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

- 姓名:海涅
- 全名:海因里希·海涅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97
- 逝世日期:1856
- 民族族群: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理论著作有《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论法国的画家》、《论浪漫派》、《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等。在海涅美学体系中一个鲜明的观点是他反对当时占据德国文坛统治地位的消极浪漫主义。尽管他的诗歌创作也没有完全摆脱上述的影响,但他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张,指出文艺女神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开花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德国的女孩子,不应该是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骑士小姐。”他批判了施莱格尔兄弟和蒂克的创作主张,实质上他们是借宗教的艺术品和退回远古去弥补现实的浪漫派理论上的不足。这样做只能引导艺术脱离现实,回到原始、野性、幼稚的中世纪时代。基于这种观点,他对歌德和席勒孰优孰劣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席勒更靠近现实世界,所以席勒是应该被赞美的;而歌德派认为艺术与宗教、道德没有关系,是个遗世孤立的第二世界,因此是不可取的。事实上,现实世界应该占据首位。在对歌德的评价上,他认为歌德的世界观是泛神论,是无差别主义者。他从神的角度去评判歌德,当然无法得出公正的评价。事实上,海涅自己也没有摆脱对神学的信奉,因此他尽管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特别是与马克思结识之后,对共产主义学说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始终没有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彻底决裂。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开始消极了,这就是证明。
海涅坚持文艺必须忠实地反映现实,坚持艺术必须具备本质的真实。他看到艺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这是办不到的。人们强调的所谓艺术的客观性那只是谎言,描写过去而不带自己感觉的色彩,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流行的所谓“镜子说”那只是似是而非的美学观,因为这容易使人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误解。艺术中的自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的形象。任何艺术创造都包含着主观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海涅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非常精到之处,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就是说,艺术品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但他又认为那种自然形象是人们心灵生来就有的,这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中。
海涅的世界观是复杂的,他的文艺观也存在着他本人所无所解决的矛盾。他早期的抒情诗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诗与现实的矛盾很尖锐,诗中的理想王国与德国黑暗的现实构成鲜明的对照。三十年代以后,他转向了现实主义,创造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等不朽的诗篇。这个时期他特别推崇莎士比亚,曾经为莎士比亚剧中女性人物铜像集写了解说词,并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他认为莎士比亚有把握世界、表现世界的才能,说他只要看到外界现象世界的最小断片,便立刻理解这个断片与整个普遍的关系,他能从最广泛的范围和最深刻的集中点上来理解事物。海涅从莎士比亚作品中领略了艺术个别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审美特征。尽管这种认识还是朦胧的,但在理论上却是有启迪作用的。后来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把握,是离不开那些在理论上不断探求的先哲们的。
海涅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积极成果,并且具备革命民主主义的色彩。但由于唯心主义,特别是神学世界观的影响,使他在理论上没有达到时代的高度。
海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居官格言
○讀法律
為政以法律為師亦名言也既知律巳又可治人
○考時制
凡國家禮文制度法律條例之類皆能熟觀而深考之則有以酧應世務而不戾乎時宜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河图像数之图》等六幅图像,以内丹家图书《易》学原理阐述本书注经旨要。注文探集薜幽栖、李少微、青元真人、萧应叟、默庵先生诸家之说,偏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往往大段阐述内丹原理,名词解释亦采用内丹术语。书末附图二三幅、图说一篇、青天帝君降笔一篇。
道德经异同字
道经异同字。唐无名氏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这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书中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元顺帝北撤约2000年历史中的几十个重要人物,细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因果。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 《大学·格物》以 “正”为 “训”,明王守仁 《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 (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 “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 “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 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 《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善慧大士语录
亦称《傅大士集》。凡四卷。南朝梁代善慧傅翕(497~569)述,唐代楼颖编录。又称善慧大士语录、善慧大士录、大士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系辑录善慧大士傅翕之语要、行业及其所作诗歌,并录有往来问道者之传记。又楼颖所辑者,原为八卷,其文繁杂,用语俗野,宋代绍兴十三年(1143),两浙东路安抚使楼昭乃删其讹误,刊定为四卷。傅翕(497—569),梁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佛教居士,自称“解脱善慧大士”。本书是傅翕的著述和语录汇集。卷一为本传,卷二为语录,卷三为诗偈,卷四为附录。附录收《傅大士碑文》等五篇。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