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皮埃尔和让

    皮埃尔和让

    《作者:莫泊桑莫泊桑著,皮埃尔和让是两兄弟。因为一份朋友的遗产继承人是弟弟,引发了哥哥的嫉妒心,查出遗产来自于母亲的情人,而让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于是他拿此真相做出了很多伤害弟弟及母亲的言行,最后弟弟决定放弃继父的遗产继承权,哥哥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过分,决定去国外发展。

  • 淀君:战国的贵妃

    淀君:战国的贵妃

    《作者:井上靖本书讲述的是丰臣秀吉之妻茶茶(淀君)一生的故事。本书主角茶茶,是织田信长妹妹阿市夫人之女。她年少时曾数次经历城池被攻陷、家破人亡的惨事。小谷城陷落之际,母亲阿市带着茶茶和两个妹妹阿初、小督逃出城去。不久后,其母阿市改嫁,却又和继父死于丰臣秀吉之手,而随后,她又被丰臣秀吉看中,成为了杀母仇人的侧室。成为日本最有权势之人丰臣秀吉的侧室,并为他生下继承人秀赖。然而不久秀吉病逝,丰臣家在与德川家争夺天下的斗争中败北。最后,茶茶与秀赖一同,在大坂城陷落之日自尽。

  • 风涛

    风涛

    《作者:井上靖《风涛》创作于1963年,说材于元初蒙古两次征服日本失败的战役,即文永·弘安之役。 故事从高丽国王的角度展开。蒙古征服高丽之后,欲以之为跳板,东征日本,奈何风涛险阻。但忽必烈并不死心,仍不惜加重高丽国内负担,也要准备东征。高丽历经元宗与忠烈王两代,举国皆为东征所苦。四野凋敝,民不聊生。然两次东征,皆以失败告终,终于使东征之事搁置下来,高丽得以解脱被元朝强加的重担。 小说虽然以这两场战役所处的时代为历史背景,然而根本没有描写战役本身。尽数着墨都在高丽国王及臣属与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周旋,以及高丽人民所遭苦难之上。

  • 林中路

    林中路

    《作者:海德格尔《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 异域之人

    异域之人

    《作者:井上靖讲述东汉人班超将自己的大半生涯都奉献给平定西域的壮举,在暮年终于回到洛阳的故事的《异域之人》。讲述日本留学僧行贺在唐三十一年的生活与抉择,最后回到日本,却因母语已然生疏,无法将自己所学传授于人的《僧行贺之泪》。包括以上两篇小说在内的共八篇短篇历史小说集,井上靖以内敛而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在激荡的时代漩涡中生存的人们的千姿百态。

  • 智者

    智者

    《作者:柏拉图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的后期著作。该书以对话形式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采用二分法下定义。他认为技术包括生产技术与掌握技术,其中生产技术又分为人与为神两种。其中为人的生产技术又分造实物的与造物象的等等。智者则分为教授富人子弟、贩卖心灵所仿造货物者;以无知伪装成知识渊博以骗取青年者。二是肯定无形物:“灵魂”、“正义”、“智慧”、“能力”及“理念”等的存在。三是论述了“通种论”。柏拉图认为“存在”、“非存在”、“动”、“静”、“同”、“异”是6个最普遍的范畴(种),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动和静都存在着,存在

  • 战国城砦群

    战国城砦群

    《作者:井上靖 [日] 井上靖著,武田家灭亡之后,原本身为武田家武士的酒部隼人来到明智家出仕,而同僚藤堂兵太则投身成为了野武士群的一员。另一边,织田家的旗本武士大手荒之介爱上了隼人的恋人千里,却又与兵太的情人弥弥结下了缘分。在这些寻常武士的爱恨情仇之中,日本历史上最大谜团“本能寺之变”拉开了帷幕……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作者:瓦尔利蒙特该书分为6部分,依次为“基础”“建设时期(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鼎盛时期(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初)”“突变时期(1941年12月至1942年11月)”“衰败时期(1942年11月至1944年夏)”“最后阶段(1944年夏至1945年5月)”。书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德国国防军的领率机构构成和在波兰战局期间获得的经验,A.希特勒攫取军权的经过;德军大本营的架构和核心任务,占领丹麦和挪威的特别军事行动;初期战争形势、西方战局情况,西方与东方之间打破僵局的经过,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形成的原因,地中海、巴尔干和中东的形势;战争初期陆军总司令部的优先地位、盟友的情况以及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作者:卡尔·邓尼茨德国国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共14.8万字。该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法国记者提出的40个问题进行答复的汇编,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邓尼茨根据德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地理条件,阐述了德国以潜艇为核心的海军战略与战术。他认为,德国在欧洲崛起后需要向外扩张,而英国历来采取抑制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德英战争不可避免。英国的海军实力较强,但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线是其赖以生存和进行战争的生命线。一旦

