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

- 姓名:马斯洛
- 全名: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布鲁克林
- 出生日期:1908年4月1日
- 逝世日期:1970年6月8日
- 民族族群: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英语: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博士、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1968)等。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马斯洛早年曾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并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曾任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心理学会个性和社会心理学分会主席,他在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逐渐形成,它是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派而产生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人除了一般的生理动机之外,还有高级的心理动机,包括社会性动机和智能性动机等。马斯洛称这场人本主义运动为第三势力,他就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1954年他出版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动机与个性》一书,这本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酝酿过程和它的基本观点,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引起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为了进一步巩固人本主义运动的阵地,于1961年创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2年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1967—1968年度马斯洛被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说明马斯洛多年来所研究和提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已得到美国心理学家们的承认和重视。马斯洛的理论,具体而概要地说,就是他所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需要和行为的共同规律,为企业事业的管理工作所需要。所以,这一理论,40多年来在世界各国流行得很广,近几年来在我国也有传播。但这一理论在思想方法上却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见。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年)、《动机与个性》(1954年)、《人类价值的新知识》(1959年)、《科学的心理学》(1966年)、《趋向存在心理学》(1968年)等(参见“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什么是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全称《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或译《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是法国思想家蒲鲁东创作的政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40年6月。该书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私有财产。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借用法国大革命时期布里索的名言,提出“所有权就是盗窃”(即“财产就是盗窃”)的论断。这表明蒲鲁东主要是从法权观点出发,对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进行尖锐的批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享受自己的劳动产品,但是地主和资本家却以地租和利息的办法,掠夺了劳动者的一部分产品,这实际上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盗窃行径。该书出版后在法国轰动一时,使作者获得社会声誉,并奠定了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小儿诸证补遗
中医,儿科,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该书首述观气色验指纹为临证之要,后论胎毒、惊风、丹毒、痘麻等证治。卷末载小儿引经诸药歌及小儿治诸效方。现存明崇祯九年抄本。
唐人万首绝句选
唐诗选集。共七卷。清代王士禛编纂。选唐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卷前有《序》。此书是有感于宋代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的驳杂,将其刊定而成。洪迈编书卷帙繁复,原本一百卷,今佚九卷,每卷一百首,计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三十七首,为唐人绝句总汇。此书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据王氏在《蚕尾续文》中自述:“是岁予年七十有五,笃老矣,目昏眵不能视书,唯大字本略可辨识。偶案上有洪景庐《唐人万首绝句》旧版本,乃日取读之,两月而毕,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书中所选五言绝句以王维最多,李白、韦应物、李商隐次之;七言绝句以李商隐最多。选书推崇王勃、王维、李白、韦应物、王昌龄等人,基本上选汇了唐人绝句的精华。诗虽无笺注评点,但在《凡例》中却对诗人诗作有所评论,推举李白《早发白帝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涣《凉州词》为压卷之作,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流行较广。版本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芸香阁刻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刊行。
田俅子
一卷。周田俅 (约前360—300)撰。田俅或作田鸠,齐人。《汉书·艺文志》墨家类有 《田俅子》三篇,注:先《韩子》。《隋书·经籍志》:“梁有《田俅子》一卷,亡。”新、旧 《唐书》不著录,说明该书已佚。清人孙诒让曾指出:“田俅晓陈符瑞,非墨氏徵实之学。与其反对楚王以文害用之论,亦复乖牾,或出依托。”诒让之说颇近事实。现存的版本有:清人马国翰博引他书,辑成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刊行。劳格亦尝辑之,可惜此本较略,不及马国翰本。
七经小传
三卷。宋刘敞撰。此书为其杂论经义之语,因涉及《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七部经书而得名。刘敞认为以上七经存在多处别字、脱简、遗文或倒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古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改易。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有些经文提出不同前人的解释,其中不乏精粹之见,但往往考据论证不足。宋庆历以前,学者多守章句注疏之学,《七经小传》大异前儒,不墨守成说,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之先声。但由于刘敞所提出的一些新看法论证不足,也因此不断遭到宋以后学者们的攻击,认为他开了南宋以来臆断经说之流弊。今存有清通志堂经解本。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梵名Sapta-buddhaka-su^tra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作如来善巧咒经、如来方便巧咒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佛居鸡罗婆山顶时,林中一比丘为恶鬼所捉,另一此丘着于邪魅,苦闷懊恼不堪。佛陀乃应虚空藏菩萨之请,宣说灭除疾病苦、远离鬼魅之神咒。又本经之同本异译有译于梁代(译者佚名)之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及宋代法天所译之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