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 姓名:海明威
- 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出生日期:1899年7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1年7月2日
- 民族族群: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到堪萨斯市《星报》当见习记者。1918年5月,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开赴前线。7月在意大利负伤,获得勋章。1919年初回国,担任一家杂志编辑。两年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欧记者赴法国。在侨居巴黎的美国名作家斯泰因、庞德、菲茨杰拉德等人帮助和鼓励下,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23年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由巴黎一家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次年,《我们的时代》一书由巴黎另一家非正式出版社出版。1926年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书中以低沉的情调和色彩缤纷的笔触描写战后“迷惘的一代”,成为该派作品的代表作家。他的新编短篇小说《没有女人的男人》于1927年问世,奠定了他作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两年后,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与读者见面,并于1933年拍成电影。作品叙述他在意大利的战场经历,从批评战争宣传出发,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精神价值,表现了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在艺术价值上,它显示了文体简练、情景交融、善用独白讽喻的“海明威风格”。20年代末,返回美国,先后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基威斯特岛和古巴的哈瓦那郊区。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以记者身分前往报导战事,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叛军,支持共和政府,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解说词(1937),发表剧本《第五纵队》(1938)。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回哈瓦那创作并发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1941年,他偕夫人来中国报导抗日战争,会见过宋庆龄等人。1944年,作为《柯里尔》杂志记者赴欧报导欧洲战事。其间曾率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被指控违反记者不得参加战斗的日内瓦协定而受审,结果无罪释放,后获军方颁发的铜质勋章。1942年,《丧钟为谁而鸣》一书改编成为由名演员英格利·褒曼和贾利·古柏主演的电影《战地钟声》,蜚声世界。他的另外三部小说《麦康伯的爱情》、《我的老人》(改名为《内心》)和《有钱人和没钱人》(改名为《溃点》)分别于1947、1949和1950年拍成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返回古巴,发表《渡河入林》(1950)和《老人与海》(1952)两部中篇小说,后者于1953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56年开始为《生活和展望》杂志撰稿。1957和1958年他的两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老人与海》先后拍成电影。古巴革命后,他于1959年与夫人迁回美国,定居于爱达荷州凯奇湖。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多种病症,医治无效,精神忧郁。1961年7月因久病不愈而绝望,以双筒猎枪自杀。1985年,他的遗著,长篇小说《伊甸园》出版,该书描写20年代一个心理变态的三角恋爱故事,通过离奇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他自己的隐衷和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的书
南丰文钞
十卷。宋曾巩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曾巩文10卷,计疏、札、状6篇,书15篇,序31篇,记、传28篇,论、议、杂著7篇。
絜斋集
南宋哲学家袁燮的著作汇编。因学者称袁燮为絜斋先生,故名。此书包括了袁燮的主要著述和他的主要思想。在此书中,袁燮将陆九渊既视作道德本源又视作知觉主体的“本心”着重引向伦理道德方面,说“人之本心万善咸具,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是之谓本心”(卷八《跋八箴》)。他进一步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皆是“心”的体现:“心之精神洞彻无间,九州四海靡所不烛”(卷一《都官郎官上殿劄子》)。此书中袁燮从陆九渊的“心即理”观点出发,推出了“天人一理”的命题:“国无定论,人有离心,乖气所召,灾患必作,此恒燠所以应也。天人一理,随感而应,可不畏哉!”(卷三《论弭咎征宜戒逸豫劄子》)此书反映出袁燮除了学宗陆九渊以外,也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接受了朱熹的道统观,认为:“(孟氏之后)岂无儒宗,然虽有求道之心,而未有得道之实……于是乎道统寝微,不绝如线,寥寥至于我宋,乃始有濂溪先生者,精思密察,窥见其真,得颜氏子之乐,潜养既深,蹈履既熟,乃笔之书,乃见诸行事。二程之学渊源于兹,遂以斯道师表后进,迄今学者趋向不迷,系谁之力,实惟先生复开其端,岂可忘所自哉!”(卷九《濂溪先生祠记》)《絜斋集》既是袁燮的主要著作,也是象山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后据《永乐大典》所载得文章二百四十八篇,诗一百七十六首,成二十四卷,又以其子袁甫所作序附之,即成今本《絜斋集》。有珍柏木、闽覆本、杭缩本、甬江袁氏刊本等。
光绪苗栗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沈茂荫修纂。十六卷。茂荫字槐堂,浙江萧山人。光绪监生,官至知县。苗栗原名猫里,台胞卡斯族居地,光绪十五年设县。十九年(1893)沈氏遣人采访并摘抄《淡水厅志》部分内容,翌年成书。约十万字。分图考、沿革、建置、赋役、物产、古迹、风俗、祥异、学校、典礼、武备、职官、选举、列传、艺文十五类,有县署、捕厅署、大甲巡检署诸图和苗栗八景图。是清代台湾最后一部地方志。光绪间抄本最佳,其封面书背上方有“福建”二字,改错甚多。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另有其中“物产考”单行本,题为《苗栗物产考》,多被他书引用。
金陵百咏
宋诗别集。1卷。曾极著。皆七言绝句。咏建康(江苏南京)古迹,“词旨悲壮,有磊落不羁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名为百咏,只有91首诗,恐为传抄者遗漏所致。《乐官山》诗:“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题有注:“南唐初下时,诸将置酒,乐人大恸,杀之聚瘗此山,故名。”《古龙屏风》诗:“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年笑叶公。可恨横空千丈势,翦裁今入小屏风。”《豫章人物志》载作者游金陵,题《行宫龙屏》,触犯时相史弥远,因此受到谴责,诗句与此相同。读此书,不但知道金陵故事,而且亦可知道作者孤怀独抱,明心见志。他是临川平民,字景建,晚年以《江湖集》事得罪,流放道州而卒。其它著作如《舂陵小雅》均佚,仅存此书,更为可贵。有《四库全书》、《观古堂所刊书》、《观古堂汇刻书》(第二集)、《郋园先生全书》等版本。
台湾郑氏始末
清沈云撰,沈垚注,凡六卷。该书根据清江日昇《台湾纪事本末》49篇,并参考他书,删订而成。该书叙述郑芝龙自明天启初年起兵,至其子郑成功攻克台湾,以及曾孙郑克塽降清期间的史实。其中有些史事的年月与实际不符。
景祐新修法宝录
凡二十一卷。北宋吕夷简等奉敕撰。略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本书为续大中祥符法宝录之作,编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后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间所译出之佛典,并集录其奏章、愿颁、序引等。内容计有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上(卷一)、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中(卷二至卷十九)、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下(卷二十)及总录(卷二十一)本书原已失佚,仅留其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所藏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后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遗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并残缺卷八、卷十两卷。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抄出宋藏遗珍本之要文,另由本书之总录、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补入原缺部分,题为‘景祐法宝录略出’,于民国二十三年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