  •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作者:井上靖《千利休:本觉坊遗文》,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著名的事件:一代茶圣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 作为丰臣秀吉的茶头,千利休的被赐死一直可算是一个谜。利休究竟如何惹恼了秀吉,竟被长久以来一直侍奉的人下令切腹,数百年来一直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探讨的课题,也是小说家发挥的阵地。大多数小说家都从历史背景,人际关系,阴谋与阳谋等各个方面,去解释利休切腹事件。 本书以利休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弟子本觉坊的记录为线索,通过本觉坊与东阳坊,与古田织部,与织田有乐等茶人,围绕先师利休之死,围绕茶道的对话,去试图理解利休的茶

  •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作者: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完成于1926年,1927年发表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研究年鉴》第八卷上,同时出版单行本。现已再版15次,并有英、日、朝、西、中等文种的全译本。该书的目的在于追寻“在”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所谓“有”的基本本体论。以往的形而上学,即存在论(或本体论),都没能揭示存在的真实意义。而解决“在”的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区分“在”与“在者”。前者是一切在者成其为在者的原始的可能性;后者是一切现成的、被规定了的东西。海德格尔就把“存在”当做一个过程来加以研究了。“此在”具有两个特点:它的“存在”对它的“本质”有绝对的优

  • 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

    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

    《作者:卡伦·霍妮《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系统地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本书是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

  • 乾隆英使觐见记

    乾隆英使觐见记

    《作者:马戛尔尼[英国]马戛尔尼作,刘半农译。1793年,中国无大事。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作者:森鹿三从汉灭亡进入三国时代,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东晋十六国乃至南北朝对立,中国又进入了分裂与混战的时代,政治上虽四分五裂但却是豪雄辈出 。本书从丰富的史料中选取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当时的众多人物和社会实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论证了这一分裂时代在中国史乃至东亚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

  • 权力与荣耀

    权力与荣耀

    《作者:格雷厄姆小说以反教会时期的墨西哥为背景。年轻的警长是狂热的革命党和反教权主义者,受命追捕从事秘密宗教活动的天主教神父,决心根除宗教的影响。就在神父即将上船逃离危险前,一个小男孩将他叫去为一个临死的印第安妇女做祈祷。神父放弃了逃生机会,开始了逃避追捕的亡命之旅。神父是一个酒鬼,而且当年还因一时软弱与别人生下了一个私生女,但在神职责任心的召唤下,他决定冒险继续教会的工作。在母女俩所住的村子里,神父靠她们的帮助躲过警察的抓捕,但嗜酒的神父因为买私酒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被罚清扫牢房。警长出于对未暴露身份的神父的同情,将他放了。神父后

  • 风林火山

    风林火山

    《作者:井上靖“风林火山”四字,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原本布衣之身的浪人山本勘助,在一次因缘际会之下成为了武田信玄的家臣。彼时,信玄正忙于拓展疆土,开创霸业。山本勘助犹如鬼神一般的军事才能和头脑无疑使他如虎添翼。此主从二人联手,立足甲婓一国,蚕食四邻豪族,并将目标指向了信浓。然而,就在进攻诹访郡豪族诹访赖重的中途,山本勘助遇到了那个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女子——由布姬。于是,在他的人生里,除了攻城略地,争霸天下之外,更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山本勘助此人在历史上

  • 偷袭珍珠港前365天

    偷袭珍珠港前365天

    《作者:实松让日本实松让著,为读者呈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实松让曾担任日本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处助理武官,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对日美双方情况颇为了解,这为本书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采用日志形式,援引大量当年的函电、记录、日记和密码文件等珍贵资料,详细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年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它从日本国内视角深入审视了偷袭珍珠港这一重大决策的过程,聚焦事件爆发前 8 个月的关键历史细节。通过对这些罕见材料的深入挖掘,探讨了日本领导人如何一步步将国家带入危险境地,诸多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也得以浮出水面。​

  • 布赖顿棒糖

    布赖顿棒糖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布赖顿棒糖》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所谓严肃是指作品探索的是生活中某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格林在小说中十分注重探讨信仰危机和犯罪,其受欢迎程度历久不衰。在本书中,格林就以黑帮—侦探小说为外壳,敷演了一出探索罪孽与救赎的精神悲剧。17岁的平基从困厄中爬出,一心想攀上权力的顶端;他手持甜美的布赖顿棒糖,将自己彻底献祭给地狱。 为了抵御世人的耻笑,他用残暴遮掩稚嫩,用野心装饰天真,用自负驱走自卑,不惜将身边的人一一逼入深渊。 尽管数次看到死亡近在眼前,他也没有一丝悔改。因为,比

  • 第三人

    第三人

    《作者:格雷厄姆“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 二战结束后,马丁斯受挚友哈利之邀,来到被四国强占的维也纳。不过,等待他的不是哈利,而是哈利的葬礼。 不死心的马丁斯决定调查哈利的死因。警察、哈利的哥们儿、女友、医生……他搜遍了整个维也纳,却依旧一无所获——直到神秘的“第三人”出现。 真凶似乎就在眼前。可当“第三人”的面目被揭穿,马丁斯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堪…… 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只有勇于纯真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

