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 姓名:傅山
- 别名:字青主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
- 出生日期:1607.8.11
- 逝世日期:1684.8.2
- 民族族群: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字青主,號真山、公他、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少任侠,原为明诸生,曾为救援被阉党诬陷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反对巡抚张孙振,约会百余名诸生赴京上书。三上三阻,仍不屈服,草《辨诬公揭》,投大小各衙门及中官厂卫缉访者,卒获胜。袁继咸雪冤,张孙振入狱。明亡后,变服黄冠,不臣服清。有人控告他私通南朝赧帝,下狱后不少屈。后被荐博学鸿词科,以死拒绝,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在学术思想上,傅山反对理学,接近老庄,认为世儒之礼不过是“治世之衣冠,而乱世之疮也”。主张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愤懑情绪。
傅山具有丰富的伦理学思想,首先他反对封建纲常、礼法名教,指出“君为臣纲”是束缚臣的“弊病”。他赞成臣择君,说:“昔人所谓臣亦择君,原不仅区区祸福之计,名可言,言可行,永终无弊。归妹之象,仕进之箴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一)认为“仕本凭一志”,即对国事“有济”。真正的忠臣,“非忠其君”,而应对天下国家负责,而“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同上书,卷三十二)傅山虽然不反对孝,但是反对儒家的孝,“博一孝名,以利心则名而已矣。”认为那种“立身扬名,显亲于后世”的孝行,“必有贼其亲之心”。所谓厚葬也不过是“以利其得一孝名耳”。他主张的孝是使父母在世时生活愉快,“冀得亲之一欢一笑”。恢复人由自然本性出发的真诚的孝。对于“夫为妻纲”之下的妇女,傅山深为同情,他说:“吾实怜之,每欲取常所亲见,略为风尘异人杂记,俾此辈不以不幸终湮没无闻。”他赞成女子追求爱情,“惷之心动,亦有女怀春,妙字,不必以淫心斥之。”
其次,傅山强烈地反对奴性,主张恢复人性。他写诗说:“天地有腹疾,奴物在其中。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他所指的奴性,主要是在民族矛盾中,道学先生没有民族气节,毫无作为。他说:“所谓奴才者,小人之党也。不幸君子有种奴君子,教人指摘不得。”“自宋入元百年间,无一个出头地人。号为贤者,不过依傍程朱蒙袂,侈口居为道学先生,以自位置。至于华夷君臣之辨,一切置之不论。尚便便言圣人春秋之义,真叫人齿冷。”不但学士名贤往往是奴才,就是君主也如此。南宋“中国不振奸妖主和,使衣冠士夫屈膝丑虏,习以为常。碌碌庸奴无足言,即天子者,苟图富贵视肉耳。”傅山称他们为“庸奴”、“奴儒”,宣称要把“奴俗龌龊意见”,全部“打扫干净”。他主张“物性不可违”,“惟知彼自然”,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质不可为,为之者是有所造作加上也”。反对封建道德对人的约束。
傅山反对专制,提倡平等。他认为尊与贵是后来形成的,不应该长久存在下去。可是历来的尊贵者,往往是独夫。他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说:“百姓依护大人以为生,故爱大人,然此就大人能为人依护者言耳”。如果大人不能“为民”,那就是“草芥”、“寇仇”,“若草芥、寇仇,则后世之大人矣,小人焉能爱之?”“若处上而重之,则民难戴;处前而民害之,则民不利。皆非天所以作君作师之心。下之,后之,为民也,非自为也。不然则以虚嘴憩舌,卑躬劬劳哄着做帝王,几时是下场头?”他宣称真正的王侯,用不着别人捧场,人民也不应该为王侯捧场而是与他们平等。“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者,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苟图衣食之人,看其所事者为王侯,自命为攀龙附凤之人,故便以高尚无用之名遗人,其实以用世之才自命耳。”他歌颂了“李太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的精神,自己对人“贵贱一视之”,“生平不登宦人之堂”。
傅山提出“爱众”“利天下”的观点,赞成墨家的“爱无差等”。他强调“众”“群”,认为:“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只有“众”才决定强弱,才有智慧,“小人不必群聚,但两人共处,即有异常之谋矣”。傅山宣称,“兼爱爱分,一爱爱专。我之于人,无彼此,皆爱”。“使尽爱天下之义,苟可以利天下,断腕可也,死可也。”真正的爱众,一定要兴利有功。“义者,宜也,宜利不宜害。兴利之事,须实有功,不得徒以志为有利于人也。”天子之利人,应该是“取诸民者有定,不横征以病之”。
