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道德原则研究

    道德原则研究

    《作者:休谟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道德赞美和道德谴责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则;善或恶之所以得到赞许或谴责,部分是由于人的同情,部分是由于其社会效用;效用说明了仁爱、正直、友谊、诚实之类美德的价值。 作者主张一切人类行为源于自私的理论是错误的;凡有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其有效用,或是由于其适意。由于正义明显地趋向于促进公共效用和维持公民社会,因而正义这一情感或者导源于我们对这一趋向的反思,大自然为了同样有益的目的而在人类胸怀中植入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本能。

  • 人民的主张

    人民的主张

    《作者:米涅作者米涅(1796-1884年),法国历史学家。他于1824年发表此本著作,当时距法国大革命的结束仅不到10年,本书成为后世了解和研究1789年至1814年法国这段历史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为米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本书以较近的距离、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史实和新颖的观点讲述了法国大革命、热月政变、督政府时期、执政府时期和第一帝国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

  • 王权的覆灭

    王权的覆灭

    《作者:基佐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的过程;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国会内的斗争、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等重大事件。1640~1649,短短九年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本书会给你一个答案。

  •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作者:卡尔顿·海斯共分十二编,五十一章,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学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它将从人类文明产生到二十一世界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文明的开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尤其以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为重点,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常有让人耳目一新之见。这是一般历史书、教科书远远不及的。

  • 帝国的分裂

    帝国的分裂

    《作者:席勒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本书是席勒唯一一部写作完成的历史著作,描写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国际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书中主要围绕德意志民族英雄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描写,并着力展示了三位当时的风云人物——斐迪南二世、瓦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

  • 马可瓦尔多

    马可瓦尔多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短篇小说集,于1963年由Einaudi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出版其英语第一版。马可瓦尔多亦是该小说主人公。该小说讲述了低级工人马可瓦尔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追求自然美与梦想的故事,探讨了人的存在与幸福关系的问题,指出回归自然是改善这一关系的途径,但面临重重困难的故事。

  • 情感与认知

    情感与认知

    《作者:休谟本书是由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所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休谟对于人类理智情感和伦理道德独树一帜的观点,并阐释了休谟的观点如何承前启后,对唯理主义的影响和对经验派的传承。其经验主义,心理学导向的观点为读者在阅读纯理性派传统哲学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本书广泛采用当代政治,哲学,道德生活中的例证,使读者对休谟哲学的现实应用意义有更生动的体会,并会将休谟的思想置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框架中讨论,使读者不会觉得乏味,且不仅对哲学,乃至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更

  • 最后来的是乌鸦

    最后来的是乌鸦

    《作者:卡尔维诺《最后来的是乌鸦》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于1945年至194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以二战末期的抵抗运动及战后意大利社会为背景,收录三十篇短篇小说,分为三条主线:抵抗运动的悬疑冒险、战后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利古里亚海岸的个人记忆叙事。

  • 自然宗教对话录

    自然宗教对话录

    《作者:休谟英国休谟著。约写于1749至1751年间。为避免遭受迫害,未敢及时出版。1761年曾对之作过较大修改。一度打算出版,但受到朋友阻拦。1776年去世前几个月再度对之修改,并遗嘱安排死后尽快出版。1779年5月由其侄子在爱丁堡出版。采用对话体写作,共12篇。主要批判当时在英国思想界流行的属自然神论一支的宇宙设计论。该理论从所谓自然产品与人工产品之间存在“相似”性而推论得出产生自然产品的原因也同产生人工产品的原因相似及“神与人相似”的结论,并得出自然产品同人工产品一样,也是出于“设计”的结论。书中指出:设计论者进行类比推论时没有严格遵循

  • 人类理解研究

    人类理解研究

    《作者:休谟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著。中译本由关文运据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1982年重印。休谟出身于苏格兰爱丁堡奈因微尔斯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两年后辍学。1729年转学哲学,坚持自修。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次年被选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今苏格兰公共图书馆)馆长。晚年一度出任外交职务。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政治论》(1752)、《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英国史》(1754—1761)等。《人类理解研究》是《人性论》第1卷“论知性”的改写本,更集中地

