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 姓名:托洛茨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前苏联
  • 出生地:乌克兰
  • 出生日期:1879年11月7日
  • 逝世日期:1940年8月21日
  • 民族族群: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俄语:ЛевДави́дович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联共(布)党内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托洛茨基派的领导人。(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一个犹太富农家庭。中学时,组织并领导“南俄工人同盟”,接受马克思主义。1898年初,同盟遭破获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中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2年从流放地逃亡国外,护照署托洛茨基,此后即沿用此姓。年底抵达伦敦,同列宁结识,参加主办《火星报》。在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反对列宁提出的党章第一条条文,属孟什维克。后又动摇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1905年俄国革命中,曾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同月再次被捕。1906年在狱中撰写了《结果和前景》一书,提出作为托洛斯基主义重要理论的“不断革命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与极左色彩。次年2月,在流放途中逃往国外,先后侨居芬兰和维也纳。1907年5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持“中派立场”。1912年8月组织反布尔什维克的“八月联盟”。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在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中派主义组织),不久和区联派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积极组织和指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后,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国内战争中亲临前线指挥,荣获勋章。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及职工会问题上,反对列宁的正确主张,并反对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前后,连续发表给联共(布)中央的公开信、《46人声明》及《十月的教训》一文等,组织托洛斯基反对派,攻击列宁主义,篡改十月革命的历史,贬抑列宁,抬高自己,甚至公然在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组织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游行,因而相继被撤销各种职务。1927年11月被开除党籍,流放西伯利亚。1929年1月,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1936年底定居墨西哥。1938年9月在巴黎组织与“共产国际”相对抗的国际托派组织“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郊区住宅被一名西班牙共产党员刺死。主要著作还有:《俄国革命史》、《被出卖了的革命》、《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等。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晚年流亡国外的通信集。

托洛茨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古今事通

古今事通

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李白诗:“昔为芙蓉花,今为断肠草。”  
晋王迥子高与仙女周瑶英游芙蓉城,凡百余日。
安成刘信夫登第,授宣州教官,寓杭州。渡江,值太学数人同行。信夫征衫布履,众鄙之。问:“能诗否?”曰:“略晓。”泊岸索诗,指西湖即云:“长乐钟声下九天,万家春色柳摇烟。山迎山送利名客,潮落潮生来去船。”众大喜,挽其笔曰:“只消此四句,不必足。”后因此定友。

许真君仙传

许真君仙传

不题撰人。传中称许逊元代封号“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盖撰于元代。柳存仁《许逊与兰公》一文认为,本书为宋白玉蟾《旌阳许真君传》所本(见《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本书鲜见其他传本。该书为许逊传,后附吴猛、彭伉、时荷、周广、甘战、施岑、曾亨、陈勋、旴烈、黄仁览、钟离嘉和胡惠超等十二真君传记。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李祘(1752年—1800年),即朝鲜正祖(조선 정조),朝鲜王朝第22任君主(1776年—1800年在位)。字亨运,号弘斋、万川明月主人翁,朝鲜英祖李昑之孙、思悼世子(后追尊庄祖)李愃之子。生母是惠庆宫洪氏(后追尊献敬王后)。李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被立为王世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父亲李愃死亡(壬午祸变)后被过继给已故的伯父孝章世子李緈为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代理听政,翌年继承王位,随即铲除反对派洪麟汉、郑厚谦等,颁布《明义录》,阐明自己的正统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罢黜权臣洪国荣,巩固了王权。任内朝廷分为“时派”和“僻派”,但李祘始终能驾驭朋党,稳固地掌握权力。李祘任内多有建树,他设立奎章阁,营建水原华城,创设壮勇营,实行通共政策,废止除六矣廛以外所有商店的禁乱廛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开始正视清朝,并吸收清朝文化。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者型君主,留下《弘斋全书》184卷,其作品数量居朝鲜半岛历代君主之冠。他执政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空前繁荣,与其祖父英祖统治时期合称“英正时代”,被认为是朝鲜王朝的中兴时期。 嘉庆五年(1800年),李祘薨逝,享年四十九岁。死后庙号正宗,谥号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大王(清朝赐谥恭宣),葬于健陵。大韩帝国建立后,朝鲜高宗追尊李祘为帝,庙号正祖,谥号敬天明道洪德显谟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宣皇帝。

七佛经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