傅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冲击封建伦常的桎梏的作用,有利于早期启蒙和时代之进步。其著作主要收集在《霜红龛集》中。另曾著《性史》 、《十三经字区》 、《周易音释》 、《周礼音辨》等,均佚。近年,陆续发现其佚著手稿与录本,有《庄子批注》 、《荀子评注》 、《荀子批点》 、《淮南子评注》 、《老学庵笔记批点》等。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流行颇广,疑系后人托名之作。
猜你喜欢的书
反与正·婚礼集·夏
加缪最重要的随笔代表作。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洪适编撰了《隶释》以后,又陆续得了很多碑文,于是又仿照《隶释》体例,编撰成篇,名曰 《隶续》。宋乾道四年 (1168) 先刻十卷; 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又为其刻四卷;其后二年李彦颖又为增刻五卷;淳熙七年(1180)尤袤又为其刻二卷,并连其版,前后合为一书,共二十一卷,洪氏写了自跋。淳熙八年(1181),洪适把《隶释》和《隶续》合印为一书,洪氏又写了跋语。然这本合编本,世无传本。《隶释》有明万历王鹭刻本,保存完整。《隶续》则几乎佚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说:关于《隶续》一书,范氏天一阁、曹氏古林、徐氏传是楼、含经堂所藏,只有七卷。他后来又访得琴川毛氏旧钞本,虽残缺过半,但于七卷之外,又增得一百一十七页。朱彝尊参合两家之残帙,参校成编,刻本于扬州。喻良能在跋中说:“续有得者,编为十卷;又复冥搜旁取,编成九卷”,即当时所刻实际上只有十九卷。此本第五、六卷载碑图,第七卷载碑式,第八卷又为碑图,第九、十两卷缺,第十一至二十卷载碑文,第二十一卷残缺不全。洪适的自跋,载在第二十卷尾。前后参差错乱,已非原书之旧貌。朱彝尊所说的七卷本,乃元泰定二年(1325)宁国路儒学所刻,较扬州本讹误为少,但缺损太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采用扬州本,而以泰定本详校异同。至于残缺的部分,至今无可考补。
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
陈四爹的牛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陈四爹的牛》中外号为猪三哈的人,本名是周涵海,他心地善良,本有小康之家,但由于他的善良、软弱、自卑,造成了妻子和她的情人霸占了他的家产,他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流落到如此悲惨境地,陈四爹发善心,让他看牛,他尽职尽责,但是他常受到人们的欺侮,有一次两个小孩唱歌骂他,他想追上去吓唬,等他回到牛吃草的地方,他看的牛却不见了。想到无法向陈四爹交待,他想到了自杀,临死前他去看他的老婆,而此时已负心的老婆正和另外一个人偷情,是他只在门外听到里面的谈话得知,他没有进门,他内心怀着对老婆的爱恋和对她的祝福,跳池自杀了。这篇小说揭示出人连动物也不如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猪三哈的同情,作者继承了鲁迅写小人物的视点,小说创作于1927年。彭家煌曾被鲁迅骄傲地纳为同一阵营的战友,必然会从鲁迅那里寻找艺术摹本,汲取营养。
小山词
又名《乐府补亡》。词别集。北宋晏几道撰。一卷。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虽生名门,家父显赫,而仕途不坦,仅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碧鸡漫志》卷二载:晏叔原歌词,初号《乐府补亡》,有黄庭坚及几道自序。从自序看,此集为几道手编,并呈送范纯正(范仲淹之子)阅过。今传本收词二百五十五首。多为小令,可见小令创作艺术在小晏之手有一大提高。词集为晏几道自己编定,集前有自序。现有晏端书所刊晏氏家刻本,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家词·小山词》刊本,朱孝藏《彊村丛书》本等,以朱本最为完备。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7子,世称晏小山或小晏。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官。政治上一直不得意,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本集共收晏几道词256首。以写男女悲欢离合为主,感情真挚,哀怨动人。
唯识分量决
唯识分量决一卷 日本 善珠 撰,卷首有唯识分量决感得记。原本醍醐寺及神光寺藏古抄本。唯识份量决者。秋篠先德善珠僧正所撰。释唯识论中。四分及比量义。实为斯学秘键也。然流布已绝故。学者咸谓逸亡不传焉。以为憾久。但松室私记间间引文。仅窥其一班耳。然予曾获半珠。而未能完璧。今也善缘。得见全宝。欢喜曷堪。聊记缘由以述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