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洪流

    洪流

    《作者:显克维奇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个三部曲是:《火与剑》(Og-niem i mieczem,1884),《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Pan Wo-todyjowski,1887~1888)。 《洪流》描写了17世纪波兰人民反抗瑞典入侵者的英勇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波兰贵族群龙无首、各自为政、令出多门的混乱局面,鞭笞了出卖祖国、认贼作父的叛徒——握有实力的瓦吉维尔公爵一家及其追随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小批爱国英雄。他们人数虽少,但是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的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却越来越强。 《洪流》的主要人物是克米季茨。小说详细叙述了克米季茨由一个

  • 火与剑

    火与剑

    《作者:显克维奇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两部为《洪流》(Potop,1886)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Pan Woto-dyjowski,1887~1888)。《火与剑》描写了17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乌克兰族的赫麦尔尼茨基为报私仇,不惜让千百万人付出血的代价,煽动哥萨克暴乱的故事。作者揭示了赫麦尔尼茨基朝三暮四,左右逢源,为了一己之私,出卖民族大义, 兴风作浪,危害国家独立的罪恶行径。为此,他不惜出卖民族气节,勾结外族——鞑靼人入侵。与之相对照的是爱国将领史克薛图斯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领土完整,他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冲出重围,讨取救兵,终于打败了入侵的鞑

  • 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

    《作者:耶林新功利主义法学著作。鲁·冯·耶林著。1872年在法国出版。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鲁·冯·耶林(Rudolf Von Jhering 1818—1892),德国法学家,新功利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德国戈丁根大学教授,还著有《罗马法的精神》、《法律的目的》、《法理学的诙谐和严肃》等。本书指出,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也就是侮辱他的人格,因而他就有回击这种侵权的道义上的责任。权利只是保障个人利益的手段,而个人利益的保障,不是他自身的目的,而是因为要达成社会利益保障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强调了“社会利益”,认为法律的目的就是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法律的创造者,是法律

  • 历史的观念

    历史的观念

    《作者:科林伍德现代西方分析历史哲学代表作。1946年诺克斯汇集科林伍德所写有关历史哲学文章编成。英国牛津克莱伦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何兆武、张文杰译。罗·乔·科林伍德(Robin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还著有《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牛津英国史》、《哲学方法论》、《艺术原理》、《自然观念》等书。本书共分5编,前4编探讨西方历史思想的发展,第5编谈对历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认为,自然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自然现象背后没有思想,而历史现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萨特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著,发表于1946年。作者在书中认为,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英雄或懦夫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形成的。由于没有上帝,人只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人,别无依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人的自由选择总摆脱不掉他处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之中的”限制,因此一旦作出,他就必须为此承担责任。不但要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要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承担责任。作者指出,人必须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或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作者自称他的

  • 威廉·退尔

    威廉·退尔

    《作者:席勒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根据席勒同名戏剧改编的四幕歌剧,1829年首演于巴黎,以13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为背景,席勒1804年创作的戏剧将瑞士同盟起义与威廉·退尔传说结合,塑造反抗暴政的英雄形象。罗西尼改编时精简情节,创作出包含《黎明》《暴风雨》《幽静》《终曲》四段标题音乐的序曲,融合瑞士民间旋律与意大利歌剧传统。全剧核心情节为退尔被迫射落儿子头顶苹果、起义推翻哈布斯堡统治,并穿插革命者阿诺尔德与总督之女玛蒂尔德的爱情线。该歌剧因篇幅庞大,后世常以删减版演出,国家大剧院2014年将其压缩至两小时音乐会版,结合多媒体重构舞台空间。

  • 德米特里乌斯

    德米特里乌斯

    《作者:席勒德国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未完成戏剧。席勒于 1804 年至 1805 年创作该剧,以 1604 年至 1605 年短暂成为俄罗斯沙皇的德米特里乌斯的生平为蓝本,探讨了个人在历史中的责任以及拿破仑统治等问题。该剧于 1857 年 2 月 15 日在魏玛宫廷剧院首演。

