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傅山
  • 姓名:傅山
  • 别名:字青主
  • 性别: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
  • 出生日期:1607.8.11
  • 逝世日期:1684.8.2
  • 民族族群: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字青主,號真山、公他、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少任侠,原为明诸生,曾为救援被阉党诬陷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反对巡抚张孙振,约会百余名诸生赴京上书。三上三阻,仍不屈服,草《辨诬公揭》,投大小各衙门及中官厂卫缉访者,卒获胜。袁继咸雪冤,张孙振入狱。明亡后,变服黄冠,不臣服清。有人控告他私通南朝赧帝,下狱后不少屈。后被荐博学鸿词科,以死拒绝,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在学术思想上,傅山反对理学,接近老庄,认为世儒之礼不过是“治世之衣冠,而乱世之疮也”。主张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愤懑情绪。


傅山具有丰富的伦理学思想,首先他反对封建纲常、礼法名教,指出“君为臣纲”是束缚臣的“弊病”。他赞成臣择君,说:“昔人所谓臣亦择君,原不仅区区祸福之计,名可言,言可行,永终无弊。归妹之象,仕进之箴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一)认为“仕本凭一志”,即对国事“有济”。真正的忠臣,“非忠其君”,而应对天下国家负责,而“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同上书,卷三十二)傅山虽然不反对孝,但是反对儒家的孝,“博一孝名,以利心则名而已矣。”认为那种“立身扬名,显亲于后世”的孝行,“必有贼其亲之心”。所谓厚葬也不过是“以利其得一孝名耳”。他主张的孝是使父母在世时生活愉快,“冀得亲之一欢一笑”。恢复人由自然本性出发的真诚的孝。对于“夫为妻纲”之下的妇女,傅山深为同情,他说:“吾实怜之,每欲取常所亲见,略为风尘异人杂记,俾此辈不以不幸终湮没无闻。”他赞成女子追求爱情,“惷之心动,亦有女怀春,妙字,不必以淫心斥之。”


其次,傅山强烈地反对奴性,主张恢复人性。他写诗说:“天地有腹疾,奴物在其中。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他所指的奴性,主要是在民族矛盾中,道学先生没有民族气节,毫无作为。他说:“所谓奴才者,小人之党也。不幸君子有种奴君子,教人指摘不得。”“自宋入元百年间,无一个出头地人。号为贤者,不过依傍程朱蒙袂,侈口居为道学先生,以自位置。至于华夷君臣之辨,一切置之不论。尚便便言圣人春秋之义,真叫人齿冷。”不但学士名贤往往是奴才,就是君主也如此。南宋“中国不振奸妖主和,使衣冠士夫屈膝丑虏,习以为常。碌碌庸奴无足言,即天子者,苟图富贵视肉耳。”傅山称他们为“庸奴”、“奴儒”,宣称要把“奴俗龌龊意见”,全部“打扫干净”。他主张“物性不可违”,“惟知彼自然”,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质不可为,为之者是有所造作加上也”。反对封建道德对人的约束。


傅山反对专制,提倡平等。他认为尊与贵是后来形成的,不应该长久存在下去。可是历来的尊贵者,往往是独夫。他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说:“百姓依护大人以为生,故爱大人,然此就大人能为人依护者言耳”。如果大人不能“为民”,那就是“草芥”、“寇仇”,“若草芥、寇仇,则后世之大人矣,小人焉能爱之?”“若处上而重之,则民难戴;处前而民害之,则民不利。皆非天所以作君作师之心。下之,后之,为民也,非自为也。不然则以虚嘴憩舌,卑躬劬劳哄着做帝王,几时是下场头?”他宣称真正的王侯,用不着别人捧场,人民也不应该为王侯捧场而是与他们平等。“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者,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苟图衣食之人,看其所事者为王侯,自命为攀龙附凤之人,故便以高尚无用之名遗人,其实以用世之才自命耳。”他歌颂了“李太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的精神,自己对人“贵贱一视之”,“生平不登宦人之堂”。


傅山提出“爱众”“利天下”的观点,赞成墨家的“爱无差等”。他强调“众”“群”,认为:“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只有“众”才决定强弱,才有智慧,“小人不必群聚,但两人共处,即有异常之谋矣”。傅山宣称,“兼爱爱分,一爱爱专。我之于人,无彼此,皆爱”。“使尽爱天下之义,苟可以利天下,断腕可也,死可也。”真正的爱众,一定要兴利有功。“义者,宜也,宜利不宜害。兴利之事,须实有功,不得徒以志为有利于人也。”天子之利人,应该是“取诸民者有定,不横征以病之”。