  •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作者:黑格尔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原为黑格尔讲授哲学的提纲。1817年出第1版时,书名为《哲学全书纲要》。1827年出第2版,较第1版增加了将近1倍的内容,书名改为《哲学全书》。1830年出第3版,内容又略有增加。本书有3版序言和1个导言,正文有逻辑学(通称“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序言主要强调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辨证方法。导言考察了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点,哲学同现实和经验的关系,经验知识的缺点,哲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整个哲学即哲学史是一个由许多小圆圈组成的大圆圈等问题。逻辑学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和“存在论

  • 利维坦

    利维坦

    《作者:霍布斯全名是《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综合性著作。托·霍布斯著。共分4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1,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人和人性,把人比作一部机器,把人的生理欲望也看作是一种机械运动,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采取一切手段去占有一切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然权利,由此得出了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结论。认为人生是一场追逐私利的赛跑,目标就是在追逐私利的战场上获胜。求利、求安、求荣使得人对人就象狼一样,人际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公开主张利己主义

  •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作者:恩格斯恩格斯于1851—1852年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组文章(署名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0—597页)。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性质和动力,作出了革命斗争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总结,从军事学的角度阐明了革命斗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文中首次表述了“起义也正如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这一原理。规定了准备及实施起义的重要规则:不要玩弄起义,除非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因此而招致的后果;在决定性的关头,必须集中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必须用革

  •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作者:马克思本书由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撰写,1955年经贺麟翻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属哲学批判类著作。内容节选自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和最后一章,译本基于1953年柏林狄兹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书中重点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及其脱离现实的缺陷,提出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异化现象。马克思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初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资本论》奠定理论基础。文本包含译者增补的方括弧与原稿中马克思划除部分的尖括弧标注,反映其思想演变过程。该书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文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作者:柏格森法国柏格森著。1932年出版。将其“生命冲动”、“创造的进化”、“直觉”等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提出要区分封闭的道德和开放的道德、封闭的宗教和开放的宗教。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生活于一定的社会、集团之中,一定的法律、习惯、风俗的社会具有静止的特征,趋向于保存已有的状态,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接受并服从于这一社会的法律和习俗,并产生义务感,形成了封闭的道德。但人类作为生命的化身,具有创造性,它要挣脱封闭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凭借直觉和创造力,建立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即开放的社会。体现在伟人、英雄、圣者身上的运动的、创造的精神形

  • 修辞术

    修辞术

    《作者:亚里士多德全书由《修辞学》《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三部分构成,侧重语言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修辞学》解析法庭辩护、政治演说等场景的修辞策略;《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涉及情节结构与艺术模仿法则。著作以古希腊哲学为框架,融合逻辑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修辞技巧与诗学规则,保留原全集学术注释体系,呈现跨学科思想脉络。

  • 家政学

    家政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家政学》是一部探讨家庭管理与经济事务的古典著作,它从古希腊社会的实际出发,为理解家庭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将家政学定义为关于家庭管理的学问,核心在于如何妥善管理家庭财产、安排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生产活动。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邦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详细论述了财富的获取与使用,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然的财富获取方式,如农牧业生产,和非自然的方式,如商业交易中的高利贷行为,强调应遵循自然之道获取财富,反对过度逐利。同时,对于家庭内部事务,包括奴隶管理、夫妻相处

  • 保卫马克思

    保卫马克思

    《作者:阿尔都塞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思想著作。阿尔都塞著。1965年法国马斯贝罗出版社出版,仅1965—1973年就曾先后10次再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著作,并被译成英、日、德、意、西等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由八篇论文组成:《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1960)、《论青年马克思<理论>》(1961)、《矛盾与多元决定》(1962)、《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1962)、《关于1844年手稿》(1963)、《关于唯物辩证法》(1963)、《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1964)、《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1965)。主要反对当时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使哲学和政治划等号、用阶级分析的简单方

