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 姓名:歌德
- 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法兰克福
- 出生日期:1749年8月28日
- 逝世日期:1832年3月22日
- 民族族群: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伟大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任皇家参议,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童年的精神生活深受母亲的影响。1765年歌德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1770年转学去斯特拉斯堡大学,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并结识赫尔德,后者介绍他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莪相的诗,一起采集民歌,对他影响很大。1771年8月至1775年10月,歌德积极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创作了剧本《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使歌德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德国新兴市民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意志薄弱而富于感情的青年,他离开城市到乡间小住,大自然的清静、美丽,纯朴的农民和儿童,都使他心旷神怡。不久,他结识了一个邻居的女儿夏绿蒂并爱上了她。但她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决然离去,在一个公使处当秘书,想以社会活动来忘却爱情。可是,他作为一个平民,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最后找不到出路而自杀。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是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小说文笔优美,感人心扉。1775年11月,歌德接受魏玛公爵的邀请去魏玛公国任职,繁忙的政务影响了他的文艺创作。为摆脱这种境况,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行。他在那里将近两年,深受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薰陶和感染,同时在创作上也有收获,完成戏剧《埃格蒙特》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浮士德》和《托夸多·塔索》也有进展。《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是一部形式上最完整的古典主义诗剧,在内容上则表明纯洁的人性可以战胜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这充分体现了歌德的人道主义理想。从1794年起至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与席勒交往频繁,密切合作,成为两人创作上丰收的十年。这时他们合写《赠辞》,对社会上和文艺界的庸俗鄙陋习气进行了批评。后来又竞相写作叙事谣曲,把这种文艺形式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歌德还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著作。1805年至1814年,由于拿破仑战争,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于停顿,但是他写了一部分十四行诗、长篇小说《亲和力》以及自传《诗与真》前三卷。1814年后他好象又恢复了青春,创作了有二百四十多首诗的《西东合集》。特别是在晚年,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以及《诗与真》最后一卷。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有12 000多诗行。它的主体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第一部“献诗”是诗人自己的述怀, “舞台序剧”阐述了诗人的文学艺术观点。“天上序幕”说明了写剧目的,是剧情的开端。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非勒司展开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天帝表示了对世界和对人的肯定,魔鬼表示了对世界和人的否定,于是以浮士德为双方赌赛对象,从这一赌赛又引出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作者通过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表现了欧洲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发展史。它揭示了奋发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在不断的追求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魔鬼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是否定的精灵、恶的象征,但他们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辩证的因素。在艺术手法上,《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品,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既植根于现实土壤,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歌德除进行文学创作外,还从事自然科学活动。他研究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颜色学和矿物学等,并且都有论著。他的一生著作浩繁,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
猜你喜欢的书
欧游杂记
朱自清著。开明书店1934年9月初版。本书为作者1932年5月至6月游历欧洲5国12处名胜的纪行文集,除《序》之外,收入《威尼斯》、《罗马》、《莱茵河》、《巴黎》等游记10篇,附录《西行通讯》2篇。《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滂卑故城》等文重在介绍城市风貌与文化古迹,并对欧洲文艺珍品典籍作了精当的鉴赏;《瑞士》、《莱茵河》等文,则对瑞士和德国莱茵河沿岸的旖旎风光作了细致诱人的描写;《荷兰》、《柏林》等文着重介绍了西欧社会的民族民间风习。这些有关欧洲文化古迹、民俗民情的生动描述,于阐述社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畸型病态。作者说:“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序》)但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进了自我的感情,如《罗马》记述古罗马斗狮场的遗迹和历史,评说斗狮是一种刑罚或裁判,且继以想象中斗狮场面的描写,以表现对斗狮场上的“罪囚”的同情,对罗马统治者的“威风”的厌恶。又如在《巴黎》中表现了对穷苦大学生的关心,在《莱茵河》中抒发了自己的观感和幻想等。集内一些写景纪游篇章的文字简捷而精致,并能表达出不同胜景的独特神韵,如《威尼斯》写蛛网密集之水上名城的明媚风光与匀整建筑,《瑞士》写各种山姿水态因气候变幻而具的不同风韵,《巴黎》描写沙摩司雷司的胜利女神雕像,则化静为动,活灵活现。作者出于对西欧文化艺术的热心了解和细致考察,以敏锐的感觉,准确的表现和生动的描写,极妍尽态,语言文字则达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编撰。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而且比较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作者总结了历史上的重农思想及经验。“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著成了此书。全书约十一万多字,卷首有作者自己写的《序》和《杂说》,正文分为九十二篇。书中引用的先秦至魏晋之间的典籍达一百六十余种。成书年代约在533年至544年间。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栽培及家禽、牲畜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和副业等。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齐民”即平民,“要术”指用以谋生的主要方法。该书主要介绍我国劳动人民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和方法。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ihai),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要术·序》),囊括耕作制度,天时地宜,耕作技术和农具,各种农作物、果木树栽培,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病疾的防治,农、副、畜产品加工以及酿造等等。
正气歌
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关陇舆中偶忆编
笔记。清张祥河(1785—1862)撰。一卷。祥河有《小重山房丛书》已著录。是书成书年代不详, 一万五千余字。 内容颇丰,包括名人秩事、乡贤琐闻等。其中记载文坛掌故、文人诗词为多,评诗亦颇精当,常有新解。是书中述作者游踪,擅长描摹风景。有《小重山房丛书》本,《说库》本,《清人说荟本》等。
四书稗疏
一卷。清王夫之撰。是书《四库总目》不存。书中“壹是”一条,谓壹即专壹,壹是犹舍专此,对齐治平而言。“三年之丧”一条,谓三年之丧非即父母之丧,《春秋传》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谓后与世子。“悉灌”一条,谓《集注》误立灌地降神之文,而庆源辅氏盛为一说,唯不知裸为酌鬯初献之名,而灌乃裸字之假借。此并足补先儒之缺失。其驳诘众说,虽颇中肯綮,然欲“日折衷以事理之安,而参考之三礼以息群邪”,则似尚未能。该书有《船山遗书》本。
四分比丘尼戒本
佛教戒本。传统题作后秦佛陀耶舍译,唐怀素集。一卷。北图有珍33等九十号左右。英、法、俄、日等藏有S.440、P.2310等数十号。传统认为此戒本是怀素在佛陀耶舍所译《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历代经录无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之记载。故此戒本或是怀素据《四分律比丘戒本》之体例,从《四分律》关于比丘尼之戒律中集出;或佛陀耶舍翻译,经录失载。戒本把比丘尼应遵守之戒律以条文的形式一一列出,成为中国比丘尼日常生活所依据的规范。敦煌地区尼僧数量颇多,故此类戒本颇受重视。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保留了较早的形态,可供校勘。S.1167题记谓:“比丘尼 先为师僧父母,后为己身,时诵《尼戒》一卷。龙兴寺僧智照写。”上海图书馆127号题记谓:“子年十一月,比丘潜均写。”北寒100题记谓:“比丘常秘写。”北生22题记谓:“写,戊寅年五月十六日,梁再兴。”S.6637题记谓:“比丘尼灵相戒本。”北辰47题记:“戒意”,显然也是比丘尼的名字。由此可知,敦煌比丘尼所用之戒本大抵为比丘或俗人抄写。或者反映了当时比丘尼的文化层次与在教团中的地位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