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海

- 姓名:周学海
- 别名:字澄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 出生日期:1856年
- 逝世日期:1906年
- 民族族群:
周学海(1856年-1906年),字澄之。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两广督抚周馥之子。早年习儒, 光绪十八年(1892) 中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初授内阁中书, 官至浙江侯补道。潜心医学, 博览众书, 不取依托附会之说, 于医理尤有心得。服膺张璐、叶桂二名医, 论治每取璐说。故其学与之相近。宦游江淮间, 时为人疗疾, 遇疑难症屡见奇效。曾刊刻古书十二种, 所据多宋、元秘本, 校刊精审, 世称善本。一生著书甚多, 刊刻于世的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形色外诊简摩》《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叶氏幼科要略注》等, 可见在中医诊断上造诣精深,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也殊多见解, 所撰《伤寒补例》论点明确, 论述简要, 切于实用, 且多有发挥, 颇能给人以启发, 被后人奉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如周氏认为, 既是伤于寒者不该包括在杂病内。凡是伤于寒而得之者, 皆可谓伤寒, 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 而有挟湿、挟燥、挟风之异, 还可因本体的阴阳、虚实而不同,治疗是否得当而可出现种种复杂证。故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一书, 拘于一书, 论伤寒不能仅据于六经证治。据此, 周氏将“伤寒例” 中“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 予以阐发。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伤寒初起本证治法; ②伤寒初起兼证治法; ③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伤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此外, 霍乱、风湿、食复等均以杂证附之。这样就打破了六经辨证之框框, 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氏还指出“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因为伤寒大多伤于下焦膝胫, 邪伏于下焦, 久而上越, 过膝入腹, 阳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下焦阳气与新感相搏而使之然。故诊伤寒需先察其下焦元气虚实。虚而寒者为真阳不足, 温而兼补之, 实而寒者则重温搜, 可见周氏对伤寒的病因、诊断、治疗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猜你喜欢的书
皇明马政纪
明杨时乔撰。十二卷。时乔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上饶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是书记有明一代马政,自洪武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计分户马、种马等十二门,叙述其中因革损益。材料丰富,原委详明,切中时病,为研究明朝马政之重要资料。有《玄览堂丛书》本。
薛氏济阴万金书
《薛氏济阴万金书》作者薛古愚,字将仕,宋代医家,生卒不详,擅长女科。著有《女科万金方》(简称《万金方》)、《女科胎产问答要旨》(三卷)、《产后歌诀治验》、《玉峰郑氏女科秘传》等,均有抄本传世。《薛氏济阴万金书》三卷,是在薛氏《万金方》基础上,由郑敷政编撰。郑字和阳,明代昆山人,郑氏女科传人,得家传薛氏《济阴万金书》更为铨次,而成《薛氏济阴万金书》。全书涉及经、孕、胎、产及妇科杂病,每证后均有治方,且加减详微,“叙证颇详,立方显豁”,文体流畅简练,论理明彻易懂。理法方药贯为一体,对临床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北中国
《北中国》是萧红的短篇小说,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内战风云笼罩着整个中国,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萧红惦记在新四军的弟弟张秀珂和呼兰家人,以短篇小说<北中国>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它不仅仅是一篇应时的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的政治性文章,而且是一首生命将尽、倾诉思乡之情的悲歌,是家族史的梦魇叙事。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红就选取了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家和国的两种具象,以几近败落毁灭的情节,对战争的反人类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北中国》中,萧红以人物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心理、思想文化和行为的三重矛盾冲突结构全篇,上演了一场国与家的悲剧。
关张双赴西蜀梦
简名《双赴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系据《三国志》刘备、关羽、张飞等传中关、张遇害之事,虚构托梦情节而成。首折叙刘备称帝后,思念关、张,遣差官赴荆州、阆中宣召关、张来成都聚会。差官抵达二地,始知荆州已陷东吴,刘封、糜竺、糜芳暗通东吴,致羽被擒杀。张飞拟伐吴报仇,又被部将张达暗杀投吴。遂星夜驰回成都报丧。二折叙诸葛亮夜观天象见将星殒落,知蜀必损二将;及差官回报果然。亮虑刘备闻此噩耗不胜其悲,拟隐瞒不报。三折写关、张二魂赴都相遇,互诉被害原委,乃相约向孔明、刘备托梦以求报仇。四折叙二魂入宫托梦,不胜凄惶。刘备梦中尚以为兄弟团聚,殷勤挽留。张飞暗示被害经过,再三叮咛皇兄兴兵活捉二糜、张达,以雪冤恨。曲词苍凉悲怆,渗透了宋元之际人民痛恨内奸的时代情绪。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宾白全缺。《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
人镜阳秋
首刊时间不早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共二十二卷,记述历代足为楷模的人物事迹。此书刊印后又经过修订、再版,现存万历二十八年初刻本、明末修订本和天启五年(1625)后的二十三卷增补本三类版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处。《人镜阳秋》卷首为时贤名流所作序文,序后为“人镜阳秋总目”“就正姓氏”“采用考索书目”等内容。第一至五卷为“忠部”,记述历代圣贤、勋臣、名将等90人;第六至十一卷为“孝部”,记述孝子、孝妇楷模等93人;第十二至十七卷为“节部”,记述隐士、节女等98人;第十三至二十二卷为“义部”,记述贤人、义士等93人。各卷卷首均题“明新都无无居士汪廷讷昌朝父编”,并有简短赞语。每一故事即有一图;图为双面连式,共计358幅,由汪耕绘稿,黄应组镌刻;图后并附有汪氏所做的传、赞文字。《人镜阳秋》不仅存留多个版本,装订的册数也不尽相同。全书共收入自上古时期至晚明的374个人物,自帝王、官员以至村妇、仆役、商贾无不备览。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简称《十九信条》。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而颁布。武昌起义爆发,湘、陕等省相继响应,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1911年10月29日(宣统三年九月八日)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联名致电清廷, 提出 “政纲”十二条,要求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皇族不得出任总理大臣及国务大臣等。同日,山西又宣布独立。清政府见祸起肘腋,深恐“兵谏”军队入京变生不测。次日,摄政王载沣以宣统皇帝名义下“罪己”诏,特赦党人,并急忙起草修补实行宪政的文件。11月3日(九月十三日)颁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规定国会有制宪、改宪、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等。这个文件较之以前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上大权”虽有所削减,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统率海陆军,而对人民的权利却只字未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