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安吾人生谈

    安吾人生谈

    《作者:坂口安吾《安吾人生谈》是坂口安吾经典犯罪故事杂谈集。本书分为两部分《安吾人生谈》和《我的人生观》。《安吾人生谈》中,作者化身“巷谈师”,以收集的犯罪者手记,生动还原犯罪故事并附上精彩的评论和杂谈。通过对一起起当时日本社会热点案件的还原和分析,一针见血且风趣幽默地指出了当时社会的症结和思想问题,批判了人性的黑暗。《我的人生观》中则收入了其八篇时事杂文,结合身边发生的社会事件,演绎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和人生百态。

  • 堕落论

    堕落论

    《作者:坂口安吾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杂文集。作品诞生于二战后的社会动荡期,作者以无赖派文学代表身份,围绕战争反思与文化批判展开论述。全书以《堕落论》为核心篇章,主张通过“彻底堕落”挣脱伪善道德束缚,回归真实人性。书中批判军国主义对天皇制度的政治滥用,揭露《日本书纪》等典籍对历史真相的篡改,并通过飞驒地区案例分析被掩盖的史实。收录的《续堕落论》《颓废文学论》《太宰治情死考》等文章,结合战后社会现实,呼吁打破传统伦理桎梏,将混乱与颓废视为人性解放的起点。作者出身政治世家,专攻印度哲学的经历使其兼具叛逆姿态与哲学思辨,作品中渗透着对日本文化

  • 盛开的樱花林下

    盛开的樱花林下

    《作者: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林下》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代表作家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0篇怪谈与怪奇题材作品。该书通过《盛开的樱花林下》同名故事等叙事,揭示了传统精神信仰崩塌下个体对存在价值的追寻。作为坂口安吾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集被纳入“坂口安吾作品系列”丛书,展现了无赖派文学对人性的剖析。

  • 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

    《作者:坂口安吾《小偷家族》是日本“无赖派”旗手坂口安吾的捕物推理小说作品集。该书日文版原名为《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因书名较长且名称具有日本特定风格,长期被中国读者忽视。此次该书的台湾译者故意选择其中一短篇推理作品名来作为书名,表达希望读者能抛开陈见,重新认识和关注这部日本早期推理经典作品的意图。该作品集共收入了《化装舞会杀人事件》《密室奇案》《小偷家族》《血溅珍珠》等11篇连环捕物推理小说。捕物推理小说,作为日本早期的推理小说,在展现推理的过程时,力图表现明治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和人心叵测的世俗风貌,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清末明初捕

  • 在你说“喂”之前

    在你说“喂”之前

    《作者:卡尔维诺《在你说“喂”之前》所收录的(包括未发表的),是他1943年(当时未满20岁)到1984年的部分作品。其中不乏原属长篇小说的构思,后来却发展成短篇的成果。关于书开头几篇未曾发表,且十分简短——卡尔维诺称之为《极短篇》——的短篇,或野悒L创作初期,1943年笔记中的一段话,可以瞭解他的态度:“因为压抑,所以有寓言。当一个人无法明白表达己念时,便寄情于童话。这些极短篇,是一个年轻人在法西斯治下的政治、社会经验的映照。”他还说,等时机一到,也就是法西斯政权结束的战后,寓言故事就不再必要,作家可以从事别种创作。不过由未收录及本书为数不少的作品标题和日期

  • 海权论

    海权论

    《作者:马汉《海权论》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于1890年首次出版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国家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性和政府性质六大维度论证海权理论,结合1600-1783年间重大海战案例,分析制海权在战争中的作用。内容涵盖陆海强国的战略博弈、英美俄等国海权竞争,以及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战略布局,既包含帆船时代海战的历史剖析,也探讨现代海军建设与未来海战形态 。书中提出的海权理论被多国采纳为战略指导文件。

  • 烟云·阿根廷蚂蚁

    烟云·阿根廷蚂蚁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烟云》以工业城市的化学烟雾为隐喻,通过不同社会角色对抗污染的荒诞方式,探讨现实与象征交织的困境,主人公以冷峻的观察姿态贯穿始终;《阿根廷蚂蚁》通过一对夫妇迁居后遭遇蚁灾的经历,借居民对蚂蚁灾害的差异化反应,寓言化展现人类面对环境压力的生存挣扎。两部作品均以日常生活场景的变形为基底,以象征性叙事和黑色幽默风格,抽象提炼现代社会的异化危机与道德困境。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作者:马斯洛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 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心理学大师的角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思考过的问题,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大师的思想魅力,还能通过大师的哲学观点来解决个人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如何管理创造性人才等。

