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萨特
  • 姓名:萨特
  • 全名:让-保罗·萨特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5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1980年4月15日
  • 民族族群: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当代最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文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以其善于表现战后人们的绝望情绪。并力图用其自由选择的哲学来把人们从虚无的存在中解脱出来而著称。


中产阶级出身,两岁丧父,先后在拉罗歇儿中学、巴黎路易大帝公主中学读书。1924年,进巴黎高师学习; 1929年结识西蒙娜·德·波伏瓦,后结为终身伴侣。1931年—1933年,任哲学教师; 1933—1934年,在柏林就教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门下,接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 1934年—1939年,在不同的学校教书; 期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恶心》 (1938); 39年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40年6月被德军俘虏,41年3月回到巴黎; 45年与波伏瓦等人创立文学评论杂志《现代》,宣传其存在主义思想; 并成为职业作家; 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评论、哲学和社会活动。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一说是为了反战,不愿把自己的名字与炸药发明者联系在一起;一说是为了保存完整的自我,拒绝一切官方的荣誉。1967年出席在瑞典召开的由罗素发起的国际反战会议; 1975年以后,视力显著下降以至失明,但仍从事政治、哲学、文学活动; 1978年,抗议苏军出兵阿富汗; 1980年在巴黎逝世,终年75岁。


萨特首先是一个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家。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存在; 每个个体的存在 (行为) 规定着自己的本质,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就是虚无,世界和人生的存在是荒谬而无意义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把握自己; 由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选择。因而势必相互冲突,因此,他人就是我的地狱。他的哲学代表作是《存在与虚无》 (1943),此外还有《现象》 (1936)、《假想的事物》 (1940)、《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6)、《辩证哲学批判》 (1960) 等。


萨特的剧本和小说主要是为了传达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再加上他一贯主张“作家介入”。因而,其作品的哲理性、政治性很强,是20世纪的哲理小说,哲理戏剧;或者说,是用现代派手法创作出的哲理文学。他的第一部小说 《恶心》,是在海德格尔影响下写成的,用近乎普鲁斯特的表现手法,写主人公罗昆丁对自我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 (包括自己的肉体、欲望、做爱) 都感到厌恶; 而这种厌恶是来自人生的无聊和空虚感,来自世界的荒谬和不可解释。小说用的是札记形式,没有情节,只有主人公的不连贯的混乱意识。1939年他发表了故事集 《墙》(1939),其中包括 《卧室》 等名篇; 40年代后期发表了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智之年》(1945),《延缓》 (1945) 和《心灵之死》 (1949),通过主人公马跌来表现其存在主义思想。他的第一个剧本是 《苍蝇》(1943),通过奥瑞斯提斯为父报仇,杀死母亲并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的古希腊悲剧故事来强调人们对于他人社会和自我的义务与责任,以及自由选择问题,并且小说有高度的象征性; 他的第二个剧本是 《禁闭》 (1944),其中,阐明了“他人就是我的地狱”的思想; 《肮脏的手》 (1948),强调行动的必要; 《魔鬼和上帝》(1951) 探讨人在无能为力之时如何进行自由选择的问题;此外还有几个名剧:《毕恭毕敬的妓女》 (1946)、《死无葬身之地》 (1946)。萨特还有大量的散文、传记和文学评论著作:《波德莱尔》 (1947)、《圣热内》 (1951)、《福楼拜》 (1971—1972)、《什么是文学》(1949)、《文学和存在主义》(1962)。


由于萨特的作品哲理性太强,因而,往往不太注重人物和情节; 人物只是某种观念的体现,大段的内心分析代替了情节; 不同于18世纪哲理小说之处在于;首先萨特的作品有深刻的象征寓意性。如“苍蝇”由阿加门农被谋杀而带来,但人们对流行的蝇灾却渐渐不以为然,不敢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蝇灾流行的阿尔戈斯城实际上就成了灾难横行的人类的象征。其次,萨特采取了异于传统手法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手法; 他的人物,大多数是善于思考的,象萨特一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和智力使他们足以认识到世界和人生的无聊空虚的本质,他们往往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游离在生活之外,用他们分裂了的自我意识来看待一切,看待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待自己的欲望,因而大都是人格分离者; 第三,萨特在结构上也做了大量的创新,他不仅大胆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构建小说(《恶心》),而且还采取了帕索斯的“同时主义”结构手法,试图从不同侧面把握一件事(《延缓》)。但与卡夫卡及葛利叶、西蒙等人比起来,他从传统中走出的还不太远,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具有很强的传统特征的,至少,他的语言是明白畅晓的,也许是为了表达哲理的需要。


