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柏格森
  • 姓名:柏格森
  • 全名:亨利·柏格森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巴黎, 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求学,188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任巴黎公立中学教师。1900—1914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和法兰西学院任教,1914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物质与记忆》 (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 (1919)、《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创造的精神》(1934)等。柏格森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之流也称为“绵延”,它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种状态都预示着未来,又包含着过去”,“它就是内在的生命”。这种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着,由此产生宇宙间的万物。有时柏格森也称生命之流为上帝,说上帝和生命之流是同一个东西。柏格森为论证他的生命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了进化论,提出一种创造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的生存竞争恰好证明内在的生命冲动造成各种生物物种的变化。生命之流的冲动,犹如一个同一方向旋转的永远不息的旋涡,它向上流卷或冲动着,而物质则是失去了生命冲动的堕落。生命向上冲,物质向下堕,而生物则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因生命冲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物种。处于旋涡中心、最有活力的是人的生命和意识,其外缘是各种高等动物的生命和意识,再外缘是低等动物的生命, 再外缘是植物的生命,最外边是物质。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意识,或者更确切些说,超意识便是生命的本原”。柏格森认为,理智和科学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相对的真理,但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只有靠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活动,即直觉。直觉可以依赖于自我的内省,即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这样才能把握“绵延”。柏格森还宣扬直觉主义的美学理论以论证其直觉主义认识论。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障碍,艺术的使命就是要排除那些掩盖生命冲动的理智的符号。艺术家只要通过审美的直觉去洞察自然现象和意识的那种隐秘的、理智所达不到的个性,就能创作出天才的作品。所以他断言,直觉是哲学认识和美学认识的最高形式。柏格森还将他的生命哲学理论应用于社会,把人类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类。认为封闭社会是法制统治的社会,而开放社会是自由世界。他否认社会发展规律,认为个性自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过程是绝对自发的、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历史的主宰,战争是一种国与国之间合乎自然的关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生命之流当成宇宙的本质,这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的唯心主义。他的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抹杀了主客观之间、存在和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 否定了科学和理性的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对詹姆士、施本格勒、汤恩比及法国工团主义的领导索列尔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云庄集

云庄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刘爚著。《宋史》本传称作者曾有《奏议》、《史稿》、《经筵故事》、《东宫诗解》、《礼记解》、《讲堂故事》及《云庄外稿》等著作。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李为其集作序称,另外还有《云庄续稿》及各体诗赋文章凡若干卷。但大多散失于后世兵燹之时,直至明代天顺年间,其9世孙刘辉才裒集其诗文,由10世孙刘梗捐俸刊行,并请序于吴高。作者另一10世孙刘也曾重刊其集,但比刘梗所编少文章数篇,且其序中所言作者生平事迹也颇有失考之处。清代修《四库全书》据明代祁承淡生堂抄本辑入刘梗所编之集。其书20卷,卷1为诗赋,卷2为祝文,卷3为祭文,卷4为记,卷5为序,卷6为书,卷7为劝谕之文,卷8为表,卷9为答诏,卷10为制,卷11为批答,卷12为生日诏、奖谕诏,卷13为敕,卷14为册文,卷15为青词祝文,卷16为帖子词、致语、口号、勾合曲,卷17为奏札,卷18为墓表,卷19为墓志铭,卷20为碑。卷首载李序,书后附真德秀撰《刘文简公神道碑》及吴高、聂逊为此书所作的两篇后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此集除辑自淡生堂抄本的《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明天顺中十世孙桓刊本、明刊附外编十卷本”,并称此书12卷。查《四库采进书目》,淡生堂所藏写本《云庄文集》原为20卷,系刘梗编次 。而北京图书馆藏有翁之意捐清抄本《云庄刘文简公文集》6册12卷。疑《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偶有讹误。

浪语集

浪语集

南宋哲学家薛季宣撰。凡三十五卷。诗赋十四卷,文二十一卷。季宣死后,学者皆服膺其学说,而其遗文却不见于世。其侄孙薛旦从其家中清理出若干,编为三十五卷刊行。季宣生平著述今多亡佚,其《中庸解》、《大学解》及《考正握奇经》尚存于集中。他宗程朱理学并兼重事功,提出“求经学之正,讲明时务本末利害”,以及“无为空言,无戾于行”(卷二十五)的实学思想。认为“财者,国用所出”,“利之所在”,应“先正其本”,若“为上有节,为下敦本,财用之出,庸有穷乎?”(卷二十九)提出“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卷二十三)。人们通常所说的“知天”,并非“遗形器”而求之。认为“情生乎性,性本乎天。凡人之情乐得其欲,云情之发是皆原于天性者也”(卷二十七)。这就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望,从而打破了理学家分人性为二的教条。还从“天道”与“人道”、“性”与“教”之关系中探求“本然”与“当然”之间的关系,“本然者未尝不著,由当然以即本然,则本然之性见矣”(卷二十九)。该书还对《中庸》、《大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河图》、《洛书》、《阴符经》、《古文老子》、《易林》等书进行详尽的考证,颇有新见。是研究宋代永嘉之学渊源、演变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永嘉丛书》收录《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类聚方

类聚方

方剂学著作。1卷。日本·吉益为则(公言、东洞先生)著。成书于1762年。本书为方剂著作。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编次。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并有作者的考证,附以扼要的按语。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1955~195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亦有出版。

舌鉴辨正

舌鉴辨正

诊法著作。清梁玉瑜撰,陶保廉录。二卷。玉瑜有 《医学答问》 已著录。保廉侍亲宦游,足迹半中国,于新疆病心烦骨痛,求治于玉瑜。后深得其传,笔录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卷上,列论白舌三十二条、黄舌二十五条、黑舌二十三条。卷下,列论灰舌十七条、红舌四十一条、霉酱舌三条、妊娠伤寒舌六条、蓝舌二条。凡百四十九条。每舌作总论,述其辨证大纲。每条均绘图,并叙其形象及具体辨证方法。书中旁参张登《伤寒舌鉴》、《薛氏医案》 诸书,条分缕析,言简意明,有证有方,图文并茂。对临证治疗及舌诊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兰州固本堂书局刊本,光绪三十一年云南高等学堂刊本,光绪三十二年石印本。

京氏易传

京氏易传

易学著作。汉京房撰,以象数解释卦爻,共三卷。书虽以易传为名,但不诠释经文,也绝不符合《易》义。上卷中卷释卦,以八卦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八变卦,而分别注明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下卷总论象数与卦爻的关系,论述了圣人作《易》揲蓍布卦、纳甲法以及二十四气候(节气)配卦等内容,作者“以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作为自己解释卦爻的基础,在每卦的解释中五星、二十八宿、五行、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都用以验证其天人感应的理论。京氏《易》在诸多易学著作中自成学派,在汉代易学中有突出的地位。

郡阁雅言

郡阁雅言

笔记著作。宋潘若冲撰。潘若冲,或作若同,太宗时人,曾官郡守、赞善大夫。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据《郡斋读书志》著录,共五十六则。今本仅八则,系以人为纲,分别记载杜牧、李远、王易简、裴皞、崔公佐、张祐、王定保、王著八人轶事,间及诗歌评论。如“杜牧”条记其“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李远”条评其诗“体物缘情,皆谓臻妙”等。可资参考。有《说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