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

霍布斯
  • 姓名:霍布斯
  • 全名:托马斯·霍布斯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维斯堡镇
  • 出生日期:1588年4月5日
  • 逝世日期:1679年12月4日
  • 民族族群: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4岁进教会小学,后又转入私立学校。1603年入牛津大学麦克多伦学院学文科,1608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教授逻辑学。一年后被卡文迪什男爵聘为家庭教师。1610年陪他的学生出游欧洲大陆的法、德、意等国。回国后成为他的学生的秘书。他的学生不久承袭伯爵名号。1621年至1625年间给弗兰西斯·培根当过秘书,受到培根哲学思想的薰陶。1629年伯爵死后,离开卡文迪什家族,受聘作克林顿家族的家庭教师,同年陪同少年克林顿赴大陆访问,第二次大陆之行使他转向科学和哲学。1631年回到卡文迪什家,为新伯爵当教师。1634—1637年陪同他的学生周游欧洲大陆,结识笛卡尔、伽桑狄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还于1636年专门去意大利拜访了伽利略。1637年回到英国。1640年为逃避内战,前往法国。在巴黎与已定居荷兰的笛卡尔展开哲学论战,并与伽桑狄结为好友。1642年《论公民》匿名在荷兰出版,名声鹊起。1646年被荐为流亡巴黎的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一年后因病离开。1647年《论公民》加了前言,以《公民哲学要旨》在荷兰再版。1651年返回英国,此时英国正值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同年《利维坦》问世。1654年《论物体》完稿,第二年在伦敦出版。1658年《论人》出版。他认为,前者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后者是他的体系的第二部分,至此他的哲学体系已构筑完成。1660年王政复辟,查理二世给了霍布斯自由出入宫廷的权利。但由于他的无神论思想及学术上的论敌的攻击,国王剥夺了他的出版自由。晚年翻译了荷马史诗。在国外的声望日隆。1679年病逝,享年92岁。终生未婚。


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物体。因为物体分成两类,所以哲学也分成两部分:自然哲学以自然物体为对象;公民哲学以人造物体即国家为对象。哲学是推理的知识,哲学的方法是分析和综合。


在自然哲学方面,霍布斯认为“宇宙是物体的总和”,而“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是“在我们之外”的客观独立存在,物质不依人的意志而产生或消灭、增加或减少。物体有两类“偶性”,一是物体的根本属性“广延”,即占有空间的形体。二是色、静、动、硬等偶性,它们只为一部分物体所具有。因此,不占有空间的“无形体的实体”,如上帝、灵魂等,是不存在的,应该把它们排除在哲学之外。他认为,物体状态只有靠外物作用才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所谓物体的运动,就是不断的位置更替。一切活动都是组合或分解、增加或减少,没有质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而一些物体的特殊偶性如色、味的存在,也是由于这些物体里物质的若干种运动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感觉,也不过是运动。它否定这些性质的客观存在,把它们只看成是主观的显现。他用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甚至认为人是钟表一样的机器,生命就是肢体的运动。


在认识论方面,霍布斯认为,一切认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感觉是作为感觉对象的事物作用于感观引起的,因此他否定天赋观念说。他认为,感觉只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而要知道对象产生的原因,则必须依靠理性的推理。但他把概念只看成“名称”、“符号”。而他所理解的推理,又只是概念的组合、分解或加与减。例如他说,人是“物体”、“活的”、“理性的”几个观念的相加。在霍布斯的认识论中,也存在着唯理论的成分。例如他认为只有通过推理获得的才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变的真理。


在公民哲学上,他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国家和君主是由于契约而产生的。他认为,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人就象狼一样。为了保障个人的生命和财产,人们便把自己的所有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社会。这个根据契约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就是公正的裁判者,可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他说,“如此联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叫做‘国家’”,担当这个人格的人,就叫“元首”,其他的人都是他的“臣民”,而由于“缔约”双方是臣民与臣民,“元首”不是“缔约人”,所以他没有“违约”的问题。臣民对他的一切行为,都只能认可不得反对,也不可重新把权力授于他人。可见,霍布斯的国家学说,是在鼓吹“君主专制”的理论,其目的是镇压人民,只不过他代表的已不是封建贵族,而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愿望。

霍布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集韵

集韵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后司马光续编,英宗治平四年(1067)成书。本书以《广韵》为底本修订成,韵目分部与《广韵》同,仍为206部,韵目名称和部分韵目编排次序及韵目下面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如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下注“独用”, 《集韵》下注“与隐通”。还改变了《广韵》注释中反切与释义的先后次序,先音后义,文字义训以《说文解字》为依据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

药学著作。北宋寇宗奭撰于政和六年 (1116)。首刊于宣和元年(1119)。元初张存惠将该书内容分散插入《政和本草》中。另有据南宋本重刊的单行本传世。寇宗奭,里贯生卒不详。政和间官承直郎澧州 (湖南澧县) 司户曹事。留意医药十余年,广泛收集医药资料,为民诊疗疾苦,对辨药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因编写本书有功,被朝廷转官为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本书20卷,序例3卷,各论17卷,约10余万字。刊于1116年。本书根据作者在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多年实践经验,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书中不仅提出了许多鉴别药物真伪优劣的方法,而且也通过一些实际病例推广了药物应用的范畴。

论衡

论衡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幖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三卷,唐法全集,日本慧光题记,外题大毘卢遮那成就瑜伽,世称青龙轨。

咒三首经

咒三首经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

一字奇特佛顶经

一字奇特佛顶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现威德品第一,佛住三十三天,与四万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释梵魔八部众俱。说真言曰,南莫三漫多勃驮南,(引一)步林吽。(二合二)。印契品第二,曼荼罗仪轨品第三,先行品第四,成就频那夜迦品第五,说法品第六,金刚手菩萨之弟,名寂静慧,以偈赞佛。并问几法成就?佛以偈答。调伏一切障频那夜迦天王品第七,最胜成就品第八,菩萨藏品第九,后附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依忉利天宫所说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