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

马斯洛
  • 姓名:马斯洛
  • 全名: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布鲁克林
  • 出生日期:1908年4月1日
  • 逝世日期:1970年6月8日
  • 民族族群: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英语: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博士、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1968)等。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马斯洛早年曾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并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曾任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心理学会个性和社会心理学分会主席,他在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逐渐形成,它是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派而产生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人除了一般的生理动机之外,还有高级的心理动机,包括社会性动机和智能性动机等。马斯洛称这场人本主义运动为第三势力,他就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1954年他出版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动机与个性》一书,这本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酝酿过程和它的基本观点,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引起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为了进一步巩固人本主义运动的阵地,于1961年创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2年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1967—1968年度马斯洛被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说明马斯洛多年来所研究和提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已得到美国心理学家们的承认和重视。马斯洛的理论,具体而概要地说,就是他所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需要和行为的共同规律,为企业事业的管理工作所需要。所以,这一理论,40多年来在世界各国流行得很广,近几年来在我国也有传播。但这一理论在思想方法上却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见。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年)、《动机与个性》(1954年)、《人类价值的新知识》(1959年)、《科学的心理学》(1966年)、《趋向存在心理学》(1968年)等(参见“需要层次理论”)。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

本书为陈友松先生的英文博士论文,根据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注重比较教育和教育经济的研究,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赏,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誉为“在教育学与经济学之边缘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工作。”此书为我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开拓了新领域。陈友松留学美国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和教育行政。他撰写的这本博士论文,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费筹措、分配和使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此书的完成有赖于大量的、翔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在广泛征集材料过程中,他曾向哥大校友宋子文(时任财政部长)提出要求,希望宋提供历年财政报告。宋慨允,装了一大木箱统计报表空运到美国供他使用。陈先生用三年时间发奋工作,得以优异成绩完成论文。为此他的导师杜威(教育家、哲学家)赞他为“东亚一流学者”。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

钝吟杂录

钝吟杂录

笔记。清冯班著。十卷。卷一、二为“家戒”上、下,卷三为“正俗”,卷四为“读古浅说”,卷五为“严氏纠谬”,卷六为“日记”,卷七为“诫子帖”附“社约”,卷八为“遗言”,卷九为“通鉴纲目纠谬”,卷一○为“将死之鸣”。《四库全书总目》谓:“班著述颇多,没后大半散佚,其犹子武,搜求遗稿,仅得九种,裒而成编。‘家诫’多涉历世故之言,……‘正俗’皆论诗法,‘读古浅说’多评诗文,‘日记’多说笔法、字学,……‘严氏纠谬’辨严羽《沧浪诗话》之非,‘诫子帖’多评古帖、论笔法,末附以‘社约’四则,皆读书之法,‘遗言’、‘将死之鸣’,皆与‘家诫’相出入,‘通鉴纲目纠谬’尚未成书,仅标识五条。”又称此书“论事多达物情,论文皆究古法,虽间有偏驳,要以所得为多也”。前有冯武序。有康熙中刊本、《四库全书》抄本,另有嘉庆间刊《借月山房汇钞》本、道光间刊《指海》本、民国间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盘珠集胎产症治

盘珠集胎产症治

妇产科著作。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三卷。洁字西亭,雯字淡宁,炜字缉庵。此书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卷上列胎前诸症,凡三十四症; 卷中列产后诸症,凡六十一症; 卷下列胎产治疗方剂,凡二百五十三首。所列方剂包括补剂、散剂、攻剂、热剂、和剂,亦包括胎前、产后备用方。作者对妇产科有临床经验,所述诸症及治疗方剂均有参考价值。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南宋绵州道士王希巢注解。书成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上中二卷注解《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前半篇。下卷注解《生神经》后半篇(即《生神九章》、《太极真人颂》)。作者于卷首序文中宣称:「《九天生神章》大要有四:一曰爱其形,二曰保其神,三曰贵其气,四日固其根。」形、神、气、根(精)四者相互关联,皆为生命要素,不可须臾分离。故修道者应爱形、保神、贵气、固精。是为作者于注文中发挥阐明之经旨。

仪礼集说

仪礼集说

十七卷。宋敖继公撰。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人,后居吴兴(浙江乌程县)。宋咸淳进士,对策忤时相,竟归而不仕;入元,赵孟頫尝从其受业。敖继公邃通经术,动循礼法,官信州教授。《仪礼集说》成于1301年,书前有自序,称郑玄《仪礼》注,糟粕多精华少,删去与经不符的,意义又未足,则取疏记或先儒之说以补之,又未足,则附以自己见解。并怀疑《丧服》一篇违悖经义,非子夏作。郑注简约古奥,贾疏则繁,《仪礼集说》依《仪礼》十七篇各为一卷,对郑玄注都有所取,对不取的不攻驳。敖继公逐字逐句研求,务畅其旨,对《仪礼》有所发挥。卷未各附《正误》一篇,考辨字句颇详。《丧服》一篇以其兼《释记》文,作于《记》后,怀疑为郑玄散附《经记》之下,而设移其原秩序。《仪礼》十三篇之《记》,朱熹《经传通解》皆分属经文条条之下,敖继公则认为诸篇之《记》,有特为一条而发者,有兼有两条而发者,有兼为数条而发者,也有于《经礼》之见别见他《礼》而发者,故不移摘其文,恐失《记》之意。敖继公治学严谨,对前儒有所怀疑,既不废其言,又不发无据之言,对后世研究《仪礼》有参考价值。版本有元版大字本、陆有元刊元印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明政化程敏政刊本;清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元大德刻明修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修补本;清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