萨特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半期。此后的所有流派几乎多多少少都具有萨特思想的痕迹。

萨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经名: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据称系谷希子传。书诵读《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不署撰者。经中称与《隐地八术》名同事异,又名 《太素三 元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道藏》中有《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 术经》和《上清曲素诀辞箓》,皆为六朝古上清经。该经述诵《曲 素诀辞》之法,盖亦为六朝古上清经。主要内容为上品、中品交 替各七章,无下品,并有《太素金真消魔内真咒》。劝人诵咒。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当代长篇小说。38章。曲波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初版。作者于1946年参加过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他从1955年开始,以1年多的时间,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作品叙述东北牡丹江地区,被解放军大部队击溃了的国民党军队残部,与过去的日伪分子以及地方上的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组成一支土匪武装,号称“中央先遣军”,不断对解放区进行骚扰破坏,企图造成解放军腹背受敌的局面。当解放军调派主力进行围剿时,他们又潜入深山密林,疯狂进行烧杀掳掠,山区群众饱受其害。为了彻底消灭这些残匪,保护土改,巩固后方,支援前线,保证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解放军派出了以某团参谋长少剑波为首的一支由36人组成的既能侦察又能作战的小分队。他们深入到深山险滩,林海雪原,同敌人进行艰苦的周旋,斗智斗勇,打特殊的战争,作品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等为主要情节线索,展现了小分队在远离主力部队的情况下,赤胆忠心,英勇机智,独立作战,最后终于歼灭了一股股的顽匪的战斗历程。作品热情歌颂了小分队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弘扬了解放军英雄们那种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侦察排长杨子荣是全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少剑波、白茹、刘勋苍、栾超家、高波、姜青山、李勇奇等英雄群象,描写了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作品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民族风格。

白香集

白香集

明代诗集,沈行撰,沈行,字履德,钱塘人。永宣间人,尝取唐宋元人之诗,集句为贯珠编贝集五卷。白香集二卷《明万历间(1573-1619)刊本 撰述 傅图 》集古梅花诗二卷,附录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钱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撰述 傅图 》集古香奁集二卷《纸烧本集 傅图 》

满洲实录

满洲实录

清初官修编年体史书。8卷,插图80余幅。用满、蒙、汉3种文字书写。一说成书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内容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致相同,流传的汉文本与《皇清开国方略》基本一致,说明乾隆年间改写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写两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和沈阳崇谟阁。四十八年又抄一部,藏于热河行宫。今流传的《清实录》本,是沈阳崇谟阁的影印本;1930年辽海通志馆出版的是崇谟阁本的汉文及图的影印,1934年《辽海丛书》附集又据其铅排出版;《国学文库》本据热河行宫本铅印。(日)今西春秋将此书译成日文,题名《满和对译满洲实录》,附有汉文。该书卷1叙长白山是满洲发源的重地,载有布库哩雍顺的传说,努尔哈赤前的世系,及努尔哈赤起兵的早期活动。卷2至卷4,记述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至四十四年(1616)统一满洲诸部、创制满文、建立八旗制度及创建后金政权等事迹。卷5至卷8,叙述努尔哈赤从后金天命元年(1616)至天命十一年为巩固后金政权所作的斗争,如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四年萨尔浒之战,六年在辽东实行“计丁授田”制度,十年定都沈阳,十一年攻明宁远城受伤,后因病死于叆鸡堡等。是研究满族开国的重要史料之一。

小窗幽记译注

小窗幽记译注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的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一说为陈继儒,一说为陆绍珩。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多则,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言辞简洁,优美隽永,是晚明清言小品集大成之作。

华严经持验记

华严经持验记

亦称《历朝华严经持验记》,简称《华严持验记》。佛教感应集。清周克复纂。一卷。收录自古印度龙树菩萨至明代谭贞默之母共四十九人传持《华严经》的神异事迹。大多数人物事迹后附有所引书名,多取材于唐慧英的《华严经感应传》和明袾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