络改为纪传体。该书有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并在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而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于句下。书前自序称著书始于雍正庚戌,成于乾隆乙丑,阅十六年而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其中也偶有未能精核之处。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

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

耶只经

耶只经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迦奈国婆罗门耶只舍外道归佛,不能受持五戒向佛还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来欲害之,佛放光救之得苏生,外道忏悔更受戒,即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