傅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冲击封建伦常的桎梏的作用,有利于早期启蒙和时代之进步。其著作主要收集在《霜红龛集》中。另曾著《性史》 、《十三经字区》 、《周易音释》 、《周礼音辨》等,均佚。近年,陆续发现其佚著手稿与录本,有《庄子批注》 、《荀子评注》 、《荀子批点》 、《淮南子评注》 、《老学庵笔记批点》等。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流行颇广,疑系后人托名之作。

猜你喜欢的书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是法国思想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创作的社会学著作,分上、下两卷,分别出版于1835、1840年。《论美国的民主》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第二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作者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该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和平等与民主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它既是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记述美国民主制度的专著。作者把民主作为一个对象来观察。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苏辛词说

词论,顾随著,顾随先生一生留存下来的诗词论著仅有两部,一是《稼轩词说》,一是《东坡词说》。《稼轩词说》作于1943年夏,后因弟子吴小如之约,1947年始连载于天津《民国日报》,这期间,多在友朋、弟子间传看。《稼轩词说》为其诗词评论的经典之作,相比于理的阐释,顾随更倾向于情的流露。他的文风如小品,散澹纯朴,于或谐谑、或平易、或风致款款、或余音袅袅的评述中,字字生出光辉来。其文章“文笔华赡、金句密集”,得辛词之高义,间或夹杂《老子》《庄子》《诗经》《离骚》《史记》《六祖坛经》《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及种种杂家之言、词话妙语,儒、道、禅、诗、词、文无一不通,引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思想之凝练、学问之渊深令读者感佩。本书将顾随的《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合二为一,而顾随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说辛精警,令人振奋而激动,说苏深婉,令人叹喟而感怀,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使本书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

白雪遗音

清代民歌俗曲集。4卷。华广生辑。华广生,字春田,历城(今属山东)人。约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生平不详。本书收辑当时流行的南北曲调,如《马头调》、《剪靛花》、《起字呀呀哟》、《八角鼓》、《南词》等等,总计780首,其中于《马头调》选录最多。卷4后附弹词《玉蜻蜓》9回。集中作品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写男女恋情的,也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既有写民俗风物的,也有抨击黑暗政治的。但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初刻于道光九年(1829),卷首有高文德嘉庆四年(1799)序、无名氏序、陈燕序、吴淳道光九年序和华广生嘉庆九年自序。1959年至1962年之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本书与《挂枝儿》、《山歌》、《夹竹桃》、《霓裳续谱》合为《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分别排印出版,内部发行。本书之前增加了赵景深1959年所作序,对本书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以上5种书合为《明清民歌时调集》,公开出版发行。

白话明史

《明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清朝顺治二年(1645)曾敕修《明史》,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徐元文、徐乾学、王鸿绪先后任总纂,聘万斯同审定。成书三百十卷,即今署名王鸿绪之《明史稿》。此书为《明史》白话文。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

本书(三册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别选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合辑而成(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文伴已另辑有第三八种「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本书不录)。所取关涉台湾史料,大要为:卷一,道光朝(原书自十六年议禁鸦片起)事。台湾在鸦片战争期间所发生涉外事,即为英船侵犯鸡笼与大安港及其馀波。所谓「馀波」,乃为「江宁条约」签订后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讦控台湾镇道达洪阿、姚莹「妄称接战俘获、冒功捏奏,混行杀戮」事件。卷二,咸豊朝事。台湾此时所涉外事,主要为开港问题。在八年英法联军之役,各国对台湾港口有觊觎意图;迄订「天津条约」,乃有开口之约定。卷三,同治朝事。此时台湾对外关係愈趋複杂,先则各口正式开市;继之纠纷迭起。同治元年至三年。沪尾、鸡笼、安平与打狗先后开关徵税、由原定两口增为四口。六年,有美船「罗妹」号(Rover)事件;七年,有樟脑纠纷与壮勇杀死教民事件;又有英、德人合谋佔垦大南澳事件。此外,清廷预筹与各国修约,并有涉及台湾煤、脑事。书末,今另加两附录:一为「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此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另有「道光咸豊两朝筹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之编印;因另有选辑,见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篇。

别本十六国春秋

十六卷。旧本为魏崔鸿所撰,载于何镗汉魏丛书中。其书出在屠乔孙本之前。十六国各为一录,并列僭伪之主有五十八人,但其余诸臣皆不为立传。全为载记之体。考察《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马光之《通鉴考异》所引诸书,也称之为《十六国春秋钞》。《四库简目》:别本《十六国春秋》十六卷,旧本亦题崔鸿撰。载何镗《汉魏丛书》中,其出在屠氏、项氏本前。然十六国各为一录,与一百卷之数不合,或即《崇文总目》所谓《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所谓《十六国春秋钞》也。疑以传疑,姑二本并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