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柏格森
  • 姓名:柏格森
  • 全名:亨利·柏格森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巴黎, 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求学,188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任巴黎公立中学教师。1900—1914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和法兰西学院任教,1914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物质与记忆》 (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 (1919)、《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创造的精神》(1934)等。柏格森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之流也称为“绵延”,它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种状态都预示着未来,又包含着过去”,“它就是内在的生命”。这种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着,由此产生宇宙间的万物。有时柏格森也称生命之流为上帝,说上帝和生命之流是同一个东西。柏格森为论证他的生命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了进化论,提出一种创造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的生存竞争恰好证明内在的生命冲动造成各种生物物种的变化。生命之流的冲动,犹如一个同一方向旋转的永远不息的旋涡,它向上流卷或冲动着,而物质则是失去了生命冲动的堕落。生命向上冲,物质向下堕,而生物则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因生命冲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物种。处于旋涡中心、最有活力的是人的生命和意识,其外缘是各种高等动物的生命和意识,再外缘是低等动物的生命, 再外缘是植物的生命,最外边是物质。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意识,或者更确切些说,超意识便是生命的本原”。柏格森认为,理智和科学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相对的真理,但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只有靠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活动,即直觉。直觉可以依赖于自我的内省,即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这样才能把握“绵延”。柏格森还宣扬直觉主义的美学理论以论证其直觉主义认识论。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障碍,艺术的使命就是要排除那些掩盖生命冲动的理智的符号。艺术家只要通过审美的直觉去洞察自然现象和意识的那种隐秘的、理智所达不到的个性,就能创作出天才的作品。所以他断言,直觉是哲学认识和美学认识的最高形式。柏格森还将他的生命哲学理论应用于社会,把人类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类。认为封闭社会是法制统治的社会,而开放社会是自由世界。他否认社会发展规律,认为个性自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过程是绝对自发的、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历史的主宰,战争是一种国与国之间合乎自然的关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生命之流当成宇宙的本质,这是一种宗教的神秘的唯心主义。他的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抹杀了主客观之间、存在和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 否定了科学和理性的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对詹姆士、施本格勒、汤恩比及法国工团主义的领导索列尔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百年战争史:1327—1485

百年战争史:1327—1485

《百年战争史:1327—1485》是皇家历史协会主席查尔斯 •欧曼教授的代表作品。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爱德华三世统一英格兰与法兰西、建立跨海大国的梦想*终破灭,而法兰西民族迎来了统一与复兴的曙光。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爱德华三世对法兰西王位的声索合法吗?英格兰的法兰西领地对法兰西王国造成的包围态势、法兰西王国内部矛盾对抗敌力量的削弱及黑太子爱德华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如何使法兰西人经受家园被蹂躏、国王被俘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的?黑死病是如何逼停处于白热化的英法战争的?理查二世之死为什么为玫瑰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亨利五世与亨利六世继续对法战争是如何将法兰西王国推向王国边缘的?圣女贞德是如何拯救法兰西王国的?英格兰陷入玫瑰战争的深渊,法兰西人是如何趁机夺取英格兰的法兰西领地的?本书将进行深刻解读。

喻林

喻林

类书。一百二十卷,一本八十卷。摘抄本《喻林一叶》,二十四卷。明徐元太撰。成书于万历中。徐元太字汝贤,宣城(今属安徽)人。嘉靖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主事,顺天府尹等。官至刑部尚书。徐元太阅读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把书中的譬语喻言,随手抄录,历经二十余年之功方类编成书。取“汇喻为林”之意,故名曰:《喻林》。全书分造化、人事、君道、君述、德行、文章、学业、政治、性理、物宜等十个门类。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一共五百八十余类。譬喻是一种修辞格,文献中最为常见。《诗·大雅·抑》即有“取譬不远”之句。《淮南子·要略》谓:“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战国时合纵连横,纵横家最善此道。然自古未有人将此类材料汇为一书者。作者取经史子集以及道佛诸书凡涉譬喻之语,加以编次,历二十年而成。此书“汇喻为林”,以类相从,历代所无,为类书创例。《子史精华》言语部有比喻门,当受此书影响。全书分十门,五百八十四类。即:造化门二十二类,人事门二百七十一类,君道门五十四类,臣术门三十七类,德行门三十一类,文章门三十五类,学业门二十四类,政治门五十七类,性理门二十七门,物宜门二十六类。其中人事门达五十八卷,几及全书之半。其类目自出心裁,与其他类书不一。如造化门有天道、形气、流行、生克、消息、有无、倚状、相须、相禅、至大、至神、至虚等类;人事门有言行、好恶、争让、毁誉、忧乐、智慧、婚媾、藏修等类。佛经譬喻最多,故所引之书,独多佛经。

小说论

小说论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说的目的;第四章,小说的结构;第五章,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小说的背景。郁达夫认为,“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艺术来自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升华。他说:“艺术所表现的,不过是把日常的人生,加以蒸馏作用,由作者的灵敏的眼光从芜杂的材料中采出来的一种人生的精彩而已。”“小说在艺术上有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郁达夫特别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说与科学哲学,在真理的追求这一点是同的,其不同之点,是在表现的方法。哲学科学的表现,重在理智,所用的都是抽象的论证。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所用的都是具体的描写。”郁达夫特别强调要塑造典型人物,他认为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而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典型的人物,所以较之实际社会的人物更为有趣。这‘典型的’Typi-cal三字,在小说的人物创造上,最要留意”。此外,他还研究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结构、人物刻画、背景描绘等方面,也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郁达夫的《小说论》,有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虽然强调小说的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对“善”的要素又有所忽视。他说:“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郁达夫受到过多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其小说理论也相当芜杂。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

医论。明袁班辑。一卷。班字体庵,秦邮(今江苏高邮)人。博览医书,精通脉诊,人称江北名医。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而撰,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共载医论十六篇。首论证治总纲,指出临证不可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强调辨证施治,指出温补之弊。次论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用药宜精审等,论述了临证辨证施治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次叙胃为生化之源、中风肿胀辨、虚劳说、温热温疫辨、幼科治验记等,阐述了部分常见病证的辨治。对临床诊断、辨证、遣方、用药等基本问题,颇有见解和发挥。如以乌梅丸治肝火燔灼,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临证参阅。原为抄本,经赵观澜评点,收入《三三医书》刊行。有一九二四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三三医书》本,一九三○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本。

六祖坛经讲记

六祖坛经讲记

佛教向以佛陀所说言教为经,其它任何佛子说法,不论印度论师,或是中国宗师,其言说,或称论,或称疏,或称注,或称解,或称记等,绝对不可称经,以示对佛言教特别尊重。现六祖所说亦称为经,当是出于后来学者的推崇。六祖言教,虽极浅白易懂,如无重要内容,怎可被尊称经?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六祖坛经大义」一文中说:「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惠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惠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六祖称为祖师,现说其言是经,当极尊敬。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一卷,不空译之理趣经外,异译之理趣经也。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依梵本于中天译,与《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同。而诸心明。皆佛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