  • 存在心理学

    存在心理学

    《作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全书分为六编,围绕健康心理学范畴探讨成长动机、存在性认知与价值等主题。书中提出"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体通过满足深层需求实现心理整合,并将"高峰体验"视为潜能实现的标志性状态。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该书构建了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心理模型,主张心理学应超越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范式。

  •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作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伦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4年。《动机与人格》共16章、3个附录,书中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方法中心论”与“还原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同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意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并对意动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马斯洛在大量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我实现者的性

  • 昨日世界

    昨日世界

    《作者: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 庸见词典

    庸见词典

    《作者:福楼拜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74年开始创作的词典体文学作品,原为其未完成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组成部分,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经编辑整理在法国出版。该作品以词典形式收录资产阶级社会普遍认同的庸俗观念,通过反讽手法展现19世纪法国社会的思维定式。福楼拜明确提出要证明“多数永远有理,少数永远有错”的创作理念,按字母顺序编纂“必须说的话”,内容包含对金钱、艺术、革命等概念的讽刺性定义。作品延续福楼拜对科学主义与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立场,采用伪百科全书形式记录社会陈词滥调,被视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早期实践范本。作为福楼拜创作体

  • 漫游者的夜歌

    漫游者的夜歌

    《作者:歌德《漫游者的夜歌:歌德诗选》是歌德诗歌精选集,选了包括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浮士德》选择出的在内,共二百多首歌德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冯至、绿原、高中甫、樊修草等翻译大家的专业译本,体现了歌德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不同风貌。

  • 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作者:卡尔维诺该书汇集了卡尔维诺从事写作、出版与翻译事业的经验总结,通过重构文字与非文字世界的边界,探讨语言对社会的影响机制。书中结合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系统阐述了文学突破现实局限的可能性,并涉及翻译本质与小说创作方法论等核心议题。

  • 文学机器

    文学机器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文学评论集,全书以跨学科视角探讨文学创作机制,结合科学、哲学及社会学维度解析文本生成逻辑。收录的四十余篇随笔涵盖小说结构分析、语言实验、文学与政治关系等议题,提出“文学机器”概念,隐喻文学创作如同整合美学、哲学等学科零件的动态系统。书中《控制论与幽灵》借技术逻辑解构叙事机制,《谈傅立叶》三部曲以乌托邦理论重构社会欲望书写,同时批判性梳理意大利文学流派,界定奇幻、色情等体裁边界。作者通过切换读者、作者、评论家等多重身份视角,构建关于文学可能性的生态系统模型,强调文学在技术迭代中持续演化的

  • 圣约翰之路

    圣约翰之路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文学随笔集,该书以自传性回忆为核心,通过《圣约翰之路》《一个观众的自传》《一场战争的回忆》等篇章,描绘故乡圣莱莫的自然人文景象、童年父子关系及反法西斯战争经历。书中融入对语言感知、电影院情结与记忆本质的哲学思考,通过琐碎细节重构时空记忆,展现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化创作理念。卡尔维诺曾获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代表作包括《我们的祖先》《帕洛马尔》等,作品以多元手法探索现实与幻想主题。

  • 梦想的诗学

    梦想的诗学

    《作者:巴什拉巴什拉一贯将梦想和诗的意境渗透于思想中,在本书中他进一步将现象学方法引用到想象及诗学中来。他强调想象和形象的认识论价值,认为它们是开拓未来的:任何一次意识领悟都是一次意识的增长、一次光明的增长、一次心理连贯性的加强。 巴什拉在研究中采用了当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荣格的深层心理学。为了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灵,他进入到人类幽远的童年时代,即远在科学出现以前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炼金术、思考古代哲学思想中鲜为人知的各个方面,比如阴阳二元性的学说,关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气与土的物质想象。巴什拉笔下阴柔

  • 命运交叉的城堡

    命运交叉的城堡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集,该书创作于1969年,受法国符号学影响,其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塔罗牌评注,通过七十八张塔罗牌排列构建叙事框架。作品描绘一群旅人通过塔罗牌图案讲述经历,包含受惩罚的负心人、炼金术士、地狱新娘等角色故事。卡尔维诺运用塔罗牌多义性特征,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融入结构主义语言系统,通过纸牌组合生成交错叙事层次。该小说实验性地将符号学与文学结合,展现后现代文学对叙事不确定性的探索。

