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

- 姓名:本雅明
- 全名: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2年7月15日
- 逝世日期:1940年9月27日
- 民族族群:
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德文: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享年48岁),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从小受犹太教的深刻影响,1912年进入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后又在慕尼黑、伯尔尼等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生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雅明结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1924年又结识了一位苏联女导演阿霞·拉齐丝,受他们的影响,本雅明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从苏联访问归来后便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建立了联系,并积极为其撰稿。纳粹上台后,作为犹太人的后裔,本雅明逃亡巴黎继续为法兰克福学派撰稿。1940年本雅明途经西班牙转赴美国时因遭到纳粹追捕,在靠近法国边境的帕堡被迫自杀。本雅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极富创造性的理论著作,其中大部分为文艺理论方面的。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的价值真正获得认可是在其死后,特别是在50年代至60年代之间,由阿多尔诺亲自编写的《本雅明文集》以及《本雅明书信集》出版之后,在理论界形成了所谓的“本雅明复兴”,将其称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雅明的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1920)、《歌德的亲和力》(1924)、《单行道》(1928)、《德意志悲剧的诞生》(1928)、《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讲故事的人》(1936)、《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什么是史诗剧?》(1939)、《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9)等等。本雅明的理论思想主要集中于文艺理论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思考现代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价值的见解,但由于受到犹太教的影响,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充溢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猜你喜欢的书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 “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至于南渡偏安。然观此编一代之文,则讨论典故,崇励风俗者,犹居其半。东汉以来,老师宿儒之遗训越三国而尚存,此编则进而伸张了礼教之本。书中多采辑诗赋之序,以足篇帙,特较梅鼎祚所辑他代《文纪》为繁,殊嫌割裂。而司马懿以及师、昭,虽 《晋书》本纪三祖并登,而揆以史法,终成断限;梅鼎祚既统编陈、隋以前之文,自宜附之魏末,使名号不舛,时代靡差。此乃因仍 《晋书》之失。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临川先生文集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国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主张文应“有补于世”,反对“功且华”,其诗文颇具批判精神,寄托着政治理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宋代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内文五十六卷,诗四十四卷。其篇目、编次与王安石文集的别本《王文公文集》略异,内容大致相同。北宋末薛昂编。流行刊本为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校定,前有黄次山序。内有《洪范传》、《礼乐论》等重要哲学论文。有缺字,请参考站内《临川集[四库本] 》。
紫微杂说
又称《紫微杂记》、《东莱吕紫微杂说》等。一卷。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1084—1145)撰。是书旧本或题宋吕祖谦撰,或题 《东莱吕紫微杂说》而不著其名。考赵希弁《读书志》载《东莱吕紫微杂说》一卷、《师友杂志》一卷、《诗话》一卷,皆吕本中居仁之说,郑寅刻之庐陵等。据此,《紫微杂说》当为吕本中所撰。吕氏祖孙,当时皆称为东莱先生,故传写是书者,有人未加详考,误以为出自吕祖谦之手。不知吕本中曾官中书,人故称曰:“紫微”,祖谦仅终于著作郎,不得有“紫徽”之称。又书中有自岭外归来之语,而吕本中《东莱集》有避地过岭诗,与书中叙述亦相吻合,其为吕本中所撰无疑。全书分条记事,但不加标题。于六经疑义、诸史事迹等,皆有所辨论,往往醇实可取。如谓经书 “致”字有 “取”之义,又有“纳”之义,先儒但以至极立解为未尽;又谓《檀弓》齐王姬之丧句, “” 当为 “告”; 使必知其反也句,“知”当为“如”等,皆与经训有合。又谓《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为荷絛文人自谓,亦颇有所见。其他记述亦平正通达,切中理道,非诸家说部之书所能比拟。其书首论“衡门之下”一条,所云哀时君主无立志者,后为吕祖谦作读诗记所取,亦见家学传授之渊源也。今传本不一,主要有《指海》、《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作《东莱吕紫微杂说》一卷,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吕祖谦撰《紫微杂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紫微杂记》不分卷。
医学发明
综合类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一卷。杲有 《脾胃论》 已著录。书分医论、方论两部分。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堕坠论、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二十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说,载方七十五首。每篇均宗 《内经》 、《难经》之旨,阐发脏腑、经络、病机、治则、用药之奥秘,结合辨证,参以己见,充分反映了 “补土派”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很有启发和影响。原书九卷,现通行一卷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抄善本补入原序四篇及九卷目次。在第一卷中补入自 “医学之源”起,至 “三焦病”止,共十论,以发挥《内经》 、《难经》之旨。有《济生拔萃》 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双槐岁钞
笔记。明黄瑜(1426—1497)撰。十卷。瑜字廷美,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景泰举人,官长乐县知县,有惠政,后因刚直弃官。瑜自景泰七年起,每遇所见所闻,辄自抄录,积四十年成此编,以其曾植双槐,筑亭吟咏其间,自称双槐老人,书因以名。弘治八年(1495)书成,所载洪武至弘治初朝野故事,凡二百二十篇,十万余字,其中洪武初科第及永乐庶吉士两篇,为瑜孙黄佐补。其记科举、军政、边备等条,皆可补史志之缺。亦载朝野轶事琐闻,多资参考。全书首尾贯穿,文采可观,在明人野史中颇有体要,钱谦益极称此书记载之核(见《绛云楼书目》)。惟略失于剪裁。有明嘉靖重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六册,善本。《岭南遗书》、《丛书集成初编》及台湾版《笔记小说大观》本。
体仁要术
体仁要术,一卷,清彭绍升著,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