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

- 姓名:卡波特
- 全名: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新奥尔良
- 出生日期:1924年9月30日
- 逝世日期:1984年8月25日
- 民族族群:
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英语: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鲁门·史崔克福斯·珀森斯,美国作家。生于新奥尔良,1942年迁居纽约市,常为《纽约人》周刊撰稿,后来成为职业作家。他早期的作品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方的哥特式文学作品有雷同之处,但他不承认自己是南方作家。他后来的作品模式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顺乎时代潮流的结果。但是,以霍桑和詹姆斯等人为代表的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传统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他的作品象霍桑的作品那样,集中写善与恶,写光明与黑暗主题。当代评论家倾向于把他的小说分成两种模式:黑夜小说和白天小说,或叫黑暗小说和光明小说。光明小说象《草竖琴》(1951)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开的世界上,展示了咄咄逼人的社会秩序,它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口语化的语言中蕴藏着诙谐,并用第一人称口吻进行叙述,如《在蒂法尼的早餐》(1958)。而夜间小说有明显的梦魇色彩,孤立地用第三人称的口气叙述,着重剖析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象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中就多次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卡波特笔下的人物经常沉湎于自我陶醉之中。要找到真正的自我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由于作者描写了超自然现象,一个人物往往得面对他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草竖琴》中的树房子成了实现人物夙愿的地方,成了为消灭社会中的伪善行为而藏身的地方。卡波特还试写了非虚构小说。《缪斯们受人倾听》(1956)用报道的方式真实地记述了美国国务院支持的美国民间歌舞团访苏情况。~《凶杀》(1966)是他的最成功的非虚构小说,记述了两个四处流浪的精神变态者杀害一个德高望重的堪萨斯农民家庭一家人的事件,在凶手被处决之前,作者访问了他们,根据录制的材料写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新型小说,以探讨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卡波特还写过剧本和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色时代
《青色时代》是三岛由纪夫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以光俱乐部事件(东京大学学生发起黑市金融交易,触犯法律的案件)为背景题材。在地方城市名门之家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川崎诚,从小受父亲严厉管束,也因此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诚对合理主义抱有执念,以一次大额款项欺诈案受害为契机,自己创办了非法高利贷金融公司。原以为可以顺利瞒天过海、净盈利的计划受挫,诚的青春经历了一场孤独而虚无的幻灭。三岛由纪夫用讽刺且夸张的文体,赋予作品以犀利的警示性和反思性。
赤水元珠 [四库本]
三十卷。明孙一奎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 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 “怯损劳瘵”门附 “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 (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 本。
太上玉华洞章拔亡度世升仙妙经
卷后《叙传授经事》称金皇统三年(1142年),杜长春得道后传授本经。本经凡9章,劝人去十恶,转诵真经,并述内丹。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
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矜经。撰人不详,约出朴南北期。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汤用彤、杨联陞、吉冈义丰均认为出自南北朝。述正一道戒律。
唐宋词启蒙
本书是翻译家、文学家李霁野给自己的孙辈讲解唐宋词的合集。他亲自精选了唐宋一百多位词人的代表性词作,逐首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兼以谈论词的发展历程,词的艺术特色,词人的心境和情怀,行文流畅,明白如话。这种启蒙式讲解很适合青少年的启蒙教育。
大乘五蕴论
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五蕴论。印度世亲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安慧有大乘广五蕴论(日照译),即广此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