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
  • 姓名:阿尔都塞
  • 全名: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阿尔及利亚
  • 出生日期:1918年10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0年10月23日
  • 民族族群: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比曼德列,父亲是银行经理。曾在阿尔及尔及马赛上学。1939年应征入伍,1940年6月被俘,关进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战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同年参加共产党。1950年担任秘书,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获文学博士学位。1980年因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阿尔都塞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黑格尔化的倾向。他认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同“人的本质”、“异化”等观念彻底决裂后才产生和形成的。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即1840—1842时期,1842—1845时期,这两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受理性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支配。只是到了1845年以后,马克思实现了同人道主义及以它为基础的各种理论的“认识论上的决裂”,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理论。阿尔都塞声称,自己要对苏共谴责“个人崇拜”中未解决的问题作出积极回答,“捍卫”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他提出“对症阅读”、“结构因果性”、“多元决定论”、“无主体过程”、“理论实践”等一系列范畴,构成一个“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所谓“对症阅读”,就是不仅要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文,而且还要看出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出的但在原文中埋藏的理论框架。这样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所谓“结构因果性”,就是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因果性不是线性因果性和表现因果性,而是结构因果性,即认为全面性结构对局部性结构,局部性结构对其组成要素有决定作用,同时后者又具有相对自主性。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使用过这种因果性。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多元决定论,即“在现实历史中,经济的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是在经济、政治、理论等等要素间的主要作用的相互调换中行使的”。他还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他甚至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理论实践的理论”。可见,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把结构主义强加给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发展。实际上不过是结构主义而已,只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虽然他否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但他的思想证明他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70年代之后,他的观点有所改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包含困难、矛盾和空白,早在30年代就出现了危机。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1959)、《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列宁和哲学》(1969)、《自我批评材料》(1974)等。其主要思想观点:肯定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作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深入地研究了意识形态的机制、作用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的关系;强调共时性、结构的分析方法,注重事物或思想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和中断性,即结构性的转换;重视理论思维而忽视经验的感性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套解读马克思原著的方法,即症候阅读法。

猜你喜欢的书

闻一多散文集

闻一多散文集

作者闻一多。本书收录了闻一多先生的十五篇散文精品。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

漂泊的记录

漂泊的记录

短篇小说集。胡也频著,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一切愚昧、落后、野蛮、残杀的社会生活图画。这些作品的可贵在于尖锐地提出并揭露了畸形社会中的严重问题,为旧中国的畸形面作了真实的写照。有反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于中国人民的残酷的剥削和血腥的镇压的;有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毒害的;有揭露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国民性”的堕落的;还有从病态人物的变态心理去写出社会的畸形的等等。

贪官污吏传

贪官污吏传

明珠,字纳兰,于康熙戊午迄戊辰,十馀年间,权势最盛。是时镇定三藩,干戈将靖,明珠为满首相,与汉首相杜定德等同尽赞襄之力,故世祖恩眷颇优。尝以御书大轴赐之曰:“朕万岁馀暇,留心经史,时取古人墨迹临摹,虽好慕不衰,然未窥其堂奥,岁月既深,偶成卷轴。卿等佐理勤劳,朝夕问对。因思古之君臣,美恶皆可相劝,故以平曰所书者赐卿,方将勉所未逮,非谓书法已工也。”又于壬戌上元节,因海内安,时当令序,特宴大小臣工于乾清宫,赋诗纪盛,明珠亦与焉。次年上元节,复赐宴,且获赏马匹。甲子冬,世祖初下江南,明珠为扈从,凡苏州之虎丘、镇江之金山、江宁之雨花台,皆为踪迹所至,故其遗闻轶事,江南人犹有能道之者。

劝报亲恩篇

劝报亲恩篇

这是一篇附在《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孝经》后面的文献,其主要内容是: “天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子心酸。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贤孝子孙钱难买,这孝买来不用钱。”“从来亲恩报当先,说起亲恩大如山,要知父母恩情大,听我从头说一番。”文献从十月怀胎说到结婚成家,父母对子女精心养育、培养成人。强调“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投报,望子成龙白费心”。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宣传孝道的重要文献。

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讲记

月称造颂,法尊译讲。隆莲比丘尼笔记。《入中论》。古印度月称著。分十一地。解释和阐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的论著。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金刚经会解

金刚经会解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佛典注疏。南宋嘉定四年(1211)柏庭善月述。二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合诸论以成一家之言”,故曰《会解》。目的是“因解以得论,由论以了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