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海

- 姓名:周学海
- 别名:字澄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 出生日期:1856年
- 逝世日期:1906年
- 民族族群:
周学海(1856年-1906年),字澄之。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两广督抚周馥之子。早年习儒, 光绪十八年(1892) 中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初授内阁中书, 官至浙江侯补道。潜心医学, 博览众书, 不取依托附会之说, 于医理尤有心得。服膺张璐、叶桂二名医, 论治每取璐说。故其学与之相近。宦游江淮间, 时为人疗疾, 遇疑难症屡见奇效。曾刊刻古书十二种, 所据多宋、元秘本, 校刊精审, 世称善本。一生著书甚多, 刊刻于世的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形色外诊简摩》《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叶氏幼科要略注》等, 可见在中医诊断上造诣精深,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也殊多见解, 所撰《伤寒补例》论点明确, 论述简要, 切于实用, 且多有发挥, 颇能给人以启发, 被后人奉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如周氏认为, 既是伤于寒者不该包括在杂病内。凡是伤于寒而得之者, 皆可谓伤寒, 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 而有挟湿、挟燥、挟风之异, 还可因本体的阴阳、虚实而不同,治疗是否得当而可出现种种复杂证。故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一书, 拘于一书, 论伤寒不能仅据于六经证治。据此, 周氏将“伤寒例” 中“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 予以阐发。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伤寒初起本证治法; ②伤寒初起兼证治法; ③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伤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此外, 霍乱、风湿、食复等均以杂证附之。这样就打破了六经辨证之框框, 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氏还指出“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因为伤寒大多伤于下焦膝胫, 邪伏于下焦, 久而上越, 过膝入腹, 阳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下焦阳气与新感相搏而使之然。故诊伤寒需先察其下焦元气虚实。虚而寒者为真阳不足, 温而兼补之, 实而寒者则重温搜, 可见周氏对伤寒的病因、诊断、治疗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猜你喜欢的书
宝剑八
暴风雨来袭的深夜,一个奇怪的客人前来拜访寄居庄园招待所的老学究狄宾先生。第二天,人们发现狄宾横遭枪杀。似笑非笑的脸庞侧俯在书桌上,手里抓着一张塔罗牌,牌面是水彩绘制的八支剑。这是捣蛋鬼开过了头的玩笑?凶手故意遗留的玄机?还是老学究临死前企图透露的讯息?在基甸·菲尔博士主持下,一场斗智斗勇的戏剧即将上演!
鹿皮子集
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近体、五言排律。卷三、卷四为七言近体。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董肇勋所刊亦为卢联所编之本。(牛贵琥)【渊颖文集】 别集名。元代吴莱(私谥渊颖先生)作。吴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在元人中有重要地位。遗稿甚多,宋濂摘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本集。刘基为之作序。共12卷,另有碑文谥议一卷作为附录。卷一有赋10篇,其中《大游赋》、《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雄深卓绝,《定命》、《索居》、《贫女》等赋抑郁醇厚,绝类先秦两汉之作。《狙赋》、《罗浮凤赋》,咏物言志,寓意独特。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十二为各体散文,其中卷六有骚体句的《哀辞》数篇,卷八卷九有《琴操》歌辞数篇。卷十有《诘玉灵辞》等辞体数篇。本集元至正年间曾刊刻。明洪武刊本为宋璲写刻,嘉靖元年重刊,四库馆臣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版据嘉靖本影印,再版时以元至正本代之。
医学原理
综合类著作。明汪机撰,吴勉学校。十三卷。机有《运气易览》已著录。依据《内经》、《本草经》及后世名医格言,历八年撰成,以申明医理。约成书于正德十四年(1519)。卷一至卷二,论述经络穴法,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卷三至卷十三,为临床各科病因、机、证、治,包括六淫为病、气血之病、内伤诸证、内科杂病、瘟疫、五官、口齿、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每门病证治法均有“丹溪活套”,以为临证参考。所论病源、病机简明有据,选录方剂广泛精要。为临床较好参考书。有明刻本。
理虚元鉴
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不如补脾以健其中。作者于虚损之证,独有发挥,不泥古,不偏执,对后世颇有启迪影响,为医家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慈溪何氏刊本,光绪中钱塘葛氏重刊本,1939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校注本。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四无所畏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了无怖畏。又巴利本中部第十二大师子吼经(M.12 Maha^si^hana^da sutta,汉译身毛喜竖经卷上)中之一节,内容与本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