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自然宗教对话录

    自然宗教对话录

    《作者:休谟英国休谟著。约写于1749至1751年间。为避免遭受迫害,未敢及时出版。1761年曾对之作过较大修改。一度打算出版,但受到朋友阻拦。1776年去世前几个月再度对之修改,并遗嘱安排死后尽快出版。1779年5月由其侄子在爱丁堡出版。采用对话体写作,共12篇。主要批判当时在英国思想界流行的属自然神论一支的宇宙设计论。该理论从所谓自然产品与人工产品之间存在“相似”性而推论得出产生自然产品的原因也同产生人工产品的原因相似及“神与人相似”的结论,并得出自然产品同人工产品一样,也是出于“设计”的结论。书中指出:设计论者进行类比推论时没有严格遵循

  • 人类理解研究

    人类理解研究

    《作者:休谟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著。中译本由关文运据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1982年重印。休谟出身于苏格兰爱丁堡奈因微尔斯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两年后辍学。1729年转学哲学,坚持自修。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次年被选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今苏格兰公共图书馆)馆长。晚年一度出任外交职务。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政治论》(1752)、《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英国史》(1754—1761)等。《人类理解研究》是《人性论》第1卷“论知性”的改写本,更集中地

  •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作者:黑格尔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原为黑格尔讲授哲学的提纲。1817年出第1版时,书名为《哲学全书纲要》。1827年出第2版,较第1版增加了将近1倍的内容,书名改为《哲学全书》。1830年出第3版,内容又略有增加。本书有3版序言和1个导言,正文有逻辑学(通称“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序言主要强调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辨证方法。导言考察了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点,哲学同现实和经验的关系,经验知识的缺点,哲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整个哲学即哲学史是一个由许多小圆圈组成的大圆圈等问题。逻辑学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和“存在论

  • 利维坦

    利维坦

    《作者:霍布斯全名是《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综合性著作。托·霍布斯著。共分4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1,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人和人性,把人比作一部机器,把人的生理欲望也看作是一种机械运动,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采取一切手段去占有一切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然权利,由此得出了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结论。认为人生是一场追逐私利的赛跑,目标就是在追逐私利的战场上获胜。求利、求安、求荣使得人对人就象狼一样,人际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公开主张利己主义

  •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作者:恩格斯恩格斯于1851—1852年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组文章(署名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0—597页)。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性质和动力,作出了革命斗争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总结,从军事学的角度阐明了革命斗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文中首次表述了“起义也正如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这一原理。规定了准备及实施起义的重要规则:不要玩弄起义,除非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因此而招致的后果;在决定性的关头,必须集中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必须用革

  •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作者:马克思本书由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撰写,1955年经贺麟翻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属哲学批判类著作。内容节选自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和最后一章,译本基于1953年柏林狄兹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书中重点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及其脱离现实的缺陷,提出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异化现象。马克思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初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资本论》奠定理论基础。文本包含译者增补的方括弧与原稿中马克思划除部分的尖括弧标注,反映其思想演变过程。该书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文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作者:柏格森法国柏格森著。1932年出版。将其“生命冲动”、“创造的进化”、“直觉”等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提出要区分封闭的道德和开放的道德、封闭的宗教和开放的宗教。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生活于一定的社会、集团之中,一定的法律、习惯、风俗的社会具有静止的特征,趋向于保存已有的状态,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接受并服从于这一社会的法律和习俗,并产生义务感,形成了封闭的道德。但人类作为生命的化身,具有创造性,它要挣脱封闭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凭借直觉和创造力,建立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即开放的社会。体现在伟人、英雄、圣者身上的运动的、创造的精神形

  • 修辞术

    修辞术

    《作者:亚里士多德全书由《修辞学》《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三部分构成,侧重语言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修辞学》解析法庭辩护、政治演说等场景的修辞策略;《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涉及情节结构与艺术模仿法则。著作以古希腊哲学为框架,融合逻辑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修辞技巧与诗学规则,保留原全集学术注释体系,呈现跨学科思想脉络。

  • 家政学

    家政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家政学》是一部探讨家庭管理与经济事务的古典著作,它从古希腊社会的实际出发,为理解家庭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将家政学定义为关于家庭管理的学问,核心在于如何妥善管理家庭财产、安排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生产活动。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邦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详细论述了财富的获取与使用,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然的财富获取方式,如农牧业生产,和非自然的方式,如商业交易中的高利贷行为,强调应遵循自然之道获取财富,反对过度逐利。同时,对于家庭内部事务,包括奴隶管理、夫妻相处