  • 图兰朵

    图兰朵

    《作者:席勒《图兰朵》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作品之一。“图兰朵” 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前后的阿拉姆语故事,后经法国作家改编,出现了 “图兰朵” 这个名字和中国背景的版本。1762 年,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创作了影响最大的《图兰朵》版本。席勒的《图兰朵》完成于 1801 年,1802 年上演出版,他可能是根据威尔特斯的德语散文译本改编了这部作品。 席勒的《图兰朵》并非简单的翻译,而是将自己对道德、女性的理解与原文结合,远远超出了一般翻译的范畴。他在创作中重塑了原剧的部分内容,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席勒的《图兰

  • 墨西拿的未婚妻

    墨西拿的未婚妻

    《作者:席勒德国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创作的一部仿古命运悲剧。 1801 年春,席勒打算创作一部模仿古希腊悲剧的剧本,因身体原因和其他创作计划的干扰,一直未能动笔。在歌德的催促下,他于 1802 年 8 月底开始创作《墨西拿的未婚妻》,并于 1803 年 2 月 1 日完成。 墨西拿国王梦到即将出生的女儿是不祥之物,会导致两个儿子兄弟阋墙,全家毁灭,于是决定将其杀死,但母亲救下了女儿,将她送到修道院。十八年后,国王的两个儿子唐・曼努埃尔和唐・凯撒性格迥异,矛盾不断。母亲伊萨贝拉试图让他们和好。此时,他们得知还有一个妹妹贝亚特丽丝,而贝亚特丽丝此前已与曼努埃尔相爱

  • 希腊史

    希腊史

    《作者:色诺芬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44~前354)著。作者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苏格拉底的弟子,曾因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而被雅典终身放逐。著作除本书外,还有《长征记》、《苏格拉底回忆录》、《斯巴达政治制度》等。他上承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写成的《希腊史》7卷,所叙史事起于修昔底德止笔的公元前411年,止于公元前363年曼丁尼亚战役。此书无论在思想上和方法上都远逊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生活在奴隶制城邦危机,贵族政治得势的时代,其作品也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表现出明显的亲斯巴达倾向,对亚格西劳斯推崇备至,对书中的斗争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作者:修昔底德记述伯罗伯尼撒战争的历史专著。修昔底德著。中译本约60万字,共8卷。第1卷是全书的导论,说明写作目的和方法,并指出战争原因、导火线、战前的外交活动、伯里克利对局势的态度等。第2卷记述战争头3年的情况。主要写底比斯人进攻普拉提亚,伯罗奔尼撒人两次侵入亚狄迦,雅典舰队劫掠伯罗奔尼撒沿岸,伯尼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他的免职和复职,雅典瘟疫大流行,几次战役的情况。第3卷记述战争第4年至第6年的情况。主要写伯罗奔尼撒人第3次和第4次侵入亚狄迦,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密提林暴动的失败,普拉提亚人向斯巴达投降和被屠杀,雅典第2次瘟疫大流行

  • 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

    《作者:哈耶克主要探讨高度集权的政经体系,即哈耶克所定义的 “社会主义” 是否是个错误。 第一章至第六章:总结了哈耶克对自由市场的辩护观点,论述了道德规则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财产与公正共同成长、贸易与文明共同进步等问题,指出人类对财产与市场的质疑来自于理性的自负,而贸易和货币是超出理性全盘理解力的神奇世界。 第七章至第九章:相对分散地讨论了语言滥用对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政策的不良影响、人口增长的积极意义以及宗教中包含的传统智慧等问题。

  • 自由宪章

    自由宪章

    《作者:哈耶克1960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3个部分,每个部分8章,共24章。本书历时10余年、征引3000余种文献而写成,是一部法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著作。作者以经济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经济问题,在坚决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前提下,分析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哲学方面所涉及的自由这一重要问题,反复论证他的“自由”含义是指独立于他人的武断意志之干预和威逼之外的行动能力和机会,在各方面为私有制,自由竞争辩护,把“任何一个人都同样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的社会状态视作理想的社会。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阐述了

