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林

耶林
  • 姓名:耶林
  • 全名:鲁道夫·冯·耶林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奥里希
  • 出生日期:1818年8月22日
  • 逝世日期:1892年9月17日
  • 民族族群:

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年8月22日-1892年9月17日)德国法学家,新功利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奥里希(Aurich),其父为当地律师。1836年入海得尔堡大学学习。历任巴塞尔大学(1845)、罗斯托克大学(1846)、基尔大学(1849)、吉森大学(1852)、维也纳大学(1868)和格廷根大学(1872)罗马法教授。在维也纳执教期间,被授予贵族称号。1857年还与格尔伯合办《民法独断论者年鉴》。著有《罗马法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精神》(4卷,1852~1865)、《为权利而斗争》(1872)、《法的目的论》(2卷,1877~1883)、《法理学的诙谐和严肃》(1877~1883)、《今日罗马法和德国私法的教理年鉴编纂》(1856年起)、《占有意志和对现行法律程序的批判》(1889)等。认为并非权利的观念产生法,而是法产生权利的观念。法只知一种来源,即只讲实用的某一目的。法是人类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建立的。所以目的是法的创造者,是法的根本标志。法的三根砥柱是这样三个前提:“我为我自己存在”、“世界为我存在”、“我为世界存在”。他从第一个前提中取得全部的有关人的法;从第二个前提中取得财产法、家庭法和义务法;从第三个前提中取得责任和概念。他继承老功利主义者的传统,认为一切现存的关系都完全从属于功利关系,而这种功利关系被无条件地推崇为其他一切关系的唯一内容。但是,老功利主义者强调个人利益,他则强调社会利益。他不同意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所设想的差别:一个人的行为只涉及他自己,他的自由是绝对的;而涉及他人时,就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他认为,如果父亲滥用他的金钱,岂不使子女受累?而当子女依靠济贫捐款时,岂不使社会受累? 因此,他主张不准大量挥霍,还禁止经纪交易、冒险投机与过度的消费,认为一个人的财产要在警察的监督之下加以全面控制。据此他给法下的定义是: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从而他被认为是新功利主义法学派的创始者,并对后世西方法学,特别是社会学法学,具有较大的影响。

耶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柏斋集

柏斋集

诗文集。明何瑭(1474—1543)撰。十一卷,文十卷, 诗一卷。嘉靖己酉(1549)郑王所刻。其论学以格致为 宗,这一思想集中在《送湛若水序》中,谓:“甘泉以存心 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 良知之说,而瑭独以躬行为本。卷首有贾待问序,嘉靖二十八年(1549)郑王序等序文。卷一为讲章、奏疏等,卷二至卷一○为文,卷一一为诗(其前有嘉靖四年自序)。

续方言

续方言

中国传统语言学著作。杭世骏撰。收入《道古堂外集》内,又有《四库全书》本。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因条陈“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下吏议拟死,终罢归。自号秦亭老民,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所不贯。著述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集》等。《续方言》为钩沉古书方言资料以续补《方言》之作。本书搜集了唐宋以前的经、史、传、注及字书中的古代方言词语,以补《方言》所未备,颇有裨于训诂,惟所行之书或有遗漏。依《尔雅》体例编次,但不标明篇目。有《艺海珠尘》本,《昭代丛书》本等。

毁灭

毁灭

《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最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

曾国藩家书选

曾国藩家书选

商务印书馆三四十年代所出普及读本,《曾文正公家书》通行本共八卷,有千余封,都是写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及兄弟的。龙榆生选取了其中五六十封,并对其中典故和所及人物加以注解,编成这本《曾国藩家书选》,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商务“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中的一种,由王云五等三人主编。所选标准据龙先生导言说,是治学和做人两类,即“修德读书”。猛地一看,这些信往往家常琐碎,静下心来反复涵泳,才能得其意蕴所在,近代以来,曾、梁(启超)二家子弟最出色,恰巧两家皆以家书名,应该不是单纯凑巧的事。好家教,好家风,皆在家常琐碎,潜移默化中养成。

平蛮录

平蛮录

明代王轼撰。此书为王轼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督贵州军务,镇压普安米鲁起义的奏疏。作者王轼,字用敬,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史记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要事迹。“表”排比并列了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列传”是各阶层人物传记。《史记》以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补充,构成一个严整体系,全面记述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历史观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和批判精神,《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正义性和历史作用,《酷吏列传》等揭露了统治者的暴行。《史记》所开创的体例,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它的人物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后人注释《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马贞的《索引》和张守节《正义》。另有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及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皆为阅读《史记》之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