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恩

- 姓名:斯特恩
- 全名:劳伦斯·斯特恩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爱尔兰
- 出生日期:1713
- 逝世日期:1768
- 民族族群:
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天才。生于爱尔兰克朗梅尔。父亲是一位下级军官。他从小跟父母随军迁徙,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后由叔父收养,并把他送往哈利法克附近的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毕业后接受神职,于1738至1759年,在约克郡附近的塞顿村任牧师,后来被任命为约克郡大教堂的受俸牧师,并曾在两个教会法庭任法官。
1759年在一场教会争论中,他模仿斯威夫特的风格写了一本讽刺小册子,对教会法庭中的权贵们进行嘲讽,小册子虽被查禁并焚毁,但他却对这种讽刺记叙文产生了兴趣,于是写了他的最主要作品《特利斯川·项狄的生平与见解》(或译《项狄传》)的头两卷。该书于1759年在伦敦出版,并立刻获得成功,使他声誉鹊起,成了名流。1760年,他发表《约克的布道文》第一集,同时被任命为科克斯沃尔德教区牧师。
1761年出版《特利斯川·项狄的生平与见解》第3—6卷,1765年出版第7、8卷,1767年出版第9卷。在这个间隙中,他去法国和意大利作了7个月的旅行,将在旅行期间所得的印象写成了《约立克在法兰西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或译《感伤旅行》)(1768),给他在欧洲带来新的声誉和影响。18世纪后期欧洲产生的文学流派“感伤主义”,这个名称就是由他的《感伤旅行》而得名的。1767年他写了一系列情书《约立克致伊丽莎白的信》。
1768年3月斯特恩患胸膜炎逝于伦敦寓所。他的《布道文》2至4卷及书信集都是在他逝世后发表的。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悬象
八卷。清黄元御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用药而损害了他的眼睛,于是发愤学医。对于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有注释,总有数十万言。大抵自命非凡,想驾御魏、晋以来医者之上,除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之外,罕有能免于被其批判的。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训释以观象为主,其观象以《说卦》为主,而参以《荀九家》之说,也兼用互体。大抵都是缘象以明理,不纠绕飞伏、纳甲之术,也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说,在近人易说中犹可算是学有根据。只是喜好以己意改古书。其并彖、象传于经,而将《文言》合为一篇,这也是根据郑玄本而来的(郑玄本《文言》自为一篇,见《崇文总目》)。而改乾卦的次序,使之与坤卦以下同,这也是据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而来的。将《系辞》十九卦之说割裂而转入文言的,在古代只有吴澄有此说(见《易纂言》),这已经是没有根据。至于《系辞》全部改动其次第,并多所删节,又割掇《说卦》以补之,《说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为稿本,而笔削其文,别造一经,更不是古法。《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咒经
经名: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儿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伏魔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旦暮诵经,急呼天师、真人、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将军、金刚、龙王和雷公诸神名,不见中斗大魁之名。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申汉儒之论,而对王弼,陈抟驳斥最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余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朱彝尊《经义考》云:皆西河氏纪说《易》之可议者。今观其书,徵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
情变
写情小说,八回,未完。吴趼人著。清宣统二年(1910)五月连载于上海《舆论时事报》。标“奇情小说”。书至八回,作者不幸病逝,因此堪称绝笔。《情变》叙述的是一对乡村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悲剧。女主角寇阿男生于扬州乡下,系出白莲教余党,父母武功非凡并擅幻术。由于生活所迫,阿男从小便随父母江湖卖艺,练就一身武功、法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同村聪明漂亮的小伙子秦二官情投意合,并私下许定终身。
楚辞通释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任可《序》以及《序例》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所录《七谏》以下五篇,补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辞》四篇和《爱远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间之志”。《通释》在作品题目之后,附王、朱等人题说,然后参以己意以正题旨,继而分段作注,并说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释”。作为与屈原经历大致相同的王夫之,能够通过注释《楚辞》,阐发并表达其抗清复明、忍辱负重的爱国之情,故把握屈作题旨,多切实际;在具体注释章句中,能“旌幽志”、“达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达通解,并注意纠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见解,突破传统巢臼,“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发前人未发之言,有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王氏的过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观臆断之处,甚至以道家之说阐发屈旨,妄加议论,是不对的。
参读礼志疑
二卷。清汪绂(1692-1759)撰。绂字灿人,初名烜,号双池、重生。婺源(今属江西)人。诸生。家贫嗜学,博综儒经,于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皆有研究。着有《易经诠义》、《春秋集传》《乐经律吕通解》、《孝经章句》等。是书取陆陇其所着《读礼志疑》,援据诸说,以己意附于各条之下为参稽。其于《三礼》大端,如谓南郊即为圆丘,大社即为此郊,禘非祭天之名,路寝不得仿明堂之制。又力斥大飨明堂文王配五天帝,武王配五人帝之说。其所解皆力主王肃之说而贬黜郑玄之义,故颇与旧注相古。至于其所谓东西夹室不在堂之两旁,而在东西房之两旁;士无朝服,玄端即士之朝服,上士元裳,下士杂裳,如此等等,据考与绂说不甚相符,是为其考证未深旨。然其说解多深得经义,如所谓大夫、士无西房,故士丧礼主人括发,众主人免于房,而妇人乃独髽于室,以无西方故也。此说本于孔颖达疏,以此可为陈祥道《礼书》解惑。汪绂是书可与陆陇其之书并存不废,互为参证。有栖碧山房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