  •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

    《作者: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

  • 刘呐鸥翻译作品集

    刘呐鸥翻译作品集

    《作者:刘呐鸥刘呐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是刘呐鸥翻译的日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由水沫书店于 1929 年出版。该书对刘呐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书中所呈现的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

  • 奥尔良的姑娘

    奥尔良的姑娘

    《作者:席勒五幕诗体悲剧。该剧创作于 19 世纪初,当时拿破仑的侵略军对德国民族构成了威胁,席勒通过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借古喻今,激发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故事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被分为三部分,英军占领巴黎和北部,查理七世统治南部,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则与英国结盟。贞德是一个农村少女,她声称受到神的启示,要带领法军收复失地。她说服了查理七世,获得兵权,并成功解除了奥尔良之围。然而,在战斗中,贞德爱上了一名英国骑士,她认为这是对自己使命的背叛。后来,贞德被指控为女巫,她拒绝为自己辩护,被法国宫廷和军队抛弃,最终被英军

  • 玛利亚·斯图亚特

    玛利亚·斯图亚特

    《作者:席勒五幕历史悲剧,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雅各宾党人的恐怖政策,使席勒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过程。他遁迹于历史、哲学、古典文化之间,决定撰写历史剧,以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搏斗。早在 1783 年,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的命运就吸引了席勒,但因创作《唐・卡洛斯》而搁置,1799 年 6 月 4 日,席勒正式动笔写作此剧,1800 年 6 月 9 日完成。 该剧描绘了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被囚禁在英格兰的最后日子。她名义上因丈夫达恩利的谋杀罪被囚,实则因对英格兰王位的主张威胁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希望得到宽恕,并将希望寄托在看守的侄子莫蒂默身上

  • 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

    《作者:席勒《华伦斯坦》是德国剧作家席勒创作的历史剧三部曲,包括《华伦斯坦的阵营》《皮柯乐米尼父子》《华伦斯坦之死》,于 1799 年完成。作品以 17 世纪 30 年代的德国三十年战争为背景。这场战争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主人公华伦斯坦是斐迪南二世军队中的将领,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 第一部《华伦斯坦的阵营》描写了战争时期的群众场面,展现了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军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第二部《皮柯乐米尼父子》着重刻画了军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华伦斯坦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开始与敌人勾结,试

  • 唐·卡洛斯

    唐·卡洛斯

    《作者:席勒《唐·卡洛斯》写16世纪西班牙宫闱的故事。王子卡洛斯因未婚妻伊丽莎白被国王夺去,怀恨在心。他的好友波沙和王后都劝他放弃个人爱情,到尼德兰去拯救受西班牙暴政压迫的人民,但国王不允。这时波沙得到国王的宠任,正在设法消除国王对王后和王子的疑忌,王子不知内情,做出了使自己和王后毁灭的行动。波沙阻止不及,只得牺牲自己,拯救朋友。他刚对王子说明原委,被国王遣人杀死。王子正想按照他的安排和王后诀别,逃出国境,已落进国王和宗教法庭手里。这部剧在5年写作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有改变,由散文改为韵文,由宫廷爱情悲剧发展为政治悲剧。这些改变表明席

  • 斐耶斯科的谋叛

    斐耶斯科的谋叛

    《作者:席勒席勒的《斐耶斯科的谋叛》以 16 世纪热那亚共和国为背景,讲述了贵族斐耶斯科为推翻独裁总督多里亚、恢复共和自由而策划叛乱,却在胜利前夕因权力欲望膨胀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热那亚处于总督安德烈亚・多里亚的独裁统治下,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民众敢怒不敢言。贵族斐耶斯科目睹暴政,决心以 “解放者” 身份发动叛乱。 斐耶斯科秘密联合对独裁不满的贵族、士兵与民众,利用多里亚的信任潜伏,逐步构建起反对势力,甚至计划借助外部力量(如法国舰队)里应外合。 叛乱过程中,斐耶斯科的初衷逐渐动摇。他意识到推翻多里亚后,自己可掌控热那亚的权力,内心从 “为共