  • 问题集

    问题集

    《作者:亚里士多德《问题集》虽署名亚里士多德,但普遍认为可能是其学派成员在他思想基础上汇编而成。全书采用问题与答案的独特形式,在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6 世纪间逐步成型,是亚里士多德学派长期知识积淀的成果。 书中涵盖 38 个部分,近 900 个问题,内容广泛触及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当时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物体运动、光色原理的物理思考,动物行为、繁殖生长的生物探究,还是疾病诊治的医学分析,都体现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解答问题时,既凭借经验观察,又运用逻辑推理与思辨方法,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不过,书中的解答

  • 优台谟伦理学

    优台谟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优台谟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关于其作者,学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可能由其学生欧台谟整理完成。它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有所重叠但各有侧重,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 该书核心围绕 “善” 与 “幸福” 展开,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是 “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他将德性分为 “理智德性” 和 “伦理德性”,前者靠教育获得,后者需在实践中养成,“中庸之道” 是伦理德性的精髓,即在过度与不足间寻求平衡。书中还探讨了友谊的价值,强调基于德性的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阐述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紧密联系

  • 幕末

    幕末

    《作者:司马辽太郎他们是普通的下级武士,却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抛却故土,远赴他乡。他们化身刺客,隐身暗处,挥舞手中长刀,不惜双手染血,唯愿在列强环伺中救国于危难。 安政七年(1860)三月三日,大雪。与美国人签订通商条约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进城觐见将军途中,被刺客暗杀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随后,开国主张被一片“攘夷”之声淹没。武士们纷纷请缨,誓要将外国人赶出日本。 明治元年(1868)正月十五日,取回政权的明治天皇昭示天下:与友邦建交,乃国际公理,需妥当处置,望万民谨记。此举掐断了企盼“攘夷”的武士们最后的希望。他们,成为了可悲的弃子。

  • 尼各马科伦理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现在以亚里士多德名义传世的伦理学共有三部,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唯一的一部不是经过他人,而是由亚里士多德亲手编订的著作。在这一部书里,不但探索了象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德性等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还讨论了许多个别行为的具体规范。他从不颁布什么永恒真理,不制定什么不变原则,而只是跟随现象,就事物自身,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去探求其真理。在这里思想就是思想的对象。所以在思辨中思想和被思想的完全同一。在本书第10卷中,把思辨生活奉为只有神才配享有的至高幸福。

  • 大伦理学

    大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同《尼可马克伦理学》和《欧德米亚伦理学》一起,收入罗斯(Ross)主编的牛津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一卷中。据考,本书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之听课笔记,但也有人认为是亚氏本人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卷,似如上面所提到的两部伦理学书的提要。第一卷前19年讨论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目的,阐明什么是美德?如何获得美德? 其内容与《尼可马克伦理学》第一、第二卷相一致,但对善的内容、善的分类等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后15年讨论各种中庸美德以及心智方面的美德。第二卷有相当部分讨论友爱问题,另一部分

  • 意大利简史

    意大利简史

    《作者:佚名本卷收集的是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洲小说和一部意大利简史。哈代小说选译包括《悲惨的德国骠骑》、《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传说》三个短篇。 《傀儡师保尔》是德国作家施笃谟(Theodor Storm,1817—1888,一译施托姆)的一篇颇为有名的小说,发表于1874 年。小说情节简单、纯朴,文字清晰、优美。 《意大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干校”回北京后, 由罗先生和朱海观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共同翻译的,于197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书由英国人艾迪(C. M. Ady)和怀特(A. J. Whyte)编写,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韦利(D. P. Waley)

  • 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

    《作者:罗念生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其中《论古希腊戏剧》是罗先生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则选自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一书,取其介绍性文字,未收录翻译的作品(已收入其他卷次之中)。此外,本卷收入罗先生文章56篇,从1934年发表的与茅盾先生讨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诸问题,直到罗先生晚年撰写的多篇未刊遗稿,不仅时间跨度较大,而且涵盖范围也很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特集成

猜你喜欢的书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