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宗立

- 姓名:熊宗立
- 别名:勿听子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建阳崇泰里熊屯乡
- 出生日期:公元1409
- 逝世日期:1482年
- 民族族群:
熊宗立(公元1409~1482年),一名均,字道轩,别署勿听子,福建建阳崇泰里熊屯乡人。其祖先曾在该地建立“鳌峰书院”,故又称“鳌峰”。宗立出生于明永乐年间,因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且其祖彦明精医,受宋元医家如刘温舒、刘完素等的影响,并曾选辑《孙元贤医方集成》,附入《济生拔萃》、《宣明论》等方名,题《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宗立因从之学医。及长又随刘剡(字用章)学医卜术,深得奥旨。后悬壶济世,而医术高超,屡起沉疴,遐迩驰名。
熊宗立为岭南名医之依据,广东《潮州志·艺文志·子部》曰:“《集医便宜》,明熊宗立撰。据谢纪养心闲集,宗立里爵无可考,谢氏赠诗称曰鳌翁。”熊宗立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共有著述12部合计80卷,其代表作有《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二十四卷,该书署名“鳌峰熊宗立道轩编集”。鳌峰,除福建建阳有“鳌峰书院”外,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鳌峰条目曰:鳌峰,又名鳌山,在广东省龙川县,宋时建有鳌峰书院。明代熊宗立确有可能到过广东潮汕地区或龙川鳌峰书院等地讲学行医,或与粤籍名医有书信交往,为乡人口碑载道,并著有《集医便宜》一书,被收入广东潮州地方志,惜只录书名,未见其具体内容。
熊氏生长于明代初叶,其师刘剡为明初理学家,亦宗运气学说。继承着宋元理学的余绪,熊氏学术重视运气理论,对此研究颇深,根据五运六气,推演伤寒六经证候,在其著作中有不少论述,先后注释有《素问运气图据定局立成》一卷;《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七卷;《伤寒运气》十卷等书,探讨运气学说和伤寒六经的辩证关系,确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此外熊氏著作还有《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六卷,《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备急海上方》二卷及《山居便宜方》十六卷,《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一卷,《增补本草歌括》八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一卷,《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洪范九畴数解》,《雪心赋》,《天元赋》,《通书大全》,《金精鳌极》,《难经脉诀》等,熊氏著述内容涉及各方面,不仅是明代医学家,也是文学家与思想家。
熊宗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言存神佩符,开解体内十二胞胎结节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之后半部分(第38页以后)基本相同,但加入数十幅神真图像,疑为南北朝道士节取该经改编而成。
重订囊秘喉书
喉科著作。清杨龙九撰。二卷。成书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上卷,首列诊法三则,次列辨证二则,类证四十一条,治法十九条,药例一条,附方剂四十首。下卷,载方七十九首,喉科成药治法十条,并王景华附录验方六首。对喉证论述颇详,简明易懂,论理较精,所载方剂切合实用。虽论喉证,实与温病、伤寒相关,故可变通用于其他外感热病。为较好的喉科专著。有光绪二十八年常熟俞氏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讲义及部分涉及魏晋时期历史的研究性杂稿,是一部系统的断代史之作。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朝代,东汉、孙吴和西晋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级等。
皇朝本记
大明太祖高皇帝濠梁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名 字國瑞 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塲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 太后掌中大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 太后應而吞之覺謂 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 帝生生三日腹脹幾殆 仁祖夢抱之寺舍欲捨之抵寺寺僧皆出復抱歸家見東房簷下有一僧坐扳櫈面壁聞 仁祖至回身顧曰將來受記於是夢中受記天明病愈自後多生疾症 仁祖益欲捨之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以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他無火及欲出家幼 仁祖未許至十七歲 仁祖與太后俱以疾崩 上長兄王亦逝惟仲兄王存 上自以計日窘思昔父母因疾曾許為僧於是與仲兄謀允托身 皇覺寺入寺方五十日寺主以歲饑罷僧飯食時師且有室家所用弗濟乃西遊廬六光固汝穎諸州如此三載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方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幻师颰陀神咒经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幻师颰陀,为救比丘被咬于毒蛇,娆于鬼神,劫于贼,而说陀罗尼。一名佛说玄师所说神咒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