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

休谟
  • 姓名:休谟
  • 全名:大卫·休谟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苏格兰爱丁堡郡
  • 出生日期:公元1711年4月26日
  • 逝世日期:公元1776年8月25日
  • 民族族群:

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2岁丧父,在母亲抚养下长大。12岁同哥哥一起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二年后辍学回家,直到1734年一直坚持自学。1729年立志学哲学。1734年到一家商行学经商,几个月后辞职。1734-1737年在法国度三年时间。1737年完成了从1732年就开始撰写的《人性论》,返回英国,1739年出版,竟无人问津。1744年谋取爱丁堡大学教授职位,未成。1745年干了一年家庭教师。1747年以武官身分出使欧洲大陆,1748年回国。1748年改写《人性论》第一卷,以书名《人类理解研究》问世。引起世人注目。1749年改写《人性论》第三卷,以《道德原理研究》刊行。1750年结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52年《政治论》出版,十分受欢迎。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当年被选为爱丁堡哲学会秘书,完成《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1752年被任命为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955年休谟把《宗教的自然史》与其他几篇论文一起集成付印,引起轩然大波,但经过一番周折,1757年出版。1761年罗马天主教会把休谟全部著作列为禁书。1763年担任英国驻法国公使秘书。在法国任职两年,结识达朗贝、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许多启蒙思想家。1765年代理公使职务四个月。1766年返回英国。1767年任国务大臣助理约11个月。1769年8月返回爱丁堡。


休谟认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是知觉,而不是客观事物,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所谓“心灵”、“自我”也不过是“知觉的集合体,或一半知觉”。他把知觉分为二种:印象和观念。他的所谓印象就是一切较生动的知觉,即人在看到、听到、触摸、爱好、厌恶时获得的当下感觉。所谓观念就是不生动的知觉,是对上述知觉的回想,是原始印象的映像、摹本。印象又分为简单印象和复杂印象。简单印象是一个个孤立的感觉或感情;复杂印象则是简单印象的复合。观念也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简单印象的直接摹写。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起来的,但并非一定有与其相应的复杂印象。有一些复杂观念是不真实的、虚构的,例如“金山”、“有德性的马”等等。


休谟认为,任何哲学概念和原理,如果找不到与之相应的知觉、印象,它就是虚构的。可见,判定哲学概念和原理的标准是感觉、印象,而不是客观事实,不是实践。在休谟看来,感觉的来源问题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感觉不能超出自身去经验知觉与对象的联系。所以,他把感觉之外是否有什么东西的问题取消了。他不仅取消了物质实体,也取消了精神实体。因此,除了人的感觉之外,一切都不知道其是否存在。


休谟还认为,因果性只是“习惯的联想”。自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观念,来源于人们的“习惯联想”。由于原因与结果很接近;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经常连结在一起;所以,当一事物出现时,人们就自然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出现。这种“联想”就是因果关系的本质。“必然联系”观念只是心灵的习惯,并非客观实在。由于休谟认为凡不直接呈现于感觉印象的东西,我们便对它不能有任何观念,所以他认为我们只能感知孤立的事情,而不能感觉到它们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个错误结论正是休谟否定理性认识造成的恶果。


休谟指出,人类理性研究的全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的关系,一类是事实。他认为第一类即数学知识,它们与事实的经验无关,是永远可靠的自明的。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即经验科学,就只能是“或然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休谟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把怀疑论贯彻到底,否定精神实体存在,从而使上帝存在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对他有神论的论据如“宇宙论证明”、“神迹”、“宇宙设计说”等等,痛加批驳,认为宗教的基础是迷信和狂热。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普通人需要宗教信仰,有教养的人需要“真正的宗教”,因为宗教“是道德的可靠根基,社会最坚固的支柱”。他认为,做哲学上的怀疑论者,是做健全的虔诚的基督徒的第一步。休谟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和动摇,正是当时资产阶级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矛盾徘徊的反映。


休谟的不可知论,对后来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特别是康德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还真集

还真集

元末明初全真道道士王道渊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洪武壬申年(1392)张宇初序,称赞此书「信达乎还丹之旨」。书中所收王道渊诗文,皆论述内丹。上卷所收《金丹妙旨》最为系统。其丹法主性命双修。大略以先天三宝(元精、元气、元神)炼合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使精全、气全、神全。谓「修仙之法无他,全此三者而已」。其下手工夫,当于心静无欲之时内观养性,「回光返照、绵绵若存,如鸡之抱卵,如龙之养珠,自然神御于气,气养于冲,混融于心,太虚同体」,又当于冬至癸生之时闭关行功,抽坎填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使「一气周流,三元归体,真火煅炼,结成金胎空炁,谓之符火还丹。久久行之,渐凝渐结,太虚同体,与道合真矣」。卷中、卷下收录论说五篇,诗词歌诀二百余首。亦多言内丹,以精气神、身心意「三全合真」,性命混成为还丹秘要。谓还丹之道,不过以神气混合而复归本来性命之全体;惩忿窒欲即丹家取坎填离,水火即济之道,又称圣人心与道合,虽梦非梦,凡人心贪著事,神染于欲,梦幻颠倒。人性「本自圆成」而无不善,因禀受气质不同而有善恶之分,若能了悟本性则「万法昭然」。书中亦倡言三教合一,谓三教之道本来同祖,「其实不离乎一心之妙也」。部分诗词描写全真道家风,颇为传神。王道渊丹法与李道纯相近,皆为南宗与全真道合流之丹法。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取材正史,其中编年,叙述的体例也着意模仿正史。由于其刻意描述,加之揉进不少民间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1卷,新罗太贤作。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佛教目录,一卷,编号二一六四。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一卷,失译,梵Sa&mdotabvyukt&amacrongama。附吴魏二录,于大部中撮要,译出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