  • 斯大林评传

    斯大林评传

    《作者:托洛茨基苏联革命家列夫·托洛茨基于1940年在墨西哥流亡期间撰写的政治人物传记,作者曾为列宁战友、红军缔造者,因反对斯大林政权被驱逐,书稿尚未完成时即遭苏联特工刺杀身亡,血迹浸染的手稿经后人整理复原后首度面世。全书以亲历者视角剖析斯大林从革命者到独裁者的权力轨迹,结合苏共内部斗争,揭露其政治手段与独裁本质。托洛茨基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权力运作分析及列宁与斯大林关系演变等维度,解构斯大林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该书基于作者与传主的长年共事与政敌关系,记载了十月革命前后的关键事件,成为研究苏联早期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其浸血手稿的修复过程更

  • 美洲豹阳光下

    美洲豹阳光下

    《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为其逝世后出版的遗作,由译林出版社于2015年8月推出中文版,隶属“卡尔维诺经典”丛书(第29册)。该书原计划围绕人类五感创作五个短篇,最终仅完成嗅觉、味觉、听觉主题的三篇作品,分别对应《名字,鼻子》《美洲豹阳光下》《国王在听》。 书中《美洲豹阳光下》通过一对墨西哥旅行夫妻品鉴异国菜肴探讨爱欲本质,《国王在听》描绘被宫殿回声囚禁的暴君,《名字,鼻子》叙述三段因气味展开的跨时空追寻。卡尔维诺在创作中试图通过感官体验重构人类感知方式,并直言写作过程是革新自我认知的尝试。书中收录1972年至

  • 第一道曙光下的真实

    第一道曙光下的真实

    《作者:海明威“文坛硬汉”欧内斯特·海明威遗作, 一部融合自传与虚构的东非游猎回忆录, 本书原是海明威1953年至1954年东非游猎归来后在古巴所写的一部无题手稿,写作过程几经中断,终未能完成。1999年“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这部长达八百页的手稿才由他的儿子帕特里克整理出版。 海明威的密友“老爷子”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猎人,在海明威第二次来到非洲后,他让海明威接管了游猎营地。此时,几支部落间剑拔弩张,传闻一群逃脱拘留、宣誓加入茅茅运动的坎巴人威胁要袭击海明威的营地。海明威一方面肩负着领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得协助妻子在圣诞节前追捕一头狮子。

  • 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

    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

    《作者:宫崎市定日本东洋史学者宫崎市定撰写的清史研究著作,本书聚焦雍正帝的独裁统治特征,通过分析其打压宗室、限制基督教传播、建立奏折监察体系及重用田文镜等三位大臣的政治举措,勾勒其强化皇权的治理脉络。书中既展现其铁腕统治手段,亦论及民生改革实践与夹在康乾两朝间的历史处境。作者以制度沿革与人性矛盾为切入点,突破传统评价框架,呈现雍正帝统治的复杂面貌,反映日本汉学界对清代君主研究的独特视角。

  • 评歌德的亲合力

    评歌德的亲合力

    《作者:本雅明本雅明在本书开篇即坦承其所作是批评而非评论,“批评所探寻的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涵”,他试图揭示隐藏于作为实在内涵的歌德作品中的意义之维。在他看来,开启了古典主义潮流,它试图弄清的并不是伦理的和历史的,而是神话的及语文学的问题。它所思索的不是生成中的意念,而是已成形的、蕴含着生命与语言的内涵。这些丰富而复杂的层面,在歌德晚期作品尤为突出。

  • 亲和力

    亲和力

    《作者:歌德《亲和力》被称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姊妹篇”,同《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本书也是歌德根据自己的一场无望的爱情经历写就的小说,甫一面世,也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同,《亲和力》是老年歌德的作品,多了冷静的叙述和理性的思辨,少了维特式的激情澎湃和痛哭流涕,但思想观念大大超前于它的时代,内涵深沉丰富,常读常新。 贵族青年爱德华和妻子夏洛蒂历尽波折方成眷属,然而爱德华的密友奥托上尉和夏洛蒂的养女奥狄莉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 小说

  • 冷血

    冷血

    《作者:卡波特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细致展开。 作品是以1959年在堪萨斯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为素材,以新闻主义的写作手法,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发行300多万册,并先后被译成25种文字,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引起一场“艺术上的骚动”。《冷血》是关于一桩震惊全美的血案的纪实文学。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死神来临前夕”(The Last to See Them Alive),“不明人士”(Person Unknown),“水落石出”(Answ

猜你喜欢的书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