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叟

乔叟
  • 姓名:乔叟
  • 全名:杰弗雷·乔叟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约1343年
  • 逝世日期:1400年10月25日
  • 民族族群:

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年-1400年10月25日),英国作家、诗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富裕的酒商,与皇室关系密切。他除精通本国英语外,还通晓法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1357年进入宫廷,充当英王爱德华三世儿媳阿尔斯特伯爵夫人的侍从。1359至1360年,随英王爱德华三世出征法国,为法军俘虏,后被英王赎回。他先后担任过伦敦港关税督察、肯特郡治安法官、皇室修建大臣等公职,并当选为代表肯特郡的国会议员,得到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三代国王的信任和帮助。从1377年开始,他作为英国外交代表,曾多次出使欧洲大陆各国,执行外交任务。1400年10月2日于伦敦逝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此后,英国许多著名诗人、作家死后都葬在他墓地的周围,形成了英国文学的“神庙”,即所谓的西敏寺“诗人之角”。


乔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公爵夫人的书》(1369—1370)是一首悼亡诗,是为纪念贡特约翰的第一位妻子布兰希而写的,目的是颂扬死者和安慰失去爱妻的公爵。全诗长1300余行,采用传统的梦幻寓言诗形式。14世纪70年代,他的最主要作品是《声誉之宫》,全诗共2000余行,亦运用梦幻的形式。这是一首未完成的诗作,显示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影响。14世纪80年代,他创作了《禽鸟的议会》(1382)、《贞节妇女的传说》(1386)和根据薄伽丘的同名作品改写的叙事诗《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德》(1385)等大量诗作。《禽鸟的议会》共699行,也是采用梦幻的形式。《贞节妇女的传说》是他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采用梦幻形式写成的长诗。此后,从《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德》开始,他摒弃了梦幻和寓言的传统,转向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德》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这首诗以特洛亚10年战争为背景,叙述特洛亚王子特罗伊勒斯和年轻的寡妇克丽西德恋爱的故事。在写此诗之前,他以散文的形式翻译了6世纪初罗马哲学家博埃齐乌斯的著作《哲学的安慰》,改名为《博埃齐乌斯》(1382)。14世纪90年代,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以长达15年时间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故事集由“总引”和24个故事组成,绝大部分是诗体。在故事集里,他叙述了大约30名香客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贝克特的圣祠。在故事集的“总引”里,他以现实主义的写真手法,用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对这群阶层、职业各不相同的香客们,作了具体的刻画。他们所讲的故事内容丰富多采,而且与第一讲述者的身分、性格相一致。


乔叟是莎士比亚时代以前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才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推崇,他的诗作,特别是《坎特伯雷故事集》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甚大。他所创造的“双韵诗体”,成为后世英国诗歌中最通用的一种,因而他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乔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

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

十五卷。明沈一贯(1513—1615)编。沈一贯,字肩吾,号蚊门。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中极殿大学士。沈一贯曾以吏部侍郎加太子宾客假归,又特起教习庶吉士,因检列朝馆课诸作,自诏疏以迄诗赋,分类选录,名曰《增定馆课》。以此就正于大学士王锡爵,遂以 “经世宏辞”题其端,且为序而刊行之。本书搜采极富,但所收多为课试之作,不足以尽一代之文献。书中收有王守仁、李梦阳、杨继盛等人章疏数十篇,而他们皆未官翰林,实为自乱其例。四库已存目。万历十八年周曰校万卷楼刻本的影印本,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卷首署太原王锡爵,元驭父增定,四明沈一贯,肩吾父参订。本书汇编整合翰林馆阁名公之文及庶吉士馆课之作,加入名公及馆师之评点。明代遴选新科进士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授受馆课教习。

黄氏日抄

黄氏日抄

南宋哲学家黄震著,又名《东发日抄》。原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系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的札记,也有文章摘录。还有作者所读著作的篇目,并“断以己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六十九卷以下,收录作者的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等作品。作者崇尚宋学,而不率意苟同。对朱熹对《周礼》和《周易》的某些解说不以为然,对邵雍的“先天之说”驳斥甚多。对其他理学家谢良佐、杨时、陆九渊、张九成、杨简也颇有微辞,认为他们言理而杂禅,“以禅说儒”、“以禅证儒”(卷四十一),“借儒谈禅”(同上),实际上是将禅学儒学化,又将儒学禅学化。对王安石则更为不满。极力批判佛、道等“异端”,指出“佛、老之害极矣!”(卷九十)维护自尧舜禹,至孔孟所传的道经。该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学思想,把“道”解释为“大路”。认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卷九十五),“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卷八十二)。以孔子的人性说统一各种人性说,认为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卷八十五)。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卷八十二)的知行观,要求把义理与践行结合起来,认为“六经之旨”已被宋儒,特别是朱熹所彰明,“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卷八十四)该书最早有元沈逵本。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四库全书》收入。

康熙南宫县志

康熙南宫县志

十二卷。清胡胤铨纂修。胡胤铨,字逊斋,湖北孝感人,顺治举人,曾任南宫县知县。康熙十年(1671)胡胤铨任南宫县令后,“搜故家之藏,集鸿儒之秘,审定风谣,综核佚事”,纂辑成志书一部,于康熙十二年刊行。此志目录依次为封域、营建、赋役、礼仪、事异、官师表、选举表、赐命表、循良传、人物传、列女传、艺文编。其封域志将紫徽、龙岗、飞凤岗诸丘陵皆称之为山,并谓紫徽、龙岗皆太行山余脉,此为揣度之说,缺乏证据。赋役志所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诸事皆抄之于旧志,而清以来事则抄之于《赋役全书》。艺文编所收历代邑人所撰诗文中,很多是修志者本人撰写的,而且有本县人为歌颂胡胤铨任县令后的一些政绩而撰写的诗文,欠妥当。此志尚有雍正五年 (1727)增补本。

林公案

林公案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0回。佚名著。清未刊本。1984年3月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收人“晚清小说大系”丛书。1987年1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收入“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出任闽清知县,接连破获大案,与兵部尚书穆彰阿等一班奸臣斗争,后又升为湖广总督,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着重歌颂了林则徐为国为民勇于任事、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辋川集

辋川集

唐代诗集。王维作。共20首,为王维晚年山水诗代表作,由王维自己编定。收入《王右丞集》。集中收入王维与其友人裴迪游览辋川别墅各处风景时写的唱和诗,均为五言绝句。其主旨在于描写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如《柴鹿》一首写空山里阒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出环境的凄清。这种空而寂的境界,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情趣和追求,类似这种境界的诗还有《辛夷坞》、《栾家濑》等,但是,这样超然的心情诗人并不总是具有,如《孟城坳》,同样是写景,这里却是“衰柳”,从这“衰柳”显示了“孟城口”的凋零。由此而生出感叹,“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这就透出了悲哀的感情。再如《漆园》、《椒园》等,情调也大致与此相同。这一类诗代表了《辋川集》内容题旨的另一面。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辋川集》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历来受人重视,其影响及至后世所有写山水者。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咒曰,阿啰跛者娜,具有坛法,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