  • 保卫马克思

    保卫马克思

    《作者:阿尔都塞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思想著作。阿尔都塞著。1965年法国马斯贝罗出版社出版,仅1965—1973年就曾先后10次再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著作,并被译成英、日、德、意、西等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由八篇论文组成:《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1960)、《论青年马克思<理论>》(1961)、《矛盾与多元决定》(1962)、《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1962)、《关于1844年手稿》(1963)、《关于唯物辩证法》(1963)、《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1964)、《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1965)。主要反对当时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使哲学和政治划等号、用阶级分析的简单方

  • 问题集

    问题集

    《作者:亚里士多德《问题集》虽署名亚里士多德,但普遍认为可能是其学派成员在他思想基础上汇编而成。全书采用问题与答案的独特形式,在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6 世纪间逐步成型,是亚里士多德学派长期知识积淀的成果。 书中涵盖 38 个部分,近 900 个问题,内容广泛触及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当时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物体运动、光色原理的物理思考,动物行为、繁殖生长的生物探究,还是疾病诊治的医学分析,都体现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解答问题时,既凭借经验观察,又运用逻辑推理与思辨方法,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不过,书中的解答

  • 优台谟伦理学

    优台谟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优台谟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关于其作者,学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可能由其学生欧台谟整理完成。它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有所重叠但各有侧重,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 该书核心围绕 “善” 与 “幸福” 展开,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是 “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他将德性分为 “理智德性” 和 “伦理德性”,前者靠教育获得,后者需在实践中养成,“中庸之道” 是伦理德性的精髓,即在过度与不足间寻求平衡。书中还探讨了友谊的价值,强调基于德性的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阐述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紧密联系

  • 幕末

    幕末

    《作者:司马辽太郎他们是普通的下级武士,却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抛却故土,远赴他乡。他们化身刺客,隐身暗处,挥舞手中长刀,不惜双手染血,唯愿在列强环伺中救国于危难。 安政七年(1860)三月三日,大雪。与美国人签订通商条约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进城觐见将军途中,被刺客暗杀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随后,开国主张被一片“攘夷”之声淹没。武士们纷纷请缨,誓要将外国人赶出日本。 明治元年(1868)正月十五日,取回政权的明治天皇昭示天下:与友邦建交,乃国际公理,需妥当处置,望万民谨记。此举掐断了企盼“攘夷”的武士们最后的希望。他们,成为了可悲的弃子。

  • 尼各马科伦理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现在以亚里士多德名义传世的伦理学共有三部,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唯一的一部不是经过他人,而是由亚里士多德亲手编订的著作。在这一部书里,不但探索了象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德性等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还讨论了许多个别行为的具体规范。他从不颁布什么永恒真理,不制定什么不变原则,而只是跟随现象,就事物自身,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去探求其真理。在这里思想就是思想的对象。所以在思辨中思想和被思想的完全同一。在本书第10卷中,把思辨生活奉为只有神才配享有的至高幸福。

  • 大伦理学

    大伦理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同《尼可马克伦理学》和《欧德米亚伦理学》一起,收入罗斯(Ross)主编的牛津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一卷中。据考,本书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之听课笔记,但也有人认为是亚氏本人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卷,似如上面所提到的两部伦理学书的提要。第一卷前19年讨论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目的,阐明什么是美德?如何获得美德? 其内容与《尼可马克伦理学》第一、第二卷相一致,但对善的内容、善的分类等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后15年讨论各种中庸美德以及心智方面的美德。第二卷有相当部分讨论友爱问题,另一部分

  • 意大利简史

    意大利简史

    《作者:佚名本卷收集的是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洲小说和一部意大利简史。哈代小说选译包括《悲惨的德国骠骑》、《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传说》三个短篇。 《傀儡师保尔》是德国作家施笃谟(Theodor Storm,1817—1888,一译施托姆)的一篇颇为有名的小说,发表于1874 年。小说情节简单、纯朴,文字清晰、优美。 《意大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干校”回北京后, 由罗先生和朱海观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共同翻译的,于197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书由英国人艾迪(C. M. Ady)和怀特(A. J. Whyte)编写,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韦利(D. P. Waley)

  • 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

    《作者:罗念生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其中《论古希腊戏剧》是罗先生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则选自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一书,取其介绍性文字,未收录翻译的作品(已收入其他卷次之中)。此外,本卷收入罗先生文章56篇,从1934年发表的与茅盾先生讨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诸问题,直到罗先生晚年撰写的多篇未刊遗稿,不仅时间跨度较大,而且涵盖范围也很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特集成

  •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

    《作者: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作者:索福克勒斯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拉特》《特剌喀斯少女》《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 论灵魂

