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伍德

- 姓名:科林伍德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兰开夏郡科尼斯顿
- 出生日期:1889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1943年1月9日
- 民族族群: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年2月22日—1943年1月9日),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889年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科尼斯顿的卡特梅尔。 1908年入牛津大学学习,191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5~ 1941年任牛津大学温弗莱特讲座形而上学哲学教授。1934年为英国科 学院院士,1938年获苏格兰圣安德 鲁斯大学的荣誉博士。1943年1月9 日去世。
主要著作有:《艺术哲学》(1925)、《牛津英国史》 (Oxford of England的部分,1936)、《自传》(1939)、《形而上学论》(1940)、《新利维坦》(1942)和死后出版的《自然的观念》(The Idea of Nature,1945)、《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1946)。
柯林伍德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哲学是反思的,因此,哲学的任务不仅要思维客体,而且还要对思维本身进行思维,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提出问题的回答。问与答二者结合构成认识,这就是他的所谓的“问答哲学”。他的问答逻辑是:命题本身是无所谓真或假、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关键取决于它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显然,他的观点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新实在主义相左,因为新实在主义者把知识只看作是对于“实在”的理解,而且把这种研究转化为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最终流于只问命题的用法而不问它的意义。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观点受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和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的影响。他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不仅是要思想某一历史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思想支配某一历史事件的思想。在他看来,一种史学理论也就是史学家对自己所面临的某种思想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思想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今天的思想方式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他主张历史知识是古今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他反对19世纪以来实证派历史学家使历史学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史学的自然主义”,其错误在于忽视了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他指出,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观察与实验所肯定的事实,而心灵科学(史学)则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对科学来说,自然永远仅仅是现象;但历史事件却并非仅仅是现象,仅仅是观察的景象,而是要求历史学家必须看透它,并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例如,一场地震与一场战争,虽然都死掉了人,但却有天灾与人祸之分,前者仅仅是自然现象,后者却包含了人的思想和行动。他强调,只有认识了人的思想,历史才变得可以理解,因为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而自然现象只是一具躯壳。所以,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了解这种心灵。
柯林伍德虽然意识到人类是自己历史戏剧的演员和导演,但他忽视了历史的物质基础,夸大了心灵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的区别。他期望20世纪的历史学来一场培根式的革命,建立起一种真正人文的历史科学,使流水账式的传统史学得到清理,但是他的这个企图远未实现。在西方,一般把柯林伍德和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年)与克罗齐并列为现代唯心主义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
科林伍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绘画常识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本书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经方实验录
医案著作。曹颖甫著,门人姜佐景整理。全书收载92案,卷1列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及三承气汤证;卷2列述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桂枝龙牡汤证、炙甘草汤证、建中汤证、抵当汤证等;卷3列述肠痈、肺痈、悬饮、奔豚、历节、发背、脑疽、阳明病等。书中有16案系附列门人治验,皆为应用经方案例。曹氏临证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门人姜佐景掇拾其方案,佐以解说,并经曹氏审阅,逐案批注评语。是书每案于脉症方药记述简明,辅佐评说不厌求详,着重反映曹氏平生趋重经方治病的风格。现存姜氏医庐1937年刊本及千顷堂重印本。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道门科范大全集
道教斋醮科仪汇集。八十七卷。唐杜光庭删定。约成书于五代初年。该书将各斋醮科仪按仪名收编。各仪体例大体一致,但内容各俱独立性。卷一至卷三为生日本命仪。分别为清旦行道、午朝行道和晚朝行道。卷四至卷六为忏禳疾病仪,亦分清旦行道、午朝行道和晚朝行道。清旦行道法事升坛如式:首以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接着都讲举鸣法鼓二十四通,高功发炉,次都讲举请称法位、宣词、次又重称法位,后知磬举十二愿,都讲举存神烧香,高功复炉,知磬举出堂颂,引至六幕堂,清旦行道则结束。其午期与晚朝行道均与清旦同。卷七、卷九消灾星曜仪基本程式同上。卷八清灾道场仪设醮行道如式有: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都讲举鸣法鼓二十四通、高功发炉、都讲举请称法位、降帝、云兴、知磬举散花、奏乐、宣词、又奏乐、重称法位、知磬举送圣颂、都讲举存神烧香,最后是送神、化财、向来、回向,则礼毕。其后七十多卷如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仪、祈求雨雪道场仪、灵宝祈求雨雪道场三朝坐忏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大醮仪、誓火禳灾说戒仪、安宅解犯仪等程式则大同小异。《道门科范大全集》包罗祈嗣、祈雨雪、禳病、消灾、安宅、延生、济度、谢罪、崇神等斋醮科仪中的不同内容,保存了唐五代以前道教科范的重要资料,是研究这一学科不可缺少的典籍。该经收录于 《正统道藏》 正 一部。
可传集
一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颖非凡,读书记诵不忘,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授苏州训导。后因其子获罪,因累逮系死于南京。著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可传集》一卷。《可传集》为至正十一年(1351)杨维桢所删定。袁华为杨维桢弟子。前有杨维桢《序》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袁华者不能十人”。其集名亦维桢所题,盖推奖之甚至。而维桢与李五峰论诗,又称梅一于酸,盐一于咸,食盐梅而味常得咸酸之外,若袁华之作,仅一于咸酸而已。其说自相咸谬。四库全书总目称“今观其诗,大都典雅有法,一扫元季纤秾之习,而开明初春容之派。维桢所论,盖标举司空图说以味外之味务为高论。其实一于咸酸,不犹愈于洪熙、宣德以后所谓台阁体者,并无咸酸之可味。未可遽以是薄华。”此集《明史艺文志》亦不著录。《千顷堂书目》虽著录布不载卷数,盖黄虞稷亦未见。因此集为杨维桢所手定,故去取颇严。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舍利弗问经
梵名S/a^riputra -paripr!ccha^ 。全一卷。译于东晋,译者佚名。又作菩萨问喻。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属小乘律部。乃佛在王舍城音乐树下,答舍利弗之所问。计有戒律传持之次第、戒律诸部之分派、开遮衣钵食酒杀生等事、说偏袒两肩之作法、八部鬼神闻法之因缘、灭后像法之佛教、分若多罗之受戒施物、净食不净食、如来宗亲出家之因缘、父母及师恩等。本经为大众部所传,有关小乘诸部之分裂系依据文殊问经、异部宗轮论所说而立论。
一字奇特佛顶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现威德品第一,佛住三十三天,与四万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释梵魔八部众俱。说真言曰,南莫三漫多勃驮南,(引一)步林吽。(二合二)。印契品第二,曼荼罗仪轨品第三,先行品第四,成就频那夜迦品第五,说法品第六,金刚手菩萨之弟,名寂静慧,以偈赞佛。并问几法成就?佛以偈答。调伏一切障频那夜迦天王品第七,最胜成就品第八,菩萨藏品第九,后附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依忉利天宫所说经译。






