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海斯

卡尔顿·海斯
  • 姓名:卡尔顿·海斯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
  • 出生日期:1882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1964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卡尔顿·约瑟夫·亨特利·海斯(Carlton Joseph Huntley Hayes,1882年5月16日-1964年9月2日)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外交官、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学者。作为欧洲历史的学生,他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领先和开拓性专家。他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尽管自由主义者和更明显的反天主教偏见反对他,但这些偏见定义了他那个时代的学术界。二战期间,他曾担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尽管他受到首席信息官和其他左翼人士的攻击,他们拒绝与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进行任何交易,但海耶斯成功地完成了在战争期间保持西班牙中立的使命。


海耶斯出生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浸信会家庭,是珀梅利亚·玛丽(娘家姓亨特利)和菲莱图斯·亚瑟·海耶斯的儿子。他于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03年,他成为兄弟会阿尔法·奇·罗的活跃成员,他一生都是该组织的积极参与者。190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这篇论文名为《日耳曼入侵相关来源介绍》,由詹姆斯·哈维·罗宾逊指导,于190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07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欧洲历史讲师,随后晋升为助理教授(1910年)、副教授(1915年)和正教授(1919年)。


1904年,他皈依天主教,后来成为全国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会议的第一位罗马天主教联合主席,与埃弗雷特·克林奇和罗杰·威廉姆斯·施特劳斯一起担任联合主席,尽管1928年教皇通谕明确禁止这种普世互动,但他仍于1928年至1946年担任联合主席。他曾多次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与彼得·吉达(Peter Guilday)一起成立了美国天主教历史协会,并成为其第一任秘书。其目标是促进天主教历史,并将天主教学者融入更广泛的学术界。


海斯受到查尔斯·比尔德的影响,他是“新历史”的支持者,强调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战争和外交。海斯认为,《新历史》表明原罪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两卷本《欧洲政治与文化史》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教科书,其中充满了这种思想的例子,尤其是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讨论。海斯还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历史解释,被称为民族主义之父,激励了许多学生研究这一领域。他是民主社会改革的倡导者。1914年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关注民族主义,他谴责民族主义是历史上最大的罪恶之一;他说,与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一样,民族主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斯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与比尔德不同,他在20世纪30年代反对孤立主义,同时谴责极权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于1918年至1919年在总参谋部美国军事情报部担任上尉。九年后,在战争部负责人康纳将军的指导下,他被邀请加入一个历史学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整理与美国参与法国战争有关的文件。这为他赢得了少校的称号。在20世纪30年代,他是天主教国际和平协会的成员。1945年,他曾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并担任库珀斯敦纽约州历史协会主席。他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


1942年至1945年,海斯担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当时,他因与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过于友好而受到左翼的攻击,但人们普遍认为,他在阻止西班牙在战争期间与轴心国站在一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学家安德鲁·N·布坎南认为,海耶斯使西班牙成为“华盛顿的‘沉默盟友’”。1945年,罗斯福总统写信给他说:“你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并为此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历史学家埃米特·肯尼迪驳斥了海耶斯是佛朗哥崇拜者的说法。相反,他“严厉批评了独裁者的‘法西斯主义’”。海耶斯在营救4万名难民(法国人、英国人、犹太人和其他人)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帮助他们翻越比利牛斯山脉进入西班牙,然后前往北非。他使西班牙成为“希特勒的避风港”。肯尼迪发现,海耶斯在退休后主张耐心外交,而不是排斥或颠覆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20世纪50年代,佛朗哥领导西班牙与美国结盟时,艾森豪威尔总统采取了这一政策。


1964年9月2日,他因心脏病在纽约悉尼的悉尼医院去世,享年82岁,葬于纽约阿夫顿的格伦伍德公墓。

卡尔顿·海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普宁

普宁

《普宁》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普宁的俄裔美籍教授在一所名为温代尔学院担任教职期间的生活遭遇,反映了一个身处美国主流文化群体中的“他者”的困苦、挣扎与无奈。在美国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普宁遭遇了种种的冷遇和排挤,虽然他身处温代尔学院,却无法获得一个永久的教职;虽然他来到美国多年,却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虽然他周围学者云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知己。纳博科夫对普宁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了他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思考。

字溪集

字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12卷。阳枋著。作者是朱熹的信徒,书中大都为阐述理学的学术文章。《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言皆明白笃实,不涉玄虚”,“孳孳力学,至老不衰,于紫阳学派之中,犹不离其宗旨”。此外,在与友人书信中,亦有对时政的见解。诗歌写得质朴无华,缺乏韵味,偶有少量可读的作品,如《咏江南景物》:“几千里地香稻绿,百亿条溪高柳青。簇簇人烟富鸡犬,太平原野喜初经。”描绘农村风光,生气盎然。

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

唐朝文字学家颜元孙编撰的一部刊正汉字字形的字书。颜元孙(?~714)字韦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占的四世孙。元孙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给那些做官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提供文字的正确、规范的写法,所以定书名为《干禄字书》(“干禄”即求禄位的意思)。全书共一卷,是以颜师古的《字样》为蓝本,重加校定增补而成。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辨正楷书字体的书。汉字发展到唐代,已历隶、楷、草等字体,原来的形体笔划逐渐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本书以辨正字形为主旨。所收之字按四声分部,再依二百零六韵编排。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陆修静专为授度灵宝经箓、法位而创制的科仪,在道教科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戎幕闲谈

戎幕闲谈

轶事小说集。唐韦绚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是韦绚在文宗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录李德裕的一些日常言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是韦绚做西川巡官时,记李文饶所谈。李德裕字文饶,曾于大和四年至大和六年迁西川节度使,韦绚当在此时为西川巡官。《说郛》录有此书,书前有韦绚自序。序曰: “赞皇公博物好奇,尤善语古今异事。当镇蜀时,资佐宣吐,亹亹不知倦焉。乃谓绚曰: ‘能随而纪之,亦足以资于闻见。’《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原书已散佚,现存残本1卷。有《类说》本、《说郛》本、《旧小说》本。《太平广记》引本书共15则。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还先后被译成日、英文字。本经约2000余字。经中描绘了住在无比美妙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汉译“无量寿”或“无量光”)的广大神通,及其所在的充满金、银、玻璃、车渠、赤珠、玛瑙、七宝装饰、天雨宝花、香风、宝水滋养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往生的世界里,阿弥陀佛化为神鸟,发出悦耳的和雅梵音,诸佛、菩萨等上界神祇过着舒适悠闲、烦恼俱无的天堂生活。世俗众生只要一心念颂阿弥陀佛的名号1—7天,心中趣向净土,即可在临死之际“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国土。本经文字生动,内容浅显,故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甚大。中国宋代以后,本经成为佛教寺院每天的“日课”,和净土宗信徒的必读课本。净土思想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当地僧人的重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