    论灵魂

    《作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认识论和心理学专著。许多学者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晚期著作,属于生前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一类。本书共3卷。第1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批判了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论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卷前3章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两者不能分离;灵魂随身体死亡而消失;灵魂是肉体的动因;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机能3部分。后9章集中论述了感觉问题,是此书的核心所在。首先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起源;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象分别是颜色、声音、有味事物、元素的性质等;断

  •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

    《作者:欧里庇得斯作者是[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译者是罗念生。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里庇德斯悲剧五种,包括:《阿尔刻提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侣》。

  •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作者:阿里斯托芬[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著,罗念生译。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包括:《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地母节妇女》《蛙》。

  • 大地

    大地

    《作者:赛珍珠长篇小说,1931年首次发表。讲述农民王龙为获得土地而辛勤劳作,最终从农民变成地主的故事。小说伊始,雇工王龙从黄地主家娶回厨房丫头阿兰为妻。从此,夫妻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兴旺起来。他们遭遇旱灾荒年时,逃难至南方城市乞讨生活。一次抢大户,得到不少珠宝。王龙携全家返回故里,购置田地,雇用长工,开始发迹。王龙的三个儿子中,老大做乡绅,老二经商,老三从军。老年王龙仍然离不开土地,并告诫儿子土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千万不能卖地。赛珍珠在《大地》中以同情的笔墨,塑造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形象。主人公王龙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表现出强烈的

  • 儿子们

    儿子们

    《作者:赛珍珠《儿子们》是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系列小说的第二部。该书创作于1932年,延续前作《大地》的故事脉络,聚焦王氏家族第二代成员王虎从绿林小卒成长为草莽司令的历程。小说通过三个儿子分家卖地、权力争夺等矛盾冲突,展现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剧烈变革,反映传统农耕文明与军阀混战时代的碰撞。

  • 分家

    分家

    《作者: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儿子们》《分家》,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浮沉,《分家》为第三部,于1935年问世,主要讲述留学生王源成长为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故事。时局动荡,王龙的儿孙四散东西,各奔前程。王源却一时不知何去何从。他要挣脱父亲王虎代表的陈规旧习的束缚,又不认可堂兄盛和妹妹爱兰的西化新生活,也难以完全认同堂弟孟所投身的革命事业;留洋期间他钦羡外国文明的种种发展成果,又忍受不了传教士对祖国落后一面的描绘,也无法接受白人少女玛丽热烈奉献的爱情——挣扎在新与旧、异与同之间,究竟能否获得内心的安宁?

猜你喜欢的书

疯癫与文明

疯癫与文明

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最先由巴黎出版,书名为《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Folieetderaison:histoiredelafolieal’ageclassique)。1965年,该书根据缩写本出版了英译本,在英译本中福柯根据全本中的一章“欲望的超越”缩写的“激情与澹妄”补充了一些内容,因而书名也改为《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ad-nessandCivilization:AHistoryofInsani-tyintheAgeofReason)。全书共分为11个部分。包括前言、“愚人船”、大禁闭、疯人、激情与澹妄、疯癫诸相、医生与病人、大恐惧、新的划分、精神病院的诞生和结论。书中福柯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力图说明,疯癫是“社会空间”中的一个知觉对象,它是在历史过程中由许多方面建构成的,是由多种社会实践捕捉到的。它不能简单成为思辨理解的分析对象。

与舍弟书十六通

与舍弟书十六通

书信,郑板桥撰。郑板桥写给弟弟是十六封家书。

音论

音论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共为十五篇。

竹斋诗余

竹斋诗余

一名《竹斋词》。词别集。南宋黄机撰。一卷。机字几仲,一说字几叔,东阳(今属浙江)人。主张抗金,曾与岳飞之孙岳珂唱酬,寄词给辛弃疾。此集录词九十八首,编无定例,毛晋以得旧本之先后,陆续付刻而成。《四库全书》曾据安徽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词曲类。此外,传世版本还有《续金华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黄机词今存近百首,其中有与岳珂、辛弃疾等人的唱和之作,词风沈郁苍凉,如〔木兰花慢〕《次岳总干韵》,抒写心中的委屈与归隐之意,颇为真切感人。

爝火录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亦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所说经》等。佛教经典。北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共分十二品:第一至第三品谓佛说一乘菩萨行方便境界奋迅法门,包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需之十二妙法、十二胜法及关于六度之诸法门;第四品以下讲尼乾子为严炽王说十善业道相应法、治国善恶行法及布施十五功德等。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其卷品开合与入藏本不同,且不分细目。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