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海斯

- 姓名:卡尔顿·海斯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
- 出生日期:1882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1964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卡尔顿·约瑟夫·亨特利·海斯(Carlton Joseph Huntley Hayes,1882年5月16日-1964年9月2日)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外交官、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学者。作为欧洲历史的学生,他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领先和开拓性专家。他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尽管自由主义者和更明显的反天主教偏见反对他,但这些偏见定义了他那个时代的学术界。二战期间,他曾担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尽管他受到首席信息官和其他左翼人士的攻击,他们拒绝与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进行任何交易,但海耶斯成功地完成了在战争期间保持西班牙中立的使命。
海耶斯出生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浸信会家庭,是珀梅利亚·玛丽(娘家姓亨特利)和菲莱图斯·亚瑟·海耶斯的儿子。他于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03年,他成为兄弟会阿尔法·奇·罗的活跃成员,他一生都是该组织的积极参与者。190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这篇论文名为《日耳曼入侵相关来源介绍》,由詹姆斯·哈维·罗宾逊指导,于190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07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欧洲历史讲师,随后晋升为助理教授(1910年)、副教授(1915年)和正教授(1919年)。
1904年,他皈依天主教,后来成为全国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会议的第一位罗马天主教联合主席,与埃弗雷特·克林奇和罗杰·威廉姆斯·施特劳斯一起担任联合主席,尽管1928年教皇通谕明确禁止这种普世互动,但他仍于1928年至1946年担任联合主席。他曾多次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与彼得·吉达(Peter Guilday)一起成立了美国天主教历史协会,并成为其第一任秘书。其目标是促进天主教历史,并将天主教学者融入更广泛的学术界。
海斯受到查尔斯·比尔德的影响,他是“新历史”的支持者,强调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战争和外交。海斯认为,《新历史》表明原罪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两卷本《欧洲政治与文化史》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教科书,其中充满了这种思想的例子,尤其是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讨论。海斯还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历史解释,被称为民族主义之父,激励了许多学生研究这一领域。他是民主社会改革的倡导者。1914年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关注民族主义,他谴责民族主义是历史上最大的罪恶之一;他说,与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一样,民族主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斯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与比尔德不同,他在20世纪30年代反对孤立主义,同时谴责极权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于1918年至1919年在总参谋部美国军事情报部担任上尉。九年后,在战争部负责人康纳将军的指导下,他被邀请加入一个历史学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整理与美国参与法国战争有关的文件。这为他赢得了少校的称号。在20世纪30年代,他是天主教国际和平协会的成员。1945年,他曾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并担任库珀斯敦纽约州历史协会主席。他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
1942年至1945年,海斯担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当时,他因与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过于友好而受到左翼的攻击,但人们普遍认为,他在阻止西班牙在战争期间与轴心国站在一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学家安德鲁·N·布坎南认为,海耶斯使西班牙成为“华盛顿的‘沉默盟友’”。1945年,罗斯福总统写信给他说:“你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并为此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历史学家埃米特·肯尼迪驳斥了海耶斯是佛朗哥崇拜者的说法。相反,他“严厉批评了独裁者的‘法西斯主义’”。海耶斯在营救4万名难民(法国人、英国人、犹太人和其他人)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帮助他们翻越比利牛斯山脉进入西班牙,然后前往北非。他使西班牙成为“希特勒的避风港”。肯尼迪发现,海耶斯在退休后主张耐心外交,而不是排斥或颠覆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20世纪50年代,佛朗哥领导西班牙与美国结盟时,艾森豪威尔总统采取了这一政策。
1964年9月2日,他因心脏病在纽约悉尼的悉尼医院去世,享年82岁,葬于纽约阿夫顿的格伦伍德公墓。
猜你喜欢的书
国家与革命
苏联列宁著。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局据《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译出,人民出版社1975年单行本。《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写于1917年。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主要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特征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为依据,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着重论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取而代之的思想。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主要依据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依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关系,强调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主要指出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竭力回避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结果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意气”的构造
“意气”是从江户时代大都市的游廓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都市风与现代性。狭义上的“意气”正如九鬼最早所说,是一种“‘为了媚态的媚态’或‘自律的游戏’的形态”,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两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与美为目的、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超脱、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在这种审美张力与审美静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意气”之美。
帝京岁时纪胜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万九千余字。专记北京岁时风物。由正月至十二月,分记元旦、进春、星灯、喇嘛打鬼、天诞、上元、三元、烟火、中和节、花朝、清明、端阳、天坛、仲秋、赏菊、占雪、送寒衣、丢百虫等九十四条。对了解北京旧时四时八节、风俗颇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关厂甸、隆福寺、花市、什刹海、钓鱼台等市场和名胜古迹的记载,以及有关烟火、溜冰、放河灯等内容,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资料。所记衣着饮食,雍容华丽,海味珍餐较多,对下层社会淳朴风习记载较少。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北京史迹丛书》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改本。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四集《血肉长城》以民众视角切入,描绘抗战中普通军民的浴血抗争,包括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的惨烈,以及敌后游击战的艰苦卓绝,讴歌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精神长城”,凸显民族危亡下的集体牺牲。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三卷。李琪(生卒不详)撰。李琪字孟(梦)开,亦字开伯,号竹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此书以诸国为纲,而以其国之事见于《春秋》者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第一卷为五朝及霸国,附以鲁。霸国中有宋襄而无楚庄、秦穆。第二卷为周同姓之国,附以陈、杞、宋“三恪”。第三卷皆周异姓之国而列秦楚吴越于诸小国之后。其安排深寓“尊王攘夷”之义。借《春秋》以刺时政是此书之一大特色。正如《四库提要》所指出“讥晋文之借秦抗楚而秦兴,晋悼之结吴楚而吴炽,则为徽宗之通金灭辽而言;讥纪侯邻于仇敌而不能自强,则为高宗之和议而发;称鲁于已灭之后至秦汉犹为礼义之国,则自解南渡之文弱,亦属显然。盖借《春秋》以发议,非于经义一一吻合也……盖借《春秋》以寓时事,略与胡安国传同。”此书成于嘉定四年(1211)。现存清康熙《通志堂经解》本、乾隆末年当涂朱煌刻本。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华林佛殿众经录》四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出要律仪》二十卷等,但大多佚失。现仅存本传和《经律异相》。《比丘尼传》系根据碑颂记集,或博闻前贤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共著录从西晋建兴(313—316)至梁天监十五年(516)止,约二百年间晋、宋、齐、梁四朝著名比丘尼的事迹。其中:卷一有东晋的净检等十三人,卷二有刘宋的慧果等二十三人,卷三有南齐的法缘等十五人,卷四有梁的净修等十四人,共正传六十五人,附见五十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