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 姓名:亚里士多德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希腊
- 出生地:斯塔吉拉
- 出生日期:公元前384
- 逝世日期:前322
- 民族族群: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明塔的御医。前367年到雅典,进柏拉图学园学习和工作了20年。前347年柏拉图死后,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前343年,应马其顿王腓力的邀请担任王子亚里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前323年亚里山大死后,由雅典迁往欧比亚的加尔西斯,次年病逝。亚里士多德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美学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因长期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最终仍陷入唯心主义。实体学说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性的实体”;种和属是“第二性的实体”。他批判柏拉图把具体事物说成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指出一般不能脱离开具体事 物而存在。列宁指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 ‘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3页)他提出“四因说”,认为事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并进一步把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统称为形式,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具体事物中统一而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形式和质料的区别是相对的。质料和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认为质料是被动的、消极的因素,形式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并提出存在着一种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作为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最高原因,他称之为“第一推动者”,从而倒向唯心主义。他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基础。但又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是一种“卑贱” 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则是一般概念的认识,是“高贵的”知识,片面地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他第一个系统地探索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强调逻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经过逻辑证明的知识是科学知识,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每门科学都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逻辑体系。他对于概念 (主要是一些范畴)、判断和命题、演绎三段论、证明和逻辑谬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进行了论述。对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关系作出了说明,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法,但他更重视的是演绎法。他将科学分为三类: ①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②实践的科学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③创造的科学,即诗学。在自然科学上,对物理学、生物分类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都发表过许多好的见解,但也包含着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东西,连同哲学上的消极部分被中世纪的宗教所利用。在政治上,主张由奴隶主中人数最多的中等阶层实行统治。强调“美德是一种中庸之道”。认为艺术在“摹仿”个别事物时,目的在于使事物的一般特征得以表现出来。在教育上主张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论灵魂》、《诗学》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初版。本书经始于1937年,记于三种刻本字里行间,自谓“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整理者屡经抄录,方成清本。采用清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以宋代董棻刻本(日本影印本)、明代袁重雕本等对校。笺疏列于原文每条之后。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原作及南朝梁刘孝标《注》涉及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原书不备者,略为增补,以广异闻;事乖情理者,则加评论,以明是非。于《晋书》亦多有驳正。书末附《常见人名异称表》、《人名索引》、《引书索引》。
中华文化十二讲
这本书汇集了钱穆所做有关中国文化之十二次讲演的讲辞。先生就中国文化之“中心思想”“进退升沉”“终极理想 ”“中庸之道”“前途展望”等内容详加发挥,逐一阐述,指出心性修养乃中华文化传统精要所在,而心性修养之道当上溯于孔孟教义,此诚中华文化精义所在,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加体会,善加推扩,方能体会和弘扬中华文化之大义,“惟此最为我中华文化传统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有其大贡献之处。”读此书,庶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悠久伟大,实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林黛玉笔记
全书乃林黛玉之日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写林黛玉之所见所闻所感,实是借林黛之口叙说整部《红楼梦》.日记所述与原著几乎无异,凡有林黛玉经过之事以至日常起居可见诸原著者无一缺漏.对于原著中情节,作者均尊重原著原貌,未尝有肆意涂改任性发挥诸般恶行,较各类续书作者可谓慎之又慎.除诗文原样录出,其他如人物语言等均以文言呈现.此书语言似较通常之文言小说浅显易懂,娓娓道来,朴实自然。
孟子今注今译
王云五主编,史次耘注译。本书参考《孟子》赵岐注、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陈澧《东塾读书记》的孟子部分、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康有为《孟子微》、胡毓寰《孟子本义》、钱穆《孟子要略》、毛子水《孟子焦疏补正》等书,确保注释译文准确明白。
礼记章句
四十九卷。清王夫之撰。此书对《礼记》经文,逐句逐章,详作笺释,颇有发明。寻其意旨,盖将合《大学》、《中庸》章句为一书,以还《戴记》旧貌。唯在每篇之首,列其篇旨,大柢短长互见。如谓“《王制》为汉文帝时,令博士诸生作”,本《正义》引卢植说。然考卢说,出自《史记·封禅书》。《封禅书》有“文帝召鲁人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明年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作 《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检校今《王制》,无一语言及封禅巡守事。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云: “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以今《王制》参检,郑君《三礼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绝不相合。此博士所作《王制》,或在《艺文志》中 《礼家·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中,非 《礼记》之《王制》。又谓“《月令》之作,为战国时,八家之儒与杂流之士,依傍先王之礼法,杂纂而附益之。而吕不韦以武力袭取,掩为己有。戴氏知其所自来,故采之于 《记》,以备三代之遗法焉”。考《正义》云,“贾逵、马融之徒,皆云《月令》周公所作,故王肃用焉”。《后汉书·鲁恭传》:“恭议曰:《月令》周公所作,而所据皆夏之时也”。蔡邕《明堂月令论》 曰: “《周书》七十一篇,而《月令》第五十三。秦相吕不韦著书,取《月令》为纪号。淮南王安亦取以为第四篇,改名曰《时则》。故偏见之徒,或曰《月令》吕不韦作,或曰淮南,皆非也”。《隋书·牛弘传》: “今《明堂》、《月令》者,蔡邕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魏郑公《谏录》“《月令》起于上古,吕不韦止是修古《月令》,未必始起秦代也”。此则《礼记· 月令》非吕不韦著审定矣。《史记·文信侯列传》,“《吕览》实不韦宾客所集,不能因此附会其说,而谓《月令》亦其客所作也”。《汉书·河间献王传》《鲁恭王传》,两称《礼记》,皆统以“古文”。《鲁恭王传》又特别明之曰“皆古字也”。《河间献王传》,且明言“七十子之徒所论”。书中又怎会有秦汉之文混杂其中呢?此皆抄袭前言,未加深考之故。然如论《明堂位》,力破吕不韦、蔡邕之说,谓“天子朝诸侯于太庙户牖之间,其庙之堂坫,即所谓明堂也”。此与《论语》《管子》亦有“反坫”之说,可相互证。论《乐记》谓“此篇之说,传说杂驳,其论性情文质之际,多淫于荀卿氏之说,而背于圣人之旨”。此则为前人所未及。其《衍中庸》一篇,所得经义为多,尤为详晰。在近代注《礼》之家中,犹可谓瑜瑕互见者。此本有《船山遗书》本。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全一卷。南宋道谦编。全称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略称大慧宗门武库、大慧武库。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附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之后。乃大慧宗杲辑录禅宗古德随缘应机,接物利生因缘中,机峰峭峻者之语录,并加上自己之评唱而成,总计一一四条。此书向为临济宗所爱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