    《作者:格雷厄姆建筑师奎里得了一种疾病——一种燃尽了生活热情的病。 他肢体健康健全,精神残缺不全;一边疲惫地活着,一边无助地寻找出路。 他抛下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将自我放逐到非洲密林之中。 面对破败和贫穷,他久违地感受到幸福与富足。 他以为自己即将痊愈,却没想到一切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先兆。 -- 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遥远大陆的虚构故事,而是你我身边的真实日常。 我们都或多或少像主人公这样,歇斯底里地燃尽自我,然后不可抑制地陷入虚空。

  • 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

    《作者:卡伦·霍妮在《自我分析》一书中,霍尼博士讨论了自我分析的可能性,以及个人通过使用心理分析技巧可以多大程度解决自己的问题。她谈到了神经症中各种驱力、心理分析的各个阶段患者和心理分析师分享的经验、随机的也有系统性的自我分析,以及对实际操作自我分析的可能性研究。

  • 人心

    人心

    《作者:弗洛姆《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

  • 花未眠

    花未眠

    《作者:川端康成《花未眠》为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经典作品集,收录《花未眠》《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等散文,关于文学和美学论题的这四篇文章详尽阐述了川端康成心中的“美”,强调了他以死生无定的幻灭感、虚妄感为基调的创作观,以及他对平安朝文化的崇拜,其禅宗思想和文学观念都是极具东方特质的。

  •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作者:乔伊斯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乔伊斯在1904年给出版商的信中阐明了小说集的主题:我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史谱写一个篇章,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尽管其中15篇是各自独立的小说,但都由这一主题统一成一整体。乔伊斯从四方面刻画都柏林的生活: 童年、青年、成熟及社会生活,小说集也是按这个顺序安排的。《都柏林人》显示了易卜生、福楼拜及契柯夫对乔伊斯的深刻影响。结构技巧上保持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许多特点,叙述发

  • 莫里哀喜剧全集

    莫里哀喜剧全集

    《作者:莫里哀莫里哀是欧洲文学史、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恪守喜剧的经典法则——喜剧在娱乐之中教育人,将喜剧提高到了同悲剧几乎相等的地位。后世西方的喜剧创作,事实上更多效法的是莫里哀,而不是莎士比亚,因为莫里哀时期的“喜剧性”可以被看做“批判性和突破性”。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其艺术成果令后人仰之弥高。 《莫里哀喜剧全集》收录了李健吾译莫里哀的喜剧共27部,包括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吝啬鬼》《愤世嫉俗》等,全面展现了莫里哀的创作风格,是国内最完整的莫里哀喜

猜你喜欢的书

疯癫与文明

疯癫与文明

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最先由巴黎出版,书名为《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Folieetderaison:histoiredelafolieal’ageclassique)。1965年,该书根据缩写本出版了英译本,在英译本中福柯根据全本中的一章“欲望的超越”缩写的“激情与澹妄”补充了一些内容,因而书名也改为《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ad-nessandCivilization:AHistoryofInsani-tyintheAgeofReason)。全书共分为11个部分。包括前言、“愚人船”、大禁闭、疯人、激情与澹妄、疯癫诸相、医生与病人、大恐惧、新的划分、精神病院的诞生和结论。书中福柯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力图说明,疯癫是“社会空间”中的一个知觉对象,它是在历史过程中由许多方面建构成的,是由多种社会实践捕捉到的。它不能简单成为思辨理解的分析对象。

与舍弟书十六通

与舍弟书十六通

书信,郑板桥撰。郑板桥写给弟弟是十六封家书。

音论

音论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共为十五篇。

竹斋诗余

竹斋诗余

一名《竹斋词》。词别集。南宋黄机撰。一卷。机字几仲,一说字几叔,东阳(今属浙江)人。主张抗金,曾与岳飞之孙岳珂唱酬,寄词给辛弃疾。此集录词九十八首,编无定例,毛晋以得旧本之先后,陆续付刻而成。《四库全书》曾据安徽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词曲类。此外,传世版本还有《续金华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黄机词今存近百首,其中有与岳珂、辛弃疾等人的唱和之作,词风沈郁苍凉,如〔木兰花慢〕《次岳总干韵》,抒写心中的委屈与归隐之意,颇为真切感人。

爝火录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亦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所说经》等。佛教经典。北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共分十二品:第一至第三品谓佛说一乘菩萨行方便境界奋迅法门,包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需之十二妙法、十二胜法及关于六度之诸法门;第四品以下讲尼乾子为严炽王说十善业道相应法、治国善恶行法及布施十五功德等。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其卷品开合与入藏本不同,且不分细目。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