  • 强盗

    强盗

    《作者:席勒德国作家席勒(1759—1805)写于1781年。青年卡尔由于弟弟弗朗兹的挑唆,同父亲穆尔的关系发生了裂痕。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加入了强盗行列。这伙强盗杀富济贫,对封建的专制制度、不合理的法律及虚伪的宗教展开全面的攻击,宣称要“在德意志建立一个共和国”。弗朗兹离间了卡尔同父亲的关系,又垂涎于卡尔的未婚妻爱密丽亚。但爱密丽亚忠贞不移,弗朗兹没能得逞。青年贵族考辛斯基因未婚妻被人劫走,前来投奔卡尔。他的遭遇激起了卡尔对爱密丽亚的思念,即率队伍向弗朗克邦而来。卡尔化名布南德伯爵来到穆尔府邸,被老仆人达尼尔认出。达尼尔说出弗朗兹企图独

  • 塘鹅

    塘鹅

    《作者:斯特林堡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创作的室内剧,创作于 1907 年。故事围绕法国一个中产家庭展开。父亲收入不错,但母亲艾丽丝却极度自私虚荣,她克扣孩子的食物和取暖用的木柴,省下钱来供自己享受和偷情。父亲死后,女儿叶尔达在母亲的撺掇下,与中尉阿克塞尔结婚。然而婚礼三天后,阿克塞尔就回到岳母家,原来他与艾丽丝是情人,艾丽丝让他娶自己女儿是为了掩人耳目。儿子弗里德里克在壁炉中发现了父亲的遗书,得知了真相。最后,艾丽丝在真相面前跳窗自杀,弗里德里克和叶尔达放火烧了房子,在大火中走向新的希望。

  • 被烧毁的庭院

    被烧毁的庭院

    《作者:斯特林堡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创作的室内剧,是其 1907 年为斯德哥尔摩 “玲珑剧场” 创作的 “室内剧四部曲” 之一。该剧讲述了一个离开家乡三十年的老人回到故里的故事。剧情围绕庭院的一场火灾展开,大家一开始怀疑纵火犯的身份,随着陌生人的到来,数十年前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体面的染坊一家竟是走私犯,他们的昂贵家具也是赝品。弟弟发现真相后曾愤怒离开,又回来想要做个了结,而哥哥则试图通过火灾保险谋财,最终阴谋未得逞,哥哥在废墟中走向终结,弟弟则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心理小说,该书聚焦人格分裂主题,通过九品文官雅科夫·戈利亚德金在职场压迫下产生虚拟人格“小戈利亚德金”的情节,展现19世纪俄国官僚体制对个体的精神摧残。主人公雅科夫·戈利亚德金是彼得堡的九品文官,因性格懦弱长期遭受上司安德烈的职场霸凌。当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报告被剽窃后精神崩溃,幻化出与自己外貌相同的分身“小戈利亚德金”。

  • 古斯塔夫・瓦萨

    古斯塔夫・瓦萨

    《作者:斯特林堡《古斯塔夫・瓦萨》是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的经典历史剧,取材于 16 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领导民族独立的真实历史,以戏剧化手法展现国家诞生与个人成长的史诗。​ 剧情围绕古斯塔夫・瓦萨展开:他因家族涉政争被迫流亡,得知国内爆发反丹麦统治的农民起义后,毅然返国投身独立事业。面对贵族与农民的利益分歧、反抗军内部矛盾,他凭智慧与领导力协调各方,凝聚力量,成为反抗军核心领袖。关键决战中,他展现卓越军事才能,率部击败丹麦军队,为瑞典赢得独立,后被推举为国王。但胜利背后,他历经艰难抉择、战友牺牲,深刻体会到权力的孤独与政治的冷酷,人物形象更